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虹?陳雪瑩
關鍵詞:心理雕塑技術;同伴關系;非言語溝通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26-0033-04
【活動理念】
很多學者強調非言語信息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據專家研究指出,“情感表達=7%的言辭+38%的聲音+55%的表情動作。”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提出了“溝通姿態”,將個體與他人溝通過程中采用的直接方式和基本行為分為一致型與不一致型溝通姿態,并進一步說明不一致型溝通姿態可能會破壞溝通的進程,不利于人際關系的良性發展。
但有學者認為,非言語溝通傳遞的信息是比較模糊的,因為采用身體的動作、姿勢、面部表情、空間距離、聲音的變化等非言語形式來間接進行傳遞,解碼信息。所以引導學生掌握恰當的非言語溝通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應引導小學中年級以上學生善于和同學交往,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掌握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培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從學情上看,小學高年級期間,學生正處于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時期,雖進一步深化了對于朋友的認識,但由于激烈的學業競爭,學生對人對事比較敏感,很容易受情緒控制。他們很多人不會處理同伴關系出現的小摩擦,不會使用恰當的溝通方式好好“說話”,往往容易做出一些嘲諷、冷戰、絕交等人際沖突行為,甚至發生肢體沖突,導致關系疏遠,嚴重損害同伴關系。
因此,本節課針對五年級學生確定了“你是我的朋友”主題,有針對性地利用薩提亞雕塑技術,讓學生扮演關系雕塑,短時間內直觀呈現角色沖突,幫助學生覺察積極和消極的非言語信息(表情、動作等)背后的內心想法和情緒變化,體驗兩者帶來的不同感受。引導學生調整并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提升人際溝通能力,促進同學關系。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引導學生了解非言語信息(動作和表情)的重要性,以及不同非言語信息對同伴關系的影響。
2.技能目標:通過“辨友誼信息”環節,區分積極和消極兩種非言語信息;通過“品友誼信息”環節,品析采用積極和消極非言語信息溝通的同伴關系雕塑帶來的不同體驗;通過“塑友誼信息”環節,學生自行設計、扮演不良同伴關系雕塑,學會有意識地改變,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塑造友好、熱情的關系雕塑,增進同伴關系。
3.情感性目標:學生充分體驗、反思不同的非言語信息帶來的不同情緒體驗,調整非言語信息溝通方式,體驗積極的非言語信息溝通帶來的愉悅感,獲得積極同伴交往體驗。
【活動重難點】
重點:如何引導學生“入戲”,通過案例,學生設計并擺出真實的同伴關系雕塑。
難點:學生有所感悟,了解如何利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進行溝通,找到更多朋友,促進同伴關系的良性發展。
【活動準備】
課件,團體輔導室(撤去所有的桌子,只剩下椅子,以便有充足空間擺人物關系雕塑),六名學生為一組,每組一張花紙。
【活動對象】
五年級學生
【活動時長】
40分鐘
【活動過程】
一、暖身活動
在學生進入活動現場時,打開PPT,呈現“歡迎來到魔法世界”。教師引用魔法世界魔法官身份,利用互動歌曲“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想和你做朋友”,介紹自己今天是來找朋友,導入主題,探討如何交到更多的朋友。
設計意圖:通過暖身活動,營造和諧、積極的團體氛圍,并揭示本節活動課的主題——你是我的朋友。
二、主題活動一:“辨”友誼信息
師:我想和這位同學做朋友。(邀請一位學生上臺,教師展現不友好的溝通方式,指著學生)既然我是魔法世界的魔法官,我現在要求你必須和我做朋友。
上臺學生嘴角向下,并擺出拒絕的動作。
師:請大家觀察他做出了什么反應?
生1:拒絕。
師:從哪里可以判斷出他的反應?
生1:他擺出了拒絕的姿勢。
師:對,這位同學發現了上臺同學的動作,還有沒有其他的,請大家觀察一下他的嘴角是怎樣的。
生2:他不開心,嘴角向下。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細致地觀察到了他的表情。
師總結:其實生活中,我們的表情和肢體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想法。
師:為什么他拒絕了我的好友申請?
生3:老師推了他,而且還不友好。
師:現在使用我的魔法,把我們變成雕塑,觀察定格后我們的動作和表情。你覺得我們之間的關系是親密還是疏遠?
生:(齊聲)疏遠。
師總結:當身體靜止時,我們的表情和肢體不僅可表達內心的想法,也可表達關系的親疏遠近。這像不像我們生活中的雕塑,雖然靜止不說話,但能表達很多信息。
生:(齊聲)像。
師:我把城堡里的一些小精靈和他的朋友變成了關系雕塑,請大家觀察他們的表情和動作,你有什么感受?(展示三幅圖片)
生4:第一幅圖中,他們兩個人在打架。
生5:第二幅圖中,一個人伸出手,一個人低著頭。
生6:第三幅圖中,兩個人在擁抱。
師:如果讓你們選擇,你們愿意和第幾幅圖中的小精靈做朋友,為什么?
生6:第三幅,因為他們關系好,很開心。
師:是的,這兩人運用了積極、友好的動作和表情,表達了對朋友的熱情。
師總結:剛才幾組同學用表情和動作展現了幾種人物關系雕塑,我們也發現積極的非言語信息能帶來積極體驗。今天我們一起用身體雕塑來了解我們的同伴關系,增進我們的同伴友誼。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初步對關系雕塑有感性認識,學會區分積極和消極非言語信息下的不同人物關系雕塑,為后面擺人物關系雕塑熱身。
三、主題活動二:“品”友誼信息
過渡語:課前,老師在班里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收上來發現,我們班有很多同學遇到了同一類同伴關系困惑。下面我們一起用身體雕塑來幫助大家解決困惑。
師:請先看一看小明和小亮的故事,帶著問題去觀看視頻,觀察他們的定格時刻,他們有哪些動作和表情?有什么感受?
人際雕塑一
小明喜歡開玩笑,和別人打打鬧鬧。這天小明和小亮一起玩的時候,開玩笑地扇了小亮一巴掌,小亮很生氣,和他打了起來。
生7:看到小明扇小亮巴掌的動作。
師:請你設想一下,小明為什么會做出這個動作?
生7:覺得這樣很好玩。
師:小明認為很好玩,扇了小亮一巴掌。你們覺得這個時候小亮是什么感受?
生:小亮非常不開心,很生氣,憤怒……
師:小亮在生氣之下和他扭打了起來,我把他們定格成關系雕塑。作為觀察者,看到這個雕塑,你有什么感受?
生8:兩人扭打在一起,不舒服。
師:為什么不舒服呢?
生8:因為他們拳頭相向,不再是好朋友了。
師:既然大家認為現在他們的關系雕塑不舒服,請大家在小組中討論如何調整他們的動作和表情,讓關系更友好。
設計意圖:繼續深化學生對不良關系雕塑的認識,感悟消極的非言語信息帶來的消極感受及對同伴交往的消極影響,為后面“塑”積極非言語信息提供鋪墊。
四、主題活動三:“塑”友誼信息
師:如何邀請學生發言?
生9:伸出雙手,鞠躬道歉……
師:你為什么設計這個動作?
生9:因為他們都動了手,所以一起鞠躬道歉。
師:老師這里也設計了一個事件發展的過程,請大家觀看視頻,觀察定格時刻,看你有什么感受,更喜歡哪種身體雕塑。
生10:更喜歡第二種,他們好朋友和好了。
師:剛才我們一起看到小明和小亮前后兩組關系雕塑,發現我們的動作、表情會傳遞給別人非常多的信息,也意識到我們自己可以調整我們的非言語信息,來增進我們的同伴關系。
人際雕塑二
小琪是班里的紀律委員,負責登記違紀名單。小章總被記名,覺得小琪老是針對他,對小琪很有意見。每次小琪經過時,小章都對她指指點點,還辱罵她。
師: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計、擺出兩組人物關系雕塑,用表情、動作再現調整前后的人物關系,時間為三分鐘。然后老師挑選一組進行展示、分析。
(一)調整前的雕塑
師:(問臺下同學)定格時刻,大家觀察到哪些動作和表情?
生11:小章指著小琪。
師:小章為什么指著小琪?
生11:小琪老是記小章名字,小章對她很有意見。
師:小章很生氣,所以他除了指著小琪這個動作,有沒有其他的表情呢?
生12:他瞪著小琪。
師:對,非常好,觀察得很仔細。
師:那小琪有什么感受,又表達出什么動作和表情呢?
生12:小琪很無辜,她在登記名字。
師:那我們看到這一組關系雕塑后,有什么感受呢?
生12:不舒服。
師:(采訪扮演雕塑的同學)對于你們設計的動作和表情,剛剛大家進行了分析,你們還有補充嗎?
生:沒有。
師:作為小琪和小章,你們有什么感受?
生:(“小章”)我覺得這樣指著同學很不好。
生:(“小琪”)被同學這樣指指點點,我覺得很不舒服。
師:既然小琪和小章這組關系雕塑讓大家都很不舒服,那現在我們請他們呈現調整后的關系雕塑。
(二)調整后的雕塑
師:(問臺下同學)定格時刻,你觀察到哪些動作和表情變化?有什么感受變化?
生13:她們擁抱在一起。
師:你覺得擁抱這個動作表達了什么?
生13:她們和好了,說清楚了。
師:(采訪扮演的雕塑同學)你現在有什么感受,更喜歡哪種狀態的雕塑?
生:開心。
師:為什么開心?
生14:因為我又多了一個好朋友。
師:從大家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大家都喜歡調整后的關系雕塑,我們都喜歡積極、友好的非言語信息。
設計意圖:突破教學重點,讓學生根據案例,合作擺出兩組人物關系雕塑,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不同的非言語信息帶來的不同感受,發現調整自身非言語信息會帶來的感受改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省,主動改變自己的非言語信息,拉近同伴距離。
(三)小組討論
師:剛才大家通過“品”“塑”友誼信息,發現在與人交往過程中,自己的言行是關鍵,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言行來改善與同伴的關系。那怎樣的表情、肢體動作能表達友善,讓我們和朋友的關系更融洽?
師:下面的三分鐘時間,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把結果寫在彩紙上, 并擺出來展示分享。
學生活動:擁抱,手拉手,握手……
師總結:這些都屬于友好、熱情的身體信息。生活中,我們積極運用它們對待自己,對待他人,我們的同伴關系會更和諧,開出一朵完整、美麗的友誼之花。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難點,總結出有哪些積極的非言語信息,并且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促進同伴關系的良好發展。
五、拓展活動
師:請大家根據前面討論的結果,兩人一組,通過表情和動作來擺出積極的關系雕塑,我們一起來消除不友好的關系。
設計意圖:不斷強化,促進學生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突破教學目標。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以積極、友好的表情和動作來對待朋友。現在我要重新給那位同學發出我的好友邀請。(伸出手,滿面微笑)你好,我想和你做朋友。
學生伸出手握住了老師的手。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是朋友了,我們一起站起來,熱情、友好地手牽手,合唱這首友誼之歌來結束我們這節愉快的課。
大家一起唱: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設計意圖:首尾呼應,以歌曲合唱愉快地結束本節課。
【活動反思】
本課以解決學生同伴交往中的實際問題,增進同伴關系為目的,通過創設和諧、積極的團體氛圍,引導學生區分積極和消極的非言語信息。并感悟采用積極和消極非言語信息溝通的同伴關系雕塑帶來的不同情感體驗,根據案例自行設計、扮演不良同伴關系雕塑,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改變,實現主動使用積極的非言語信息,增進同伴關系的目標。
本節課設計新穎,重難點突出,教學效果明顯。教師在實操中發現,對人際關系雕塑概念,五年級學生理解起來較深奧,因此教師引入魔法定身術幫助學生理解。另外,心理雕塑技術關注學生深層次的心理體驗,引導學生體驗關系沖突,因此教師要特別關注扮演者和觀察者的心理感受變化,以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完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許玲. 人際溝通與交流[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戴佳玲. 心理雕塑技術在高中心理課堂的實踐運用[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19):38-40.
[3]陳文成. 我“塑”我家——高中生家庭人際沖突團體輔導[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 (9):50-52.
[4]孫慶民,傅緒榮.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概念厘定與相互作用分析[J]. 心理學探新,2016(4):372-377.
[5]周明,申雨凡,史慧穎. 薩提亞溝通姿態研究述評[J]. 青年與社會,2013(1):294.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