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 峰
工筆花鳥畫與寫意花鳥畫相對應,表現的對象一般是大自然中的樹木、花草、禽鳥、走獸、蟲魚等。它“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兩宋”。千余年來,名家輩出。五代有“黃家富貴(黃筌)、徐氏野逸(徐熙)”。特別是兩宋時期,由于宋徽宗的提倡與參與,工筆花鳥畫盛極一時,成就了“宣和畫院”的輝煌時期。明、清以降,由于文人花鳥畫的興起,工筆花鳥畫日漸式微。然而在近現代,當代工筆花鳥畫又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如著名畫家陳之佛、于非闇、田世光、俞致貞等。
工筆花鳥畫是運用熟宣紙或礬絹進行嚴謹精致創作的一種特殊的畫種。工筆花鳥畫多以中鋒用筆的鐵線描、高古游絲描進行結構塑造,表現方法工整細致,先勾后染,通過白描造型、勾勒填彩,再采用分染、罩染、統染、點染、接染、撞水、碰色等技法描繪對象,產生栩栩如生、精致動人的視覺效果。中國工筆畫在精神內涵上,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觀精神的表達和體現,因此,工筆畫是“筆工而意寫”。它不僅是“應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寫實性,在能動的觀察與寫生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再創作,追求傳神寫照,從而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
青年畫家鄒訓精自幼喜歡畫畫,從小常臨摹本。之后接受專業的素描、速寫、線描和色彩等基礎訓練。大學在中央美院就讀,并完成碩士研究生學業。至此,也夯實了他的藝術道路。
鄒訓精的繪畫,主要分為四個系列:紅土印象系列、游跡系列、時空系列、園林系列。四個系列隨著時間的推進而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從而能感受出畫家的成長歷程。
鄒訓精在大學學習期間,經常去外地采風以體驗生活,這讓他在繪畫之余,思考最多的便是如何能更加親近大自然,這一時期也是他最初的探索階段。此系列包括線稿在內,共幾十幅作品。其中,畢業創作的五幅作品中,有四幅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永久收藏。這也為他走上藝術之路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鄒訓精的工筆畫可分兩類:一類為根植于傳統的寫生,另一類是開放型的創作。當今的繪畫門類已經不再那么明確,各門類從疏離到融合,每個門類中的小單元也打破常規,重新破繭而出。他在創作時多用“中西結合”的方法。在游跡系列中就有以下這些特點:染法沿用工筆畫傳統的三礬九染,必要時借助西畫的光影明暗。技術上會利用某些工具,如用砂紙打磨、用橡皮擦做白等。畫面構圖將中國畫傳統的散點透視與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相結合,植物、動物采用散點透視,表現建筑等元素時采用西畫三維造型。布局采用多視角,植物和器物為平視;用仰視表達教堂的神圣和崇高感;遠處的風景又換成全景式俯視。仰視、平視和俯視三者將畫面有機統一起來。此外,畫植物不再只拘泥于小景或一枝一芽,而是把不同的植物剪接拼湊在一起使之和諧,再采用平鋪法滿繪。
鄒訓精/ 空無之一 紙本設色 33cm×66.5cm 2020年
鄒訓精/ 故園之夢之十 紙本設色 67cm×56cm 2019年
鄒訓精/ 故園之夢之十一 紙本設色 67cm×45cm 2019年
鄒訓精如是說:“人類進入21 世紀,迎來了科技大爆炸的時代,科技與人的關系更為緊密。古時人類向往的太空,在現代有了實現的可能,從循環利用的火箭到多次往返的航天工具,從國際空間站到星際旅行,從登上月球到登上火星,從太空漫游到探索太陽系之外的浩瀚宇宙,人們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和活動范圍。
在這個科技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感受并享用著科學技術帶來的各種變化,科技在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對科技與人的關系產生了新的思考。
我產生了新的創作思路,利用時間、空間、科技來表達人類與家園的故事。我嘗試用‘穿越’的理念,從時空轉換的角度來體察科技改變的生活。我將古代與現代重疊,強調東方與西方的碰撞。構思完落筆的時候,才發現這種思維模式涉及元素頗多,會擾亂畫面,從而割裂了畫面的完整性。在畫了三四十張小稿之后,用組合的方式,在構思與設色相近又不相同的幾幅作品中找到共性,再加以組合構成,實踐證明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我。
從時空系列開始,我將創作精力轉向畫面‘未說’和‘意會’的部分,這也與中國畫的‘似與不似’‘既白當黑’取得了某種聯系。”
在生活中,特別是與家人共游江南園林之后,開始了他的第四次“裂變”。他執著于不斷追求強烈的個人風格,打破自身的桎梏,拋開了原來繁雜的、敘事性的創作習慣,給畫面做減法,力求創作出簡單而又有力量的作品。
鄒訓精/ 波斯情節之一 紙本設色 34cm×67cm 2019年
鄒訓精/ 波斯情節之二 紙本設色 34cm×67cm 2019年
鄒訓精/ 園林之二 紙本設色 68cm×34cm 2019年
鄒訓精/ 知鷹 紙本設色 67cm×45cm 2021年
鄒訓精/ 園林之五 紙本設色 34cm×136cm 2019年
鄒訓精/故園之夢之一 紙本設色136cm×34cm 2019年
鄒訓精/故園之夢之九 紙本設色136cm×34cm 2019年
鄒訓精/ 故園之夢之三 紙本設色 68cm×206cm 2019年
鄒訓精/ 故園之夢之四 紙本設色 34cm×136cm 2020年
此時他選擇了太湖石作為畫面的主體,大刀闊斧地刪掉不必要的畫面元素,竹子此時成為最理想的次要物象,讓其貫穿于畫面中,留白則是給觀者的想象空間。用空靈反襯真實,空靈與真實相互依托。讓它們的關系可以比照星球和宇宙,真實的星球存在于浩瀚飄渺的宇宙中,共情共生。
繪畫是畫家心境的表達方式,從卡拉瓦喬到達·芬奇,從顧愷之到趙孟頫,從格列柯到倫勃朗,從宋徽宗到陳洪綬,從透納到塞尚,從王維到石濤、八大山人,無不如是。
從學畫之始,鄒訓精就不斷變換藝術的表現形式,讓我們體味他藝術精進的過程。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定能創作出屬于他自己的“完美”作品。
鄒訓精
1987 年出生。2008 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2014 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2014年至今工作于中國工筆畫學會。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南池子美術館理事。多幅作品被國內外機構與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