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老子之道“大”還是“小”?

2023-09-15 19:35:57謝路軍崔安源
江淮論壇 2023年4期
關鍵詞:老子

謝路軍 崔安源

摘要:長期以來,學界執著于以“無”和“有”解釋老子的道,缺乏對“大”“小”與老子之道的關系的關注。在老子思想中,“大”與“小”分別表現為道的存在方式、認識道的方式以及道的社會功能三個方面。“大”與“小”不僅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范疇,還是道的屬性及存在方式。老子之道“大”而“小”,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道作為超越的存在,似大非大,似小非小;其次是由人的認識的局限性所致;再者,道在社會層面所呈現的是理想化的人格,非常人所能及。這既是對現實中統治者的勸誡,也是對商周以來“天”“帝”信仰的反思與批判。

關鍵詞:老子; 道; 大小; 有無

中圖分類號:B223.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1-862X(2023)04-0048-006

“老子之道是什么”是歷來研究老子的學者不可回避的問題。“道”在《老子》(1)中共出現76次,是《老子》最核心的概念,但始終都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劉笑敢在總結前人論述的基礎上認為,我們似乎不需要為道尋找一個“精確與詳細的定義”(2)。劉先生這一論斷非常中肯,即便對老子自己來說,道也是神秘的、模糊的、不確定的。然而,很多學者并不滿足于此,為了更加充分地認識老子的道,他們利用老子思想中的各種范疇作為認識道的門徑,其中最重要的兩個,也是被認為與道聯系最密切的范疇,便是“有”與“無”。

道與“有”“無”的關系問題,歷來爭論頗多。胡適提出“道即是無,無即是道”[1]的觀點;嚴靈峰反其道而行之,認為“‘道就是‘有,‘有就是‘道”[2]。大多數學者認為“有”與“無”屬于并列關系,是道的兩個方面。馮友蘭雖然主張“無言其體,有言其用”,但他認為“道兼有無”[3]。張岱年直接說:“道是有與無的統一。”[4]詹劍鋒也主張“道統‘有、‘無”[5]。戰國楚簡《老子》(3)的出土,加強了“有”“無”并重的解釋傾向。陳鼓應認為“老子用‘無‘有的別名,來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實而產生萬物時的一個過程”[6]6,劉笑敢認為“道既有‘有之特點,又有‘無之特點”[7]。何石彬認為在老子思想中并不存在以“無”為本體的意義,“有”與“無”是一對平等的概念,“它們或是以直接同一性的形態內在于道本體,或是以對立統一的形式存在于‘道的運動規律之中”[8]。“有”與“無”似乎成了學者們理解老子的道無法繞過的一對范疇。然而,“有”與“無”是什么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學界難以達成一致,進而陷入困境,本欲以“有”“無”釋道,卻變成了“道”“有”“無”三個概念及其關系的辨析。有的學者甚至懷疑老子思想中“不存在作為獨立哲學概念的‘有和‘無,‘道與‘有和‘無的關系更是無從談起”[9]。

長期以來,學界執著于以“無”和“有”解釋老子的道,缺乏對“大”“小”與老子之道的關系的關注。⑷“大”“小”與“有”“無”不同,“有”和“無”均可以作為獨立的實存,“大”與“小”均需依附獨立的實存而存在。在老子思想中,“大”與“小”不僅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范疇,還是道的屬性及存在方式。以“大”與“小”這對范疇為切入點來剖析老子的道,雖然未必可以解決老子之道是什么的問題,但是可以為老子之道的闡釋提供新的思路。

一、老子之道“大”

在老子那里,道本身是什么并不確定,但它的存在及價值卻不容否定。老子認為,道在天地之先,并產生萬物,是天地萬物的根據。因為無法給予它確定的名稱,故“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王弼的解釋是:“道取于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10]63也就是說,萬物皆由道而生,道混萬物于一體,是最大的存在。

首先,老子之道“大”是相對于具體之物而言的。具體之物的大與小是相對的,是物與物之間相互比較產生的,即所謂“難易相成,長短相較”(第二章);然而道卻是一個無對待的至大的存在,即所謂“寂兮廖兮,獨立不改”(第二十五章)。陳鼓應認為:“道是個絕對體,它絕于對待;現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待的,而道則是獨一無二的。”[6]165具體之物皆由道而生,并以它為法則。老子言:“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人、地、天、道四者皆是實存,前三者是具體之物,是有形的存在,而道是超越有形之上的無形的存在。因為道沒有形體,所以它才能無邊無際、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提到“大者,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也”[11]102。正因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它才是一個至大的存在。《莊子》所謂“至大無外”[12]965,“至大無外”在《莊子》中又被稱為“大一”。在古代漢語當中“大”與“太”互通,因此,《莊子》認為老子的思想是“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12]958。在《老子》中“大”常常與“太”互通,比如第二十五章中“強為之名曰大”的“大”即可通為“太”,初始、原初、本源義。按照成玄英的解釋,“太者廣大之名,一以不二為稱。言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括囊萬有,通而為一”[12]959。由此可以看出,“太”乃“大”的名稱,用來形容道是一個至大無外的存在。相較于具體之物而言,道是一個無所對待、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至大存在,具體之物皆由它而生,并以它為法則。換句話說,“大”是老子之道的存在方式,與道相對的具體之物皆為“小”。

其次,老子之道“大”是因為道無法被感知,具有無限性。道的內涵無法被確定,是因為它是一個超出人的認知范圍的存在。它雖然能為人所用,但是不能為人所知。所以老子言:“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德之貌依于道,而道之貌無形無狀,無法被感知,是謂“惚恍”。“惚恍”是對道的象貌的概括,同時也是道的性質的體現。王弼認為“恍惚”是“無形不系之嘆”[10]52,“無形不系”表明道沒有邊際,不會被固定的形狀所束縛。由于道沒有形狀,所以它無法被感知,即老子所言“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無象無形,不能被人的感官所認知,所以隱而無名。帛書乙本《老子》作“道襃無名”[13]24,“襃”正是“大”之意。嚴遵的解釋是:“是知道盛無號。”[14]由此可知,嚴遵所見經文當與帛書本同。北大漢簡本《老子》此處是“道殷無名”[15],“殷”即“大”的意思,這里應當是說道雖“大”,卻沒有名稱。道“大”何以無名?因為它大到沒有具體形狀,無邊無際,不能為人所感知。正因為道無法被感知, 所以它才具有無限性,是一個至大的存在。老子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三十四章)道無形無狀,廣漠流行,無所不在,無所不至。可以被感知的存在皆是有限之物,任何一個有限之物,不管它如何大,都會有比它更大的存在。而道無法被感知,是一個形而上的存在,具有無限延展性,因而稱之為“大”。

最后,老子之道“大”體現在道的社會功能上。老子提到“古之善為道者”,一方面要具有“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第十五章)的人格修養,另一方面要懂得“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第六十五章)的治國之道。在老子那里,“圣人”便是集治身和治國于一體的“善為道者”的理想的統治者形象,是道人格化的體現。詹石窗認為圣人是一個體悟大道的“超凡者”[16],孫以楷將圣人看作理想的“體道之人”[17]。老子有言曰:“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河上公認為“圣人處無為之事”便是“以道治也”,“為而不恃”是因為“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11]7由此可見,圣人以道行事,任物自然,雖有功而不處。對一般人而言,這是一種為人處世的理想境界,老子稱之為“大”:“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第三十四章)天地萬物皆由道而生,而它卻不自恃為萬物的主宰,這可以說是“大”的境界。這種“大”境界還體現在以道為法的圣人輔萬物而無偏私,老子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四十九章)圣人之心并非是恒定不變的,應百姓之心而變;百姓無論善惡,圣人皆待之以善心,無有偏私。所以,只有“有道者”,即圣人,才能以有余奉天下,也只有圣人才能以其無私而成其私。故老子言:“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三章)

二、老子之道“小”

道是一個無法被感知的、超越具體之物的、至大的存在,而老子卻言:“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第三十二章)陳鼓應認為“小”是因為“‘道是隱而不可見的”[6]188,張松如認為“小”有“幽微微妙之誼”[18],蔣錫昌認為“小”是“道體微眇不可得見之謂”[19]215。既然老子認為道是一個至大的存在,為何此處又以“小”言道?

首先,老子之道雖是一個超越具體之物的存在,但它又通過具體之物得到呈現。老子言:“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既然道無法被感知,那“道之動”與“道之用”又如何為人所知?《老子》第十六章提到:“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河上公認為“復歸其根”就是“萬物無不枯落,各復反其根而更生也”[11]62,通俗言之即“落葉歸根”。老子所言“反者道之動”,是以具體之物的運行規律為依據,由具體之物“各復歸其根”的規律引申出“道之動”的“反”。同樣,老子以“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第七十六章)而推出“道之用”為“弱”。由此可知,道作為最高的存在,雖然無法被直接感知,卻可以借助具體之物來認識它。換句話說,道內在于具體之物,借助具體之物而存在,即便再微小之物,也無離于道,即莊子所言道“無所不在”[12]660。因此,“小”也是道的存在方式,具體之物再“小”,也有道存在。

其次,老子之道“小”是因為它“幽微而不可睹”(5)。凡可見之物皆為具體之物,有形有名,可以比較大小;而道則是一個至大的存在,無形無名,無法被感知。老子講“天之道”“不爭而善勝”“損有余而補不足”“利而不害”(第七十三、七十七、八十一章),試圖通過“天”這種具體之物所蘊含的道引導人們理解道本身。然而通過具體之物所見之道猶非道之全貌,只可見其一端。老子言:“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第十四章)對于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人的視覺、聽覺、觸覺都無法直接經驗到它。道是超越于人的感官經驗之上的存在,“夷”“希”“微”所呈現的便是道“幽微而不可睹”之狀。雖不可睹,猶似有所存焉,老子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一章)也就是說,借助物來通道,然而經由物所認識的道只能是恍恍惚惚、無有定形的,并非道之全貌。道之全貌無法為人所知,人借助具體之物所見之道“微”也,故曰“小”。

最后,老子之道“小”體現在它“為而不爭”的人格化形象之中。在老子那里,圣人最大的特點是“為而不爭”。老子有言曰:“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王弼的解釋是,圣人“無私自有,為善是與,任物而已”[10]192。也就是說,圣人沒有私心,將百姓的需求作為自己的追求,他的私心便是無私心。圣人的目的是成就百姓,所以老子引述圣人之言:“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五十七章)“無為”“好靜”“無事”“無欲”表明圣人不過分干涉百姓的生活,任其自然。但作為理想的統治者,圣人又不會完全放任百姓而不顧,他還會“輔萬物之自然”。而作為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樸”并非完全自力更生,而是在圣人的治理下達到的。而且,圣人治理天下并不自顯功,反而自處卑下。老子言:“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百姓也僅僅是知道他存在,并不會受其干擾,所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十七章)。圣人雖有功而不自顯,百姓亦不知其功,故此謂之曰“小”。

三、老子之道“大”而“小”

在老子思想中存在大量與道“大”相關的論述,老子經常用“大道”或“道大”來言說道。根據高明先生的考證,在河上公本《老子》中凡經文中提到“大道”的地方,釋文也是“大道”[13]406。這足以說明“大”作為道的屬性及存在方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根據上文的論述可以發現,在老子那里,“小”也是作為道的屬性及存在方式。所以,“大”與“小”不僅僅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范疇,還是老子之道的存在方式及屬性。換句話說,老子之道是“大”而“小”的。當老子將“大”與“小”并稱用來描述道時,是在做一件很尷尬的事,即借用兩個經驗性的詞匯來描述一個超越經驗的且不可能通過經驗性話語來進行充分且明確的分析與限定的存在。其實老子很少這么去做,也就是說很少并用“大”“小”來描述道。在老子思想中僅有一處直接將“大”與“小”放在一起的論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范應元認為道“小”是因為道“無纖毫之欲”,“大”是因為道“萬物歸之而不知主”[20]139,這里的“小”與“大”是從道的社會功能這個角度而言的。“衣養萬物”與“萬物歸焉”而“不為主”是“大”的體現。在《老子》中,圣人“抱一為天下式”,圣人不去治理天下,道也是雖有功于萬物而不自恃為萬物主,這都是“大”的境界。“常無欲”是“小”的體現,“常無欲”指的是沒有私欲,即“不自為大”。因為道沒有私欲、不自恃為“大”,所以萬物不知其功,而以之為“小”。由此可以說,道雖“大”而“小”。除以上主流解釋外,范應元又提到道“小”是因為“細無不入”,“大”是因為“大無不包”。[18]132這種解釋很顯然不是從道的社會功能角度而言的,而是站在道自身的存在方式的層面來說的。蔣錫昌認為“小”是“從道之無體方面言之”,“大”是“從道之無限方面言之”。[16]228-229蔣先生此處所言“道之無體”與“道之無限”是因為道無法被感知,因此,他是基于道能否被認識這一問題而言的。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學者在對“大”“小”與道的關系作出解釋的時候,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角度,其中不乏有誤解,甚至有曲解之處。在老子思想中既有關于道“大”的論述,也提到了道的“小”。因此,老子之道是“大”而“小”的。

“大”與“小”是經驗性且相互對立的范疇,為何老子之道同時具有“大”與“小”兩種屬性?

其一,老子之道“大”而“小”是因為道是一個超越的存在,變動不居,似大非大,似小非小。老子有言曰:“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第六十七章)“肖”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21],在此處指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具體之物。陳鼓應認為道廣大,不像任何具體之物,“如果它像的話,早就渺小了”[6]306。具體之物的大與小是相對的,是通過物與物之間的比較產生的。具體之物無論是大還是小,都會有比它更大或更小的物存在。道不是具體之物,不能用具體之物的大與小作出區分,它是一個超越之物,“不可以小大言之”。河上公認為老子之道雖然“大”,但“其為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所也”[11]102。天地之大是固定不變的,是具體之物的大,天地之外還有更大的存在;道之“大”并非固定不變的,是超越之物的“大”,道具有無限性,是一個至大的存在。“乃復逝去,無常處所”表明道內在于具體之物,通過具體之物得到呈現。而道又“細無不入”,是一個至小的存在。由此而言,老子之道“大”而“小”指的是道的存在方式及其與具體之物的關系,而非具體之物間的相互比較。

其二,老子之道“大”而“小”是由于認識的局限性所致。道在老子那里并不是一個可以被感知的確定的對象,而是老子借助具體之物所推演出的對象。老子所能見到的最大的存在是天地,但他認為在天地之外有更大的存在,而且將其作為天地萬物產生的原因。老子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第二十五章)道只是這樣一種存在的代稱。受到認識局限性的影響,老子無法超出天地去認識道,但他將道作為在天地之上的至大的存在,故“強為之名曰大”。道又“細無不入”,故“可名于小”。另外,后世學者也會受到認識局限性的影響,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解釋老子的思想。

其三,老子之道“大”而“小”是因為道在人類社會中所呈現的是理想化的人格追求。老子的思想在今日被視為一種哲學,被看作中國傳統哲學的代表;而在古代中國,老子的思想是作為一種“君人南面之術”[22]出現的。漢代所傳老子注本,像河上公本、嚴遵本、《老子想爾注》,皆提倡治身與治國的統一。歷代的統治者更是將老子思想奉為養生與治國的圭臬,像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等帝王都親自為《老子》作注。在老子那里,道是天、地、人所效法的對象,而圣人是道人格化的體現。老子借助“圣人”這樣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形象為現實中的統治者樹立榜樣,一方面,圣人治理天下而不居功,可稱之為“大”;另一方面,圣人無私無欲,雖有功于百姓,而百姓不知,可稱之為“小”。圣人是理想的統治者,是現實中那些汲汲于名利的人所難以企及的。老子正是借“圣人”這樣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勸誡現實中的統治者。在老子看來,理想的統治應當像道一樣雖有功而不顯,讓百姓自給自足,在百姓需要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即老子所言“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第三十五章)。對人而言,道雖然無法被感知,甚至對它的存在都是無意識的,但是它的功用卻不可窮盡。有功而不顯是老子之道“大”而“小”最直觀的體現。

圣人作為道人格化的體現,既是對現實中統治者的勸誡,也是對商周以來“天”“帝”信仰的反思與批判。根據《禮記·表記》的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3]“神”是“天”與“帝”的總括,是超自然力量的代名詞。由于當時社會生產力較低,人們防范風險的能力太弱,在面對各種問題時,人們總喜歡將決定權交給類似“天”“帝”的“神”。《詩經·玄鳥》提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24]1030《詩經·長發》:“帝立子生商。”[24]1034雖然這只是為他們的政權尋找合法性的依據,但是不可否認他們將國家的命運與“天”“帝”捆綁在一起了。周克商以后,為了尋求政權的合法性,提出了“以德配天”的觀念,試圖擺脫天命的束縛,但是始終沒有脫離“天”“帝”信仰。由《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25]360,以及《尚書·多方》“我周王享天之命”[25]465可以看出,人之所以信仰“天”“帝”,根源于人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并且愿意將很多復雜事務的決定權賦予“天”“帝”,這樣必然導致人的能動性的喪失。基于此,老子提出“道”以抗衡“天”“帝”信仰。老子之道所遵循的原則是“自然”與“無為”。道產生萬物,卻不干涉萬物。道生養萬物,其功“大”;它不干涉萬物,任物自然,有功而不顯,萬物不知其功,其功“小”。老子的道,與“天”“帝”強調“超自然”“有為”(干涉人間事務)形成鮮明的對比。

四、結? 論

《老子》開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從字面意思來看,可以言說的道,不是“常道”。也就是說,“常道”是不可言說的,由此可以引申出道的超越性。道超出了人的感官的認知范圍,無法被直接感知,故此不可言說。不可言說不代表不能言說,無法被直接感知不代表它不存在。因此,要想認識道,必須多角度分析,必須借助與道相關的且能夠直接反映道的特性的范疇。從道的存在方式、認識道的方式以及道的社會功能三個方面探尋道的屬性,可以發現“大”與“小”是一直貫穿其中的一對范疇。

“大”與“小”作為老子之道的存在方式及屬性已經超出“大”與“小”兩個相互對立的范疇最基本的含義,而具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大”與“小”都是老子對道的描述,這里無意對老子之道“大”還是“小”給出一個確定的結論,只是借“大”與“小”這對范疇重新審視老子的道,并且簡要分析老子之道“大”而“小”的原因。“大”與“小”是相互對立的,而道卻同時具有這兩種屬性,這無疑增加了道的神秘性。人們對道的認識、理解和解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老子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更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同而越來越富有魅力。

注釋:

(1)參見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本文所引《老子》原文皆出于此書,文中不再一一注釋。

(2)劉先生在文中對胡適、馮友蘭、牟宗三、袁保新、陳鼓應等學者關于老子之道的解釋做出了評判,并認為無須為道尋找一個精確與詳細的定義,然而他在文中將道界定為“宇宙的總根源與總根據”。雖然道的定義無法被確定,但是作為學者必須明確其文章中所用概念的特定內涵。本文認為老子之道是一個至高的存在,是具體之物的原因及法則。

(3)通行本《老子》第四十章所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在楚地出土的戰國竹簡中記載的是“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參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荊門市博物館:《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合集(一)》,文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4)張松輝認為老子明確說明“先天地生”的“混成物”字“道”,名“大”,并沒有將“道”叫做“無”或“有”。在他看來,把“無”和“有”解釋為道,完全是后世學者望文生義的做法。(參見張松輝:《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頁)馮國超認為在老子那里,“大”是宇宙本原的名,“道”是宇宙本原的字,所以老子言“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字之曰道”的“字”是指“取表字”的意思,“表字”指在本名外所取的與本名含義相關的另一稱呼。(參見馮國超:《論“字之曰道”的內涵及其對于認識老子思想的重要意義》,《哲學研究》2021 年第 1 期)由此可以看出,“大”與老子之道是息息相關的。除此之外,老子思想中還存在關于老子之道“小”的論述。

(5)王弼 《老子指略》里提到:“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也。”(參見樓宇烈:《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96頁)

參考文獻:

[1]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4.

[2]嚴靈峰.老莊研究·老子的“道”之新解釋[C].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384.

[3]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二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169.

[4]張岱年.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第一輯)·老子哲學辨微[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14.

[5]詹劍鋒.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65.

[6]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劉笑敢.老子哲學的思想體系:一種模擬性重構[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8,(2):79-99.

[8]何石彬.老子之“道”與“有”、“無”關系新探——兼論王弼本無論對老子道本論的改造[J].哲學研究,2005,(7):39-44.

[9]肖孟夏.論老子思想中“道”及其與“有”、“無”的關系[J].湖北社會科學,2016,(12):103-106.

[10][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1]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2][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3]高明.帛書老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4][漢]嚴遵.老子指歸[M].王德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16.

[15]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5.

[16]詹石窗.“以真為道”的人格理想——基于《道德經》圣人說的省思[J].老子學刊,2010,(1):27-32.

[17]孫以楷.老子通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269.

[18]張松如.老子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1998:188.

[19]蔣錫昌.老子校詁[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8:215.

[20][宋]范應元.宋本老子道德經[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39.

[21][漢]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98.

[22]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G].北京:中華書局,1983:128.

[23][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1310.

[24]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5][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陳抗,盛冬鈴,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猜你喜歡
老子
你好,老子
中國漫畫(2022年10期)2022-10-27 07:20:48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安居樂業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漫畫
讀書(2018年9期)2018-09-05 03:30:16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尋找老子【三】
國學(2014年2期)2014-02-13 20:02:11
老子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亚洲成人在线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h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综合五月天网|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AV无码一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高清毛片|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久久成人18免费| 成人国产精品2021|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aV在线|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高清国产在线| 亚洲精品图区| 亚洲成a人片7777|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最新国产在线|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国产精品护士| 天天色综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欧美国产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欧美日韩va|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成在线视频|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3p| 99re在线观看视频|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色香蕉网站| 毛片手机在线看| 国产一区成人|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伊人色天堂|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