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大有
[摘 要]A公司在實踐中建立了基于BLM的戰略管理方法,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逐漸形成具有A公司自身特色的戰略管理模式。在市場洞察方面強調“五看”;在執行方面,強調“財務”支撐與“制度”保障,可供行業學習參考。A公司在實踐中堅定實施戰略舉措,通過人才、資金的基礎保障,確保技術開發的資源投入,積極承擔國家及省市級重大科研專項,加快專利布局,參與國家、行業、團體標準與國家標準品的定標,擴大生態圈,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影響力,通過自主創新,持續引領行業發展。
[關鍵詞]BLM戰略管理;管理實踐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臺、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由此可見,當前我國鼓勵各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積極開展合作,聯合攻克技術難題,提升國產化水平。A公司以“創新智造引領生命科技”的經營管理理念,堅持自主創新,始終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校、企業進行合作,聯合開展技術創新,為“制造強國”添磚加瓦。
業務領先模型BLM(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因在IBM戰略管理實踐中取得巨大成功而名聲大噪[1],之后被某公司引入,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優化,使得該公司在技術上始終處于國際領先地位。A公司在實踐中構建基于BLM的戰略管理方法,從而形成具有A公司自身特色的戰略管理方法,為技術突破提供強力支撐。目前,全球共有三家公司能夠量產臨床級別的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其中兩家均屬美國公司,唯獨A公司為中國公司。
A公司堅持核心工具自主可控,踐行BLM戰略管理方法,業務已經遍布全球超8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用戶已累計超過1 300個。2021年,A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28億元、凈利潤4.7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 %、86 %。
1 頂層設計,推行BLM戰略管理
A公司通過梳理分析經營管理中存在的技術競爭風險、市場競爭風險、國際經營風險、知識產權風險,進行頂層設計,推行BLM戰略管理方法,制定風險應對策略,持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
1.1 梳理分析經營管理風險
一是技術競爭風險。基因測序對創新能力要求較高,需要融合電子、機械、生化、光學等多個學科,并進行長期的積累。技術開發、驗證周期長,投入較高。在技術開發過程中,如果開發進度放緩,成本較高,或出現突破性新技術,則會對現有正在開發的技術或產品造成影響,在競爭中可能處于劣勢。
二是市場競爭風險。B公司和C公司在基因測序技術方面起步早,全球合作伙伴較多,已經在測序行業中占據較大的份額。根據2020年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發布的分析報告,B公司占有基因測序市場份額達到74.1 %,C公司占有基因測序市場份額達到13.6 %,包括A公司在內的其他公司占有基因測序市場份額僅12.3 %。
三是國際經營風險。A公司2019—2021年國際收入占比快速提升,2019年為9 %,2020年提升到67 %,2021年為54 %。由于各國政策法規、監管標準、政治經濟環境各不相同,政策變動、貿易摩擦很可能給國際業務的正常開展帶來風險。
四是知識產權風險。A公司與B公司已經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專利和商標訴訟。發生專利訴訟后,對訴訟國所在地的經銷商、客戶造成不良影響,部分客戶可能會因為訴訟事件轉向其他廠商的產品,影響A公司的產品進入訴訟國市場。
1.2 搭建戰略管理體系,推行BLM戰略管理
A公司成立戰略管理委員會,制定實施戰略管理制度,明確戰略管理組織及職責。根據自身發展情況,逐漸形成具有A公司自身特色的戰略管理體系。
一是在市場洞察方面,強調通過“五看”(看宏觀、行業、客戶、競爭、自己),運用SWOT分析方法,對內外部環境進行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分析,輸出市場洞察報告,判斷并明確戰略機遇。
二是在戰略意圖方面,強調基于集團戰略構想,明確業務愿景、戰略定位,形成承接戰略意圖的3~5年戰略目標。
三是在業務設計方面,強調形成未來3~5年的發展戰略,從客戶類型(如民生、產業、科研)、價值主張、價值獲取、業務類型、戰略要素和風險控制六方面進行業務設計。
四是在創新焦點方面,強調為達到戰略目標,實現戰略意圖,需思考業務組合策略、投資策略、增長業務與現有業務的平衡,確保資源有效投入和業務健康增長。
五是在關鍵任務方面,強調根據業務設計和創新焦點,明確關鍵任務和實施計劃。需要明確哪些任務由自身完成,哪些由生態圈的合作伙伴獨自完成,哪些與生態圈的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六是在組織與人方面,強調搭建匹配戰略的組織規劃與人才管理發展體系,包括相應的組織模式與架構設計;流程、系統、授權;業績考核體系;戰略與結果導向的獎勵和激勵體系;未來3~5年所需關鍵人才(類別、技能要求、數量等)及如何招聘和培養。
七是在財務方面,強調建立匹配戰略目標的財務支撐與金融保障。
八是在制度方面,強調建立匹配戰略目標的體制、機制、政策、制度。
為保證戰略能使A公司的各種資源與外部宏觀環境及市場環境相匹配,以便更好地抓住外部機會,基于測序市場環境變化難以對未來進行準確的預測,5年內的可預測性較強,A公司采用“3~5+1”模式設定戰略時間區間,即3~5年長期戰略+1年短期戰略。3~5年規劃為長期規劃,明確長期要達到的目標;1年細化戰略規劃部署,展開形成A公司1年的短期戰略目標、年度經營目標和實施計劃。
A公司實施計劃根據自身經營發展特點,劃分為年度研發或轉產計劃、年度銷售計劃、年度生產或采購計劃、年度質量計劃、年度產品注冊計劃、年度基建計劃、年度信息化建設計劃、年度財務計劃、年度投資計劃等。
A公司在每個長期戰略的最后一個年度的6月到12月制定下一區間的3~5年長期戰略;每年12月進行戰略復盤,并據此制定下一年度短期戰略,在戰略復盤中發現當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時或出現重大突發事件影響戰略執行或方向的,對長期和短期戰略進行調整。
日常以經營分析的方式跟蹤戰略目標落實及達成情況,經營分析周期設置為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月度經營分析重點在于審視目標達成情況,及時發現執行偏差以及決策事項落地執行跟蹤。季度、半年度經營分析除常規審視目標達成情況外,還會進行內外部環境分析,討論經營方向和舉措等是否要調整。年度績效分析會涉及更多維度,目標達成、內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戰略規劃實施情況、戰略目標的年度完成情況,評估戰略規劃的科學性與預期完成情況,形成年度戰略回顧報告,為滾動戰略制定提供輸入。
2 人才、資金保障,確保戰略有效落地
A公司重視人才結構,制定人才激勵體系,與員工共同成長。通過A、B輪融資及上市募資,并確保研發持續投入,為戰略規劃的有效實施與落地提供人才和資金的雙保障。
2.1 優化人才資源
A公司重視人才結構,持續引進電子、機械、生化、光學、力學等多學科、多層級、多國家的國際型復合人才。不斷完善人才的引進、培養、評價、能力提升體系,加強各國人才的交流與開發,實現國際文化的大融合,從而建設一支敢打仗、能打仗、打硬仗的高水平國際人才隊伍。
倡導自律自覺、有激情、有干勁、逆境中保持積極心態的“身體好”,自主學習、科學認知、學以致用、洞察事物本源跨界思維的“學習好”,目標導向、敢于擔責、高效協同、確保結果達成的“工作好”的“三好”文化,為各國員工提供健康生活和全球化的發展平臺,實現人才的快速融入與成長。
截至2021年12月,A公司技術研發人員、生產人員、銷售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占比分別為34.6 %、25.5 %、25.8 %、14.1 %,其中碩士及以上人員占比學歷超37 %。
2020年10月,A公司制訂股權激勵方案。2021年11月,制定戰略配售計劃,對核心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及對業務成長有直接影響的人員進行股權激勵,讓員工跟隨公司的發展共同獲益。2022年9月完成第一個行權期行權。行權后,A公司行權人員承諾3年內不減持,充分體現員工對公司業務持續增長的信心,愿意與公司共同成長。
2.2 加大研發投入
2019年研發投入達到3億元,2020年大幅提升到7億元,2021年為6億元,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為31 %、25 %、15 %。A公司國內分別在深圳、武漢、青島、長春、昆山等地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各地產業人才優勢,分類進行各項技術開發。同時,在美國的圣何塞設立前沿技術研發中心,充分與國際接軌,實時了解國際前沿技術動態,進行前沿技術儲備與探索。
2.3 資金保障
2019—2020年,A公司分別完成A輪2億美元和B輪融資10億美元的兩輪融資。2022年9月9日,A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成功上市,市值達到413.1億元,募集資金36億。通過融資,A公司得到資金上的支持,投入基因測序、實驗室自動化、遠程超聲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并進行智能智造、信息系統、營銷服務中心的建設,進一步提升A公司的綜合競爭力。
3 全面實施BLM戰略管理,持續引領行業發展
A公司通過實施BLM戰略管理方法,確保各項戰略舉措有效落實,持續進行自主創新,加快專利布局,構建專利保護壁壘。承擔省級以上重大科研專項,并積極投入資源參與各類標準的制定。與各國科研機構、高校、企業進行合作,擴大行業生態圈,不斷提升自身技術影響力,持續引領行業發展。
3.1 突破極限,實現技術創新
A公司通過持續創新,已經掌握產業核心技術。2018—2021年,A公司承擔8個省級以上重大科研專項。2018年,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精準醫學”;2019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雙創平臺試點示范”;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科技創新戰略專項”,科學技術部“公共安全風險防護與應急技術裝備”,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科技和國際合作司“‘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2021年,科學技術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兩項。
A公司在技術上碩果累累,不斷地實現技術突破,使得A公司在各領域不斷獲得各項殊榮。2021年,獲得德國iFIudustrie Forum Design的“德國iF工業設計大獎”(DNBSEQ-T7、“桌面式”測序平臺系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第二十二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第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國產高通量測序儀”。長光分公司被認定為“吉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湖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北省科學技術廳、湖北省財政廳、武漢海關、湖北省稅務局認定武漢分公司為“2021年(第27批)湖北省企業技術中心”。
3.2 加快專利布局,為業務發展保駕護航
截至2021年12月底,A公司已經獲得475項專利,其中217項國內專利,258項國際專利。根據技術路線、產品類型,實現專利相互關聯、縱橫相交,有效地保障了A公司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空間和技術壁壘。
2022年7月,A公司與B公司在美國特拉華州達成專利訴訟和解協議,B公司向A公司支付3.25億美元(約22億元人民幣)。同月,與B公司在英國達成專利訴訟和解。隨著專利訴訟上的一系列和解,A公司能夠向美國和英國客戶提供基因測序儀產品,讓客戶多一種選擇。
3.3 參與標準制定,推動行業發展
A公司作為起草人之一,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參與國家、行業、團體標準的制定,已累計完成22項標準制定,并完成國家標準品定標11項。A公司制定并發布全球首個“高通量基因測序儀標準”、行業首個“遠程超聲機器人診斷新冠肺炎的團體標準”、測序服務行業首個“基因組裝質量評價團體標準”、國內首個“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基因數據服務的團體標準”,以及“高通量測序數據序列格式規范”。
3.4 設立境外子公司,助力國際業務發展
結合海外業務發展需求,A公司在澳大利亞、美國、迪拜、拉脫維亞、新加坡等地設立分子公司,并設立海外倉儲中心,構建全球化物流交付體系。同時,設立海外客戶體驗中心,讓客戶現場感受A公司技術應用情況,并設立海外客服中心,以更快地響應客戶需求,解決客戶疑難問題。
3.5 堅持開發合作,共建產業生態圈
A公司始終敞開胸懷,歡迎合作創新,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加入,共同構建產業生態圈,促進行業的發展。通過生態圈的擴大,讓國內更多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能夠使用國產化基因測序儀,并開展試劑的開發,帶動國產基因測序產業的提升。
A公司已與帝國理工學院、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全球前沿科研機構達成合作,推動基因組學基礎研究。與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國際醫學研究中心(KAIMRC)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以推動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發展和人才培養。與新加坡企業在科研、疾病預防、藥物基因研究等領域開展合作,拓展應用的深度。與國內企業在腫瘤預防與治療的臨床應用方面開展合作。
參考文獻
[1]武亞軍,郭珍. 轉型發展經濟中的業務領先模型——HW-BLM架構及應用前瞻[J]. 經濟科學. 2020(2):11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