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小敏
胡小敏/ 故塬 200cm×120cm 2019年
筆墨是中國畫的精髓。作為中國畫的基本語言,筆墨可以從精神與技術兩方面進行理解:精神層面即以民族立場為出發點,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國畫的民族精神、文化精神與寫意精神;技術層面即筆墨規范與筆墨功力,是對“筆”與“墨”(“筆”在紙上運行留下的痕跡)二者關系的把握與安排。中國畫經過幾千年的演進,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規范程式和筆墨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筆墨經驗,這是中華民族藝術成熟的象征,黃賓虹梳理總結的“五筆七墨”就是對中國傳統筆墨最完美的詮釋。隨著新時代的發展,中國畫的筆墨融入當代社會、融入當代人的審美生活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新的歷史階段下,如何平衡傳統與當代的關系,讓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融合,生成新的文化合力,以中國筆墨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一位創作者都必須要面對的課題。
在藝術實踐中,我的創作理念向來是清晰且明確的,那就是既要傳統筆墨,又要當代筆墨。對于傳統筆墨,我們要下苦功夫、笨功夫來全面繼承,只有掌握豐富的筆墨手段,才能在創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掌握不斷變化的新的藝術形式,從而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可以說,脫離傳統筆墨與傳統精神的國畫創作如同無根浮萍,難以稱之為真正的創造。同時,對傳統筆墨的一味模仿也是不可取的。黃賓虹曾說:“變者生,不變者淘汰。”這是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也是筆墨語言的演進規律。將古老形態的筆墨語言融入當代,這是“筆墨當隨時代”的歷史必然。失去時代精神的傳統筆墨也只是如枯木死水,難以稱之為真正的繼承傳統。然而,要做到筆墨創新并非易事。在我看來,中國畫的創新,還要從新觀念、新意境、新形式與新語言這幾個方面談起。
胡小敏/ 秋山賦 196cm×98cm 2021年
胡小敏/ 紅鄉情 196cm×98cm 2021年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國畫的創新首先要從觀念創新說起。藝術作品作為觀念的物質呈現,是特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在人們頭腦中反映的產物。也就是說,一個時代的藝術作品必然要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必然會反映那個時代的審美心理和審美傾向。時代的巨變呈現于社會各方面的變化,人們觀念的轉變是必然,繪畫藝術亦然。千百年來,中國畫的觀念也是經歷了不斷革新才形成了今天的面貌。面對中國畫的歷次轉型,我們可以懷疑已經變異并繼續變異著的筆墨局面,甚至可以批評某種風格與派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變異中的“變”仍是現當代中國畫轉型之動力源泉。我的藝術實踐是在遵循傳統的軌跡下一步步走到當下,并廣泛汲取不同藝術類型的營養,包括西方的、民間的。面對西方現當代藝術,我是以民族的立場加以審視,對于傳統藝術,我則以現代的觀念加以篩選,選取現代因子將其夸張、強化、放大,綜合匯成自己筆墨的肌體。時代變,觀念變,守護筆墨是我們美術工作者的宗旨,走向現代則是我們美術工作者的終極目標。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中國畫要創新,就要表現新意境。不同時代下人們對意境的追求也不盡相同。在農耕文明的時代,人們面對著信息閉塞、交通落后的生活,內心難免會產生對于全景式的壯闊山水的渴望。為此,藝術家們也在意境營造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可游、可居”也就成為那個時代的最高意境。如今社會發展進入現代文明的工業時代、信息時代,這些富有古典美的藝術作品在今天雖然仍因其蘊含的歷史價值與審美價值而受到人們喜愛,但它們畢竟是屬于過去的。當下的人們正生活在一個經濟發達、交通先進的世界,可以隨時隨地去任何地方游覽;同時,社會節奏不斷加快,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人與自然的關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大眾文化的突飛猛進,在日新月異的社會景觀下,富于表現力的作品就成為當下時代新的審美需要。因此,“強烈、震撼、有張力、有沖擊力”就成為新時代中國畫的審美追求,這也是中國畫評判標準的延伸和補充。時代變,意境變,評判標準也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
胡小敏/ 秋山空濛 49cm×196cm 2021年
胡小敏/ 蘭山別韻 46cm×98cm 2021年
胡小敏/ 不知云山是我心 46cm×98cm 2021年
筆墨與形式是一體兩面的構成,新形式要求筆墨的創新,新筆墨也構成著新的形式表現。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就包括對形式的思考、分析、研究、推敲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還包括整個畫面的結構、格局等。也就是說,畫家完成一件作品,是要經過苦心孤詣地思考、探求,精心周密地選擇、取舍,匠心獨運地組織、安排,在這以后作品才得以問世。現代形式離不開現代性筆墨語言的支撐,也離不開藝術“構成”。構成是外來概念,在傳統中國畫里叫做“穿插”,怎樣的穿插是最美的呢?黃賓虹總結為“不齊之齊三角覦”、潘天壽概括平面分割為“不等邊三角形”,這兩點都是形式規律,都是中國畫構成的形式法則。我在創作的過程中就是遵循這兩點去畫山水、花卉:山水畫中的山石、峰巒是不等邊三角形,花卉中枝干藤蔓的穿插也是不等邊三角形。各種大小不等邊三角形有節奏地疊加在一起,就構筑成了一幅極具現代形式美感的中國畫作品。一幅作品里對比矛盾制造得越多,解決得越好,其藝術性就越高。滿構圖、平面性、等值性和裝飾性,是我追求現代形式感的要素。凡是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其現代形式都是新穎的、鮮明的、強烈的、震撼的,使人看了耳目一新、為之一震的,給人以視覺上乃至心靈上特別的沖擊。
胡小敏/夢200cm×120cm 2019年
胡小敏/ 秋之風 200cm×200cm 2014年
筆墨,歸根結底就是繪畫的語言,新的筆墨就是新的語言。我原創的新抽象水墨,其初級階段是純墨線的白描山水,這遙契了五代荊浩以前隋唐時期空勾無皴的傳統。經過長時間深入觀察,我又逐漸吸收了潘天壽所提出的不等邊三角形的平面分割法則,從而完成了由寫生到符號的轉換——“筆線”成了繪畫的主體,山水的皴法退出我的白描創作,以書寫性、用筆為骨的白描山水由此而生。它整體看具象,局部看抽象。這是新抽象水墨的初級階段。隨著不斷地思考與探索,我的創作開始由寫意發展到抽象,由單色黑白發展到敷色填彩的綜合技法,同時不斷強化傳統中國畫的大寫意繪畫因素,并創造了自己的筆墨語言,在取景處理上多采用中景,以大觀小,以便獲取山水的氣勢和整體效果,新抽象水墨也由此逐漸成熟。它既不同于西方的熱抽象、冷抽象,也不同于前輩大師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先生的抽象水墨,新抽象水墨一是從傳統中走出來的,二是用毛筆“寫”出來的。這一切都是源于大自然,抽象繪畫也離不開大自然的蒙養。
術有專攻,藝無止境。筆墨的現代性進程之路永遠不會完結,我也將繼續在這條道路上無限求索。
胡小敏/ 故土·熱土 196cm×98cm 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