張琦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從古至今,以黃河為主題的音樂作品層出不窮,成為黃河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曾激勵無數中華兒女頑強抗戰、奮力抗敵。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個樂章,運用進行曲形式,以短快明亮的音調、高昂有力的節奏,生動描繪戰士們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抗日之景,激發中華兒女的抗日熱情,弘揚堅強的民族精神。《保衛黃河》通常以齊唱、輪唱的方式進行演繹,極具群眾基礎,在抗戰軍民中得到廣泛傳唱。
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創作于1939年3月,由冼星海譜曲,光未然作詞。
1937年8月,日軍進攻上海,處于抗戰中心的武漢,于第二年冬淪陷。在這期間,武漢地區涌現出大量的抗日救亡宣傳團體。在緊急形勢下,拓荒劇團團長光未然和團員何為、周德祐、趙辛生等廣泛吸收上海、北平等地的流亡學生,在劇團基礎上組成“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話劇移動第七隊”。隨后,該分隊被改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抗戰演劇隊第三隊”,簡稱“抗演三隊”。
1938年冬,光未然帶領抗演三隊從武漢出發前往西北。途中,光未然一行從陜西向東經過黃河到達山西呂梁地區。他們目睹了黃河洶涌澎湃的氣勢,看見了船夫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中奮勇向前的場景,聽見了黃河號子在黃河岸邊的回響,這些經歷給了光未然創作靈感,他創作出組詩《黃河吟》。
1939年,光未然到達延安,與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冼星海相見。在一個朗誦會上,光未然朗誦了《黃河吟》,冼星海聽后,下決心將其改成歌詞并為其譜曲。為了激發創作靈感,冼星海還邀請抗演三隊音樂組組長鄔析零為其講述渡黃河時的所有見聞。之后,在短短6天時間內,冼星海就創作出了《黃河大合唱》。當年4月中旬,《黃河大合唱》在陜北進行首演,由鄔析零指揮。此次演出反響巨大,《黃河大合唱》快速傳遍全中國。同年5月,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在周年紀念會上,冼星海指揮演唱團演繹了《黃河大合唱》,毛澤東同志親臨現場,對其進行了高度贊揚。7月份,周恩來同志聽了此合唱,隨即贊揚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1941年,冼星海前往蘇聯工作,其間,他對《黃河大合唱》重新進行調整加工,使得該作品更加完善。
《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創作背景,以廣大人民群眾容易傳唱的曲調為基礎,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一部節奏簡單明快、易于傳唱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抗戰歷程,體現出中國人民在抗戰中不畏艱險、不懼強暴和不屈不撓的民族氣概,表達出抗戰必勝的信心。此音樂合唱具有寫實性和交響性的特點,民族特征鮮明、時代特色強烈,堪稱中國音樂史上的巨著,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和創新作了良好的示范。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中的一個樂章。采用齊唱和輪唱的演唱形式,在抗戰軍民中廣為傳唱。作品全曲用進行曲體裁演繹,音調短促跳動、節奏有力,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感受,歌頌了抗日戰爭時期戰士們保家衛國的大無畏精神。
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中國偉大的作曲家、人民音樂家,廣東番禺人,1905年在澳門一個貧苦家庭出生,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去世。冼星海7歲時,與母親僑居馬來西亞,在新加坡的一所學校上學。此間,他曾參加校園管弦樂隊的活動。1918年,冼星海回國進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后升入北京大學音樂系學習。在學習期間,他做過打字員、教師,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保證學業。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以小提琴和鋼琴為主要課程,在這期間,他發表了音樂論文《普遍的音樂》,指出:在當時,中國社會更需要普遍式音樂為人民群眾所用,而不是私人式或者貴族音樂,認為從事音樂工作的人也應承擔起拯救社會、拯救國家的責任。
1929年,冼星海到法國巴黎勤工儉學,先后跟隨丹帝、迪斯卡等音樂家學習音樂理論。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指揮和作曲。在留法的6年學習生活中,冼星海嘗盡苦難,甚至經歷過嚴寒和饑餓。在此期間,他創作出《風》《游子吟》《中國古詩》等10多部音樂作品,以表達遠在他鄉的生活苦楚和對祖國的思念之情。1935年,面對民族危機的嚴重態勢,冼星海毅然決然回到祖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抗日救國運動中。其間,他創作出許多戰斗性的音樂作品,感染力較強,還曾為很多優秀影片如《青年進行曲》和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曲。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冼星海積極參加話劇界救亡圖存的戰士活動,前往中國各地進行抗日宣傳。1938年年初,受郭沫若先生邀請,他加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負責政治工作中的音樂工作部分。在此期間,他創作出了《保衛盧溝橋》《游擊軍》《在太行山上》等膾炙人口的抗戰民歌。1938年年底,應邀請,冼星海到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冼星海為光未然的《黃河吟》譜曲,最終完成音樂巨作《黃河大合唱》,并在音樂晚會上指揮了《黃河大合唱》,得到在場的毛澤東等領導的贊揚。1940年5月,冼星海因為電影配樂工作前往蘇聯。由于積勞成疾,他于1945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與世長辭。
在冼星海短暫的一生中,他作曲達上百首,包括大合唱、交響曲和管弦樂以及鋼琴、小提琴等器樂獨奏曲、重奏曲等。大部分都是群眾性歌曲,影響廣泛。其中有進行曲體裁的《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兼具抒情和激勵人心的《游擊軍》《反攻》等。冼星海對音樂家聶耳同志的革命音樂精神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以廣泛題材為基礎,創作出大量具有鮮明特征的藝術作品,謳歌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抗戰史實,為中國近代音樂樹立了良好的典范。他是中國無產階級音樂的奠基者,也是深受人民喜愛的音樂家。
《保衛黃河》的音樂特征
曲調特征
《保衛黃河》曲調以跳躍的形式呈現,音樂旋律生動活潑。在第一段中,以充滿活力的調子引出全曲,在樂句的不斷重復中引導著歌曲不斷向后延伸。在第二、第三段中,曲調更加平緩,與第一段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樂句間的尾音差,較好地升華了曲子所表達的情緒,表現出各部分間的緊密聯系和遞進關系。在第四段中,作者開頭運用了休止符,為整首曲子的高潮奠定了基礎,同時又用了級進和補充音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將歌曲發展到高潮。從整體來看,第四段曲子的高潮正是第二、第三段在積蓄了足夠力量后順其自然進入的狀態。這首曲子的每個部分、每個句子之間形成了非常嚴謹的構式,將歌曲一步步推到高潮,表現了抗日戰爭不斷向勝利邁進。整首曲子以三和弦為主,穿插大跳音程與和弦分解形式,生動地表現出抗戰者大無畏的精神氣概。整首曲子從弱到強,寓意抗日力量從弱到強、逐步壯大,表達出對中國人民的樂觀主義和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的歌頌。
節奏特征
《保衛黃河》采用明快且強弱恰到好處的節奏,借鑒廣東獅子舞的律動特點進行演繹,使歌曲更加豪邁、有力。可以說,《保衛黃河》展現出特有的民族風格,展現出抗戰健兒在抵抗侵略過程中堅定有力的態度和自信的氣勢。
歌曲各聲部間緊密聯系、相互襯托,讓聽者身臨其境地感受抗戰之景。此外,曲中借用了“龍格龍”的形式,使節奏干脆有力,烘托出生動活潑的氣氛,表達出抗日力量的積極、高昂。歌曲在最后將每個聲部融合在一處,節奏加快,給人以振奮之感,烘托出抗戰最后即將勝利的氛圍。
曲式特征
全曲第一、第四部分為合唱,第二、第三部分為輪唱。輪唱方式使得音樂此起彼伏,讓人聯想到黃河水滾滾向前的情景,展現出革命武裝力量在戰爭中不斷壯大、革命隊伍如滾滾黃河之水般勢不可當,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歌曲運用卡農的復調形式,使得音樂的層次感更加突出,渲染出抗日力量的連綿不斷。輪唱后接一大段間奏樂,為樂曲轉向高潮作了一定鋪墊,最后結合卡農的復調形式,給人一種強大力量即將迸發的感覺,意味著抗日力量的團結偉大。
歌詞特征
歌詞方面,作者開頭描寫了狂風大作的天氣、波濤洶涌的黃河和戰馬嘶鳴的場景,營造出沙場征戰的氛圍;接著寫抗日軍民在萬山叢中與敵人作戰,他們雖然沒有精良的武器,只能使用落后的大刀、長矛,但是依然堅持不懈,為保衛祖國進行不屈的戰斗。歌曲通過對山河、風吼、馬嘶的描寫,展現出抗日戰斗的激烈場景。歌詞多使用短句,節奏短快,節拍急切,鏗鏘有力,給人以豪邁之感,讓人感受到抗日戰爭的勝利即將到來。
《保衛黃河》的意義
表達出強烈的民族情感
該作品借鑒吸收了民間打擊樂的旋律特點和廣東地區獅子舞歡快、節奏跳動的特點,演繹出生動活潑、鏗鏘有力、使人印象深刻的節奏律動。這首曲子的創作靈感從民間而來,展現出作者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和重視。作者通過描寫黃河流域人民抗戰的場景,對黃河的恢宏氣勢進行描述和贊美,表達出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歌頌了中華兒女抵抗日軍侵略、保衛祖國的英勇善戰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抗日戰爭勝利充滿了信心,激勵著人們為了理想和正義而奮戰。
《中國音樂鑒賞》對《黃河大合唱》評價道:“整部曲目通過氣勢磅礴和深沉渾厚的基調描繪出一幅抗日戰爭的壯麗景象,將抗日戰爭提升到中華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史上的重要地位。該作品形象且強烈地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服的民族氣概和奮戰精神。”《保衛黃河》作為《黃河大合唱》的代表性章節生動地體現出中華兒女英勇奮戰、熱愛和平的精神,為激勵人們反抗侵略、保衛家國發揮重要價值。
有效推動了抗戰的進行
這首歌曲將鏗鏘有力的曲調和激勵人心的歌詞充分融合。歌曲在開頭部分通過誦讀引出整個曲目,發出中華民族不愿任人宰割、有著必勝的信心保衛國家的呼喊,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激勵廣大民眾加入到保衛國家的戰斗之中。整部作品以振奮人心的歌詞和高昂明快的曲調喚醒了人民群眾的反抗意識,有助于把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起來,開啟戰斗的新篇。
激勵著當代人為目標努力奮斗
在當代,《保衛黃河》仍然能夠讓人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在危難時刻發出的怒吼。該作品通過將奔騰不息的黃河與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氣勢聯系起來,展現出中華民族英勇無畏的抗戰氣勢。正是因為老一輩中國人與民族共存亡的信念和熱血沸騰的民族熱情,使得抗戰獲得了勝利,成就了這部作品。現今,《保衛黃河》已經不僅僅是一部藝術作品,更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動力。其誕生到現在已經80多個年頭,在漫長的時光里,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中永不熄滅的燈火。該作品飽含的豪邁熱情、鏗鏘有力的民族之情在當代依舊具有振奮人心的力量,演唱起來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勵著當代人不斷為建設繁榮富強的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