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蒲英
朱政東的城南追憶等系列新作以城市題材為主,作品沒有明亮的色彩,只用灰藍、深綠、灰白、暗紫、暗紅等低飽和度的色彩,旗幟鮮明地宣示著作品的色彩傾向,看似晦暗的場景卻涌動著生命的激情和對未來的期盼。他熟練地掌握色彩的冷暖對比和補色關系,得心應手地運用油畫色彩語言來表達建筑物的空間關系,充滿了懷舊的意蘊。他追憶剛剛逝去的童年,回眸熟悉的單位宿舍,聚焦老房子的窗臺和陽臺上的老物件,關注如今仍然住在城南老房子里的人們的生活境況。
讀朱政東各系列的油畫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視覺的出發點都是建筑物對面的某一扇窗戶,可以是建筑物的窗,也可以是各類交通工具例如汽車、輪船的窗。他著力描繪的是窗外的建筑或者類似建筑的大型輪船,總之是人可以居住的空間,畫面表現的是觀察者通過窗戶看見的建筑物。因此,其描繪的建筑物的視覺中心有時在建筑中間部分,表現的是平視下的狀態,當然俯瞰和仰視就會有不同的“畫眼”。有時視線的出發點就以窗臺上的植物來充當前景,給人以通過植物之間的縫隙來看世界的效果,也把繪畫的觀察者視覺基點作了清晰的概定。如作品《城南追憶之閑暇時光》,前景就是四盆綠色植物。
對于建筑來講,朱政東習慣于細致地刻畫年代久遠的窗戶和雜亂無章的陽臺景物來顯示建筑的懷舊感。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在朱政東的作品里窗戶和陽臺是建筑物或房子的眼睛,他將窗戶和陽臺當作房子的靈魂來塑造。在朱政東看來,同一個時代,人的居住條件千差萬別,而窗戶和陽臺是人居住環境最外化的體現。他往往在大塊面之中點綴小塊面,小塊面里再套一個更小的塊面,這最小的塊面可以是只有半邊玻璃的窗欞,可以是鑲嵌著那個年代獨有的半透明彩色玻璃的俄式窗戶,可以是一個老式的抽油煙機,可以是半截陳舊的窗簾,可以是雜亂的電線網線布滿的陽臺,還可以是老舊空調的外機等能反映房主生活水平的一切。通過對建筑的窗戶和陽臺的細致入微的描寫,把住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狀況以小見大地進行了陳述。而視線的基點是另一座房子的窗臺,朱政東對窗里的呈現大都是描摹一些植物、風鈴等物件象征“窗里”的優渥的生活條件。作品《新時代·憶城》對窗里陳設的描寫最為詳盡,有時尚的窗簾、生機勃勃的植物、簡約舒適的躺椅等,這一切與“窗外”的老房子是極端不協調的,興許這就是一個現代化城市的縮影——同一片藍天下,人們的居住條件卻有著天壤之別。雖然他對窗里窗外都有描寫,但他的目光是對準“窗外”的,主要是對曾經輝煌的老房子、老建筑的現狀的描述,是對今天仍住在老房子里的人的生活條件的關注!
朱政東/ 鳳凰古寨 布面油畫 100cm×200cm 2018年
↑朱政東/城南追憶之月光 布面油畫120cm×150cm 2021年
↓朱政東/城南追憶之閑暇時光 布面油畫150cm×200cm 2021年
朱政東/ 城南追憶之近鄰 布面油畫 140cm×120cm 2018年
朱政東油畫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單獨表現建筑,就像山水畫從古代中國畫的人物畫的背景獨立出來一樣,他的建筑也從表現人物的背景變成畫面中心了。美術史上極負盛名的拉斐爾經典之作《雅典學派》,其特殊的空間表達,形成了人與空間的關系處理的經典。當畫面不再出現人物時,描繪的重點不復是空間存在的人和物,而是空間本身,這就需要突破兩個難題:一是建筑存在的空間表現;二是建筑與其他物體空間距離感的表達。
朱政東在遵守三度空間及焦點透視的原理之下,用線條輪廓表現建筑實體的形狀,用明暗來提升空間的體積感,用主觀而自由的色彩來表現建筑物四周真實的光和空氣,構建建筑物與其他物體的距離感。換言之,他不僅精準地進行三度描述,而且用他獨有的色彩與對比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距離感的表現方式。朱政東首先用無數視覺上平行、垂直相交的直線或線段來勾勒建筑的清晰輪廓,在此基礎上不厭其煩地使用各種造型描繪窗戶和陽臺的細節。作品《城南追憶之午后》《城南追憶之深遠》中的線條是縱深方向的,而作品《城南追憶之近鄰》中的線條是水平方向的,都在明確建筑的形狀。在線條交匯形成的塊面上,朱政東用色彩的對比經營建筑的明暗關系,構造建筑的立體感。在作品《城市記憶之一》里描述的是一棟樓,用深色表示凹陷的陽臺,用亮色表示舊房子突出的墻面。在作品《這里的小巷靜悄悄》里,深淺兩種顏色對比明確,把小巷的逼窄、敗落、幽暗表現得真實。但在房子系列的屋頂上的云層使用淺色調大塊面與深色調的天空形成對照,象征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境,這種場景想象的成分居多。
朱政東對距離感的詮釋,沒有使用通常的漸進色,而是直接用大塊面的調和色呈現天空、地面、海面等建筑物以外空間的空氣和光,由于調和的色彩與表示建筑明暗的相對純度高的色彩之間存在有效色差,從而很巧妙地將建筑物的距離感在視覺上拉開。為了表示陰晴晨昏,朱政東又直接在調和色上補上一層光暈。當然,他比較習慣講述午后的故事,因此植物的邊沿就有一圈亮光,那是午后剛剛偏西的陽光照射所產生的特殊反射光。在作品《鳳凰古寨》中的灰白色的天空里加了絲絲縷縷的淺藍,在《房子系列》的作品中,用深色表示天空,用淺色的調和色描寫云彩,只是在云彩中加了一些色斑來提示晚霞的勝景。他的油畫作品通過色彩的對比和補色來表達空間和距離,他在調和色彩時通常用灰、藍、黃的調子去調和所有用到的顏色,層次分明又渾然一體,使畫面有了整體感,充盈著淡淡的憂傷,是一種追憶,是一種緬懷,有時又變成了期待。
在《馬山印象之二》等作品中,構圖非常巧妙,遠處的山巒與近處的房子都是通過明亮與深色色塊的對比來體現,山頭向上聳立,與近景中帶有陰影的房子、水渠等,構成十分和諧穩定的態勢。近景與遠景之間亮黃色的色塊,使畫面構建起一種明快的節奏,一種生機蔓延開來,升騰而起。在他的很多新作中,明暗大色塊相互銜接,通過冷暖、強弱進行對比的同時,會用一些中間色來柔和過渡,而大的色塊內部也有濃淡、深淺、明暗的呼應,畫面更顯豐富,整體的韻律節奏特征明顯。朱政東對畫面的空間整體把控能力日趨成熟,在空間表達形式上也已形成獨特的個人面貌。
朱政東作品的筆觸和色彩帶有強烈的情感,他烘焙記憶,釀造時間,意蘊雋永而豐饒。靈性與精神的光輝,已超越一棟棟老房子的客觀存在,形成一種純粹的情感存在。畫面中橫向的線條意味著關注當下,縱向的線條是展望未來,構成了作品的時間軸線,建筑就是時間的坐標下的人居條件的象征。他對生活的觀察由表及里,通過對窗戶或陽臺濃濃的生活氣息的抒寫,去表明他的真實內心——愿所有的人都能有美好生活的獲得感。簡單的線條的組合、對照,畫面充滿著愛與溫情,午后的光線柔和、嫵媚,感情謹慎而克制,好像在擔心光的些許變化會打破這整體的平衡,吵醒午后的閑暇。畫面寧靜而寂寥,光陰似乎在打盹,作者讀者都會沉浸在追憶當中,大地靜穆遼闊,房子巍然矗立,一道回味似水年華。亮色象征著喧鬧繁華,深色象征著孤獨寂靜,明暗相互呼應;色塊與色塊對峙,在沖突矛盾中凸顯建筑的體質感;線條與線條相交,和諧嚴密,富有節奏。塊面中間由細節穿插聯絡,在向著遠方的縱橫交錯的線條中,總有一條是特別重要的,若即若離卻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既有平衡色彩的作用,又是視覺的分界線,使畫面具有十分現代的審美意蘊。
朱政東/城市記憶之一 布面油畫150cm×100cm 2016年
↑朱政東/馬山印象之二 布面油畫70cm×80cm 2015年
↓朱政東/這里的小巷靜悄悄 布面油畫130cm×140cm 2015年
朱政東/ 城南追憶之深遠 布面丙烯 100cm×150cm 2017年
為了減少眾多線條帶給觀眾“剛硬”的感覺,也為了表現他對生活的似水柔情,對童年的無比眷念,他有意將個別線條畫得歪歪扭扭,天真又質樸,充滿童趣和生氣。在很多大色塊接續使用時,他對很多關鍵部位又不乏精準入微的描寫,在作品《大瑤山印象之三》中對山體的描寫,層層疊疊,綿延不絕,把大瑤山的山形地勢概括得非常傳神,簡約的筆觸,不但生動地表現了自然狀態,畫面還流淌出天真的意趣。
作品在為人們帶來新奇視覺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思考。首先促使我們必須重視油畫創作中沒有人作為參照物的空間表達,朱政東的嘗試回答了油畫現代性和中國化的一些問題。建筑的年代及歸屬、生活解讀與還原、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狀況的擔憂,表達作者“真實內心”——對人居環境的反思等。他的思考切中藝術的本質,是對不同建筑物外在形象影響下真實內心的外化與想象。在這種語境下,無論是真實的造型還是意識的造像,其皆符合“體現主體內心、無法作假”的框定。作者意志之“真”和脫離真實描摹對象造型之“幻”同時藝術地存在于他的作品里,統一在他比較成熟的審美里。
近年來,朱政東形成了自洽的完整油畫語言系統,未來必然還將出現更多跨越時代、跨越地域,風格交融的創新嘗試。他的房子及一切建筑是他進行審美抒發的空間,其所體現的審美能力與藝術素養,使他的作品具有人文標識意味的特定油畫語匯、結構與風格形式,具有豐富的意向性。不管畫作中意象存在的方式有多么豐富,其始終基于當下或剛剛過去的時代居住經驗及真實感受;不管他的油畫語言呈現有多么繁復,其始終基于對特殊的當下之人——仍然居住在“老破小”“舊房子”里生命的關切,這種生命意向賦予及體悟尤其可貴。我想,朱政東的目的之一是為后人留下這時代的生命印記,為文化及情感留下藝術的時代記憶;目的之二就是喚起人們對身居“鬧市”的城市貧困人口的關心關注!朱政東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情懷猶如畫面中窗外陣陣清新的風,撲面而來,輕輕地叩問每一個搬離舊房子的人:可曾關注過仍住在舊屋里的房客?
朱政東
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油畫學會會員、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特約創作員、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人才扶持畫家、湖南省畫院創研部(青年畫院)畫家、湖南省油畫學會理事、湖南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廣西藝術學院謝森工作室研究生。
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