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記是由民法典保護的個人隱私,是隱秘情感的宣泄空間,具有私人性、真實性、自由性等特征。而日記體作文是一種采用日記體裁來寫作的一種作文形式,兩者存在本質差異。在一線教學中,教師常會混淆兩者的概念和內涵, 將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來批改,這會侵犯學生隱私、降低學生寫作自主性等。為減少這種不良影響,教師應端正對日記及日記體作文的認知,探索代替批改私人日記益處的其他形式,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還其自由獨立的空間。
關鍵詞 批改日記;日記體作文;道德影響
作者簡介 韓心如,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生
私人日記和日記體作文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教師批改日記體作文無可厚非,但批改嚴格意義上的私人日記卻是窺探他人隱私的行為。
一、私人日記和日記體作文的內涵及關系
(一)私人日記的內涵
在中國,日記的形式最早出現于宋朝,黃庭堅最早采用日記形式進行寫作[1],但此時還未出現“日記”一詞,可以說是名異而實同。而在西方,“日記”一詞最早來源于希臘的“ephemeris”和羅馬的“diarium”[2] ,但此時“日記”的含義與后來的“diary”相差較遠,可以說是名同而實異。日記發展到今天,東西方有了相同的含義,即日記是面向自己的、私人化的寫作方式,是屬于個人隱私的范疇。總的來說,日記是由民法典保護的個人隱私,是與自我靈魂進行的對話,是隱秘情感的宣泄空間。
日記具有私人性、真實性、自由性等特征。民法典指出,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日記作為私人不愿意公開的信息屬于個人的私密信息,是受法律保護的個人隱私,這體現了日記的私人性特征。日記是不與他人共享的私人信息,因而在寫日記時,可以真實地、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想法,而不用擔心會被他人看到或者是評價。日記的私人性促進了日記真實性、自由性的產生??梢哉f,日記的私人性、真實性、自由性特征彼此相依存在。
(二)日記體作文的內涵
日記體作文,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采用日記體裁來寫作的作文形式。日記體作文在結構上類似于日記,標有日期和天氣,通常也采用第一人稱來寫作。日記體作文常常是用來敘述的,適合于敘述類文章的寫作。[3]日記體作文并不具有日記的私人化特征,常會被教師要求上交、批閱。而且,在日記體作文中,學生表達所思所想往往有所保留,甚至是偽造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因此其真實性、自由性特征并不明顯。
(三)私人日記與日記體作文的區別
私人日記是自由隨性的寫作,而日記體作文是按既定要求的寫作。寫私人日記不像是寫日記體作文那樣有相對固定的主題、文體和字數要求,也不用追求用詞的準確和華麗,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寫多少就寫多少,即使是寫成流水賬也沒有關系。但是在當前“作文化”的傾向下,流水賬式的日記卻被看作小學生寫作的一大通病。[4]
私人日記不經許可,不可被他人檢查、批閱,而日記體作文則可以。日記具有私人性,將具有隱私性質的日記作為普通的日記體作文來批改,顯然會破壞日記本質屬性,甚至會將其轉變成公共性、虛假性、限制性的寫作訓練。
二、將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批改的不良后果
截至目前,批改日記這一行為的合理性并未在學理層面進行充分的研究,但對于批改日記的益處、弊端,有不少一線教師、學者發表文章進行闡述。然而,大多數文章中卻并沒有事先理清私人日記和日記體作文的內涵,其探討的益處、弊端究竟是來自于批改私人日記還是批改日記體作文不得而知。基于此,本文將主要探討將日記當作日記體作文來批改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異化日記的內涵,不利于發揮學生寫作的自主性
日記是個人隱私,是屬于學生個體宣泄情感的秘密花園。如果教師將日記當作日記體作文,要求學生上交、批閱甚至是展覽,就會使得學生不僅要構思日記的內容,回想有沒有有趣的事情發生,還要寫夠字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寫日記這一私人行為就蛻變為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寫日記受到了束縛、限制,由主動變成了被動,這會減弱學生寫作的自主性。
教師把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來批改,常常會畫等級、圈畫標記出好詞好句或者是寫下一些評語,優秀的日記還會在班級內進行朗讀甚至展覽。教師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優秀日記的寫作手法,積累寫作素材,但這無疑會在學生中間引起競爭,從而使得寫日記不再是為了記錄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能夠得到老師的注意、夸獎甚至是可以展覽的機會。當競爭出現時,學生寫日記的重點就從記錄真實生活、表達自己真實情感,變成追求外在的表揚和獎勵。可想而知,當學生帶著這樣的目的寫作,但是最后沒有受到表揚時,學生的寫作自主性會不斷地被消磨。
(二)侵犯學生的個人隱私,不利于其法治意識的培養
日記作為個人隱私,是屬于學生自由和安全空間的一部分。若將日記當作日記體作文來批改,會侵犯學生的自由與安全。民法典指出,日記作為受法律保護的私人隱私,是不可以被隨意查看、批閱和展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同樣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隱匿、毀棄、非法刪除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記、電子郵件或者其他網絡通訊內容。
處于初等、中等階段的學生屬于未成年人的范疇,按照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日記作為個人隱私屬于法律保護的范疇,教師是無權查看、批閱的。通常情況下,學生視角中的私人日記一旦上交批閱,就會改變學生對于日記的看法,認為其不是個人隱私,而是一種可以被公開批閱的文章。學生也因教師需要批改其日記,而有意地規避某些敏感話題,不敢也不會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記錄在日記當中。原本作為學生個人隱私空間的日記被教師查看、批閱,可能會使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找不到合理的途徑、空間進行宣泄。教師成了隱私空間的窺探者,此時又何談學生的私人日記可以成為師生交流溝通的紐帶呢?顯然批改學生的私人日記并不適合作為師生交流溝通的紐帶。
如果教師“知法犯法”,或者是認為批改日記這一侵犯隱私的行為并不嚴重沒有必要停止,不僅會威脅到學生的自由與安全,還可能會導致學生法治意識淡薄,認為即使是有法律也沒有必要去遵守。當前在中小學有這樣一種現象,有些學生私自拆閱同伴的信件,甚至因為好奇去搶奪他人的紙條和日記進行傳看和評論。這種不尊重他人隱私的行為或許就是因為受到教師的影響,覺得個人隱私沒有必要如此重視,從而肆意地侵犯他人的隱私。
(三)誤導學生形成錯誤的觀念,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
當教師把日記當作日記體作文進行批改,并擇優展覽時,學生看到優秀的,或許會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懷疑,認為其他同學的生活都是有趣的、好玩的,所以可以寫出老師認可的優秀日記;自己生活較為無趣,所以沒有可以寫的內容。這種自我懷疑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也可能會為了得到老師的注意和夸獎,而去摘抄其他優秀作文集上的內容。教師在批改日記時或許可以識別出這并不是出自學生本人之手,但是為了鼓勵學生寫,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不批評學生,甚至有的教師還會給予寫作模板、寫作格式,公開鼓勵寫不好的同學去摘抄優秀作文集上的文章,只要能把作業完成就好。日記本身應該是真實的,但是教師卻用教寫作文的方式,讓真實的日記變成虛偽的寫作。這是在用虛偽的教育教學生真實,結果只能是事與愿違。因為這種摘抄換一種說法,就是抄襲。長此以往,學生會認為抄襲并不是錯誤的行為,至少不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除了抄襲優秀作文集上的文章外,學生還會根據老師的愛好來寫日記,偽造自己的經歷。說謊話說得多了,誠信就顯得無足輕重。有學者指出,學生因為不想向老師披露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是秘密,就會說其他同學的事情,來引起老師的注意。[5]這種“告密”行為,有時還會得到老師的默許。在寫日記中出現抄襲、偽造、“告密”等不良行為或許不會被老師在意,不會受到批評,但是如果真的讓學生形成抄襲、說謊、“告密”這種不良習慣,那么學生的道德品質無疑會在無形中受到損壞。
三、教師謹守隱私防線的應對之策
對于學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為減少將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批改帶來的不良道德影響,教師應采取行動,尊重學生的個人隱私,為學生成長提供適宜的環境。
(一)端正對日記及日記體作文的認知
日記是記錄個人隱私的私人所有物,而日記體作文是借用了其“每日記錄”的內涵,以供他人閱讀為目的的寫作。如果教師把私人日記當成一種文體來對待,認為寫日記和寫日記體作文沒有什么區別,且把寫日記當成寫日記體作文來看待,這就是在混淆兩者的內涵,忽略了日記的隱私性。大多數情況下,教師認知與學生的認知并不完全同步,即在學生的視角中,日記仍然還是私密的,并不是教師眼中的日記體作文。此時,教師將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批改的做法會導致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即處于優勢地位的或者是掌握權力的人可以窺探他人隱私,導致學生法治意識淡薄。
教師在進行日記寫作的教學時,應明確告知學生,日記本身屬于個人隱私,是不可以隨意被別人查看的。而教師所要求的上交的日記是指日記體裁的作文,并不是私人的日記。也就是說,如果教師想要使用日記體這一文體讓學生寫作,那就要先使學生認識到,記錄自己隱私的日記是不可以被他人隨意侵犯的,而教師讓上交的日記,是以日記體為文體的寫作,這兩者是有差異的。這樣既可以不誤導學生,也可以繼續采用日記這一寫作形式,進行寫作訓練。
簡而言之,教師、學生要意識到日記的隱私性,認識到日記與日記體作文的區別。除此之外,家長也應樹立正確的觀念,不隨意翻閱子女的日記、信件等個人隱私范疇內的物品。
(二)探索代替批改私人日記益處的其他形式
有教師將批改私人日記稱之為“師生心靈溝通的紐帶”,認為學生可以在其日記中表達一些真實的想法,而教師可以用評語進行回復,這樣日記就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教師或許未意識到,通過日記獲知學生的真實想法,也是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一種“窺探”。還有教師稱日記是學生作文寫作的活水源頭,認為通過寫日記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此時教師是把日記當成了日記體作文,而非是私人日記。在筆者看來,教師可以將批改私人日記可能帶來的益處用其他的形式來代替。在師生交流溝通方面,如果教師想要建立與學生溝通的途徑,可以在班級內設置一個信箱,學生根據其意愿選擇是否給老師寫信,這樣既可以使師生之間有及時的溝通途徑,又不會使學生的個人隱私受到侵犯。教師亦可告知學生上交的日記體作文也可以表達一些想和老師說的話,使得日記體作文也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溝通。
(三)尊重學生隱私,注重其法治意識的培養
當學生較小時,此時自我和環境還沒有區分開來,不需要太多的隱私空間,反而是希望老師能夠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法,這時學生愿意對老師把自己心里的秘密說出來。但當學生漸漸長大,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間時,學生開始希望自己能夠和外界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教師此時應該尊重學生的隱私,不隨便翻閱學生的私人日記、信件。退一步講,即使教師真有權批改學生的日記,也不應傳閱,公開展示。
教師可借助日記進行保護個人隱私知識的講解。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告訴他們身體的隱私部位不可以被他人觸碰,心理的隱私也應當被保護,不允許被侵犯。像日記、信件就屬于心理的隱私,我們應該注重保護自身的隱私不被侵犯,同時也不要去侵犯他人的隱私。對于同伴的信件、紙條等也不可以以好奇為由,進行搶奪和傳看。當學生自身的隱私能夠被很好保護時,其心理的自由和安全空間也能建立起來,成為有秘密、有自由空間的人。
誠然,批改日記存在一定的正向影響,但作為個人隱私載體的日記不應該承擔太多的附加功能,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個人情感的寄托、煩惱的宣泄,是學生自由與安全空間的一部分。教師應認真審視批改私人日記可能帶來的道德影響,清楚地認識到私人日記與日記體作文之間的界限,切勿將私人日記當成日記體作文來批改。
參考文獻:
[1][2]錢念孫.論日記和日記體文學[J].學術界, 2002 (3): 212-223.
[3]張敬.高中日記體作文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 2013.
[4]何源.遵循日記寫作特征,改進日記寫作教學[J].語文建設, 2021(23):37-41.
[5]高德勝.論批改日記的道德影響[J].思想理論教育, 2008 (6): 4-7.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