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楠
丹霞山位于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其“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色彩、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與中國宗教信仰所崇尚的主色調和理想境界相契合。丹霞地貌發育的天然洞穴更為宗教修行提供了天然空間,增強了宗教場所的威嚴感和神秘感,從而孕育出丹霞山內涵豐富的宗教文化。根據調研資料,至2022年,丹霞山的宗教遺跡共計23處,可分為佛教、道教及泛神信仰三大類,其中又以佛教遺跡為大宗,共計18處。[1]
本文通過梳理丹霞山宗教遺跡的分布狀況,進而對其選址的影響因素進行探究,以考察丹霞山宗教信仰空間的整體特征、各歷史時期的選址特點以及丹霞山宗教發展與社會的互動關系。
調研表明,丹霞山宗教遺跡的年代集中于宋、明、清三個時期,廣泛分布于丹霞山、韶石山、巴寨等景區,錦江、湞江風光帶及飛花水景區亦有少量分布。
丹霞山佛教遺跡的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時期。主要為分布于韶石腹地上京古道沿線的金龜巖廟、穿窿巖廟、打鑼巖廟以及位于錦江古水道沿線的錦石巖寺,以金龜巖廟和錦石巖寺最具代表性。金龜巖廟保存有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的《舍街記》和政和四年(1114)的《金龜摩崖記》(圖1),石刻內容表明金龜巖廟至晚在北宋中期已被開發為佛教場所使用,至北宋晚期佛教活動已達到一定的規模。錦石巖寺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為《熙寧四年募緣紀事》,內容表明在北宋熙寧四年(1071)錦石巖就已有正規的佛寺。至崇寧二年(1103),法云居士受邀前往錦石巖焚修,營建圓通庵,是為錦石巖第一次大規模的開發。

圖1:左為《金龜摩崖記》,右為《舍街記》

圖2:宋、明、清三代佛教遺跡分布圖
至明代,金龜巖廟、打鑼巖廟仍有沿用,金龜巖廟所處的長寨東南麓新建了涌泉巖廟。錦石巖寺在歷經沉寂后,由清行和尚于景泰三年(1452)組織重建,其徒弟凈福還于獅子山開創了獅子巖廟。另有丹霞山主山的朝陽巖寺由青湖塘村劉氏族人于正德年間(1506—1521)創建;巴寨區域的西竺巖寺由白泥坌村信士于嘉靖年間(1522—1566)施田捐資供養等。
明清更迭之際,社會動蕩不安,大批明遺民涌入嶺南地區,以士人階層為代表的群體抗清未果后遁入佛門,為嶺南佛教的發展注入新活力。位于主山的別傳禪寺即開創于清初,經過苦心經營成為嶺南佛教中心之一,并帶動了丹霞山的佛教發展走向高峰,雪巖、洪巖受其影響被開辟為佛教場所,并由別傳禪寺僧人經營。隨著清政權逐漸穩固,韶石區域的金龍山巖廟、巴寨區域的飛云巖廟、五仙巖廟隨之興建,并由周邊村落的信眾施田供養、捐資修繕,形成一定的規模。
丹霞山的道教遺跡以仙居巖道觀為代表,與主山隔溪相望。根據現有遺存及文獻記載,[2]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清初,當時為佛教場所,由別傳禪寺僧人經營,后改為道教用地。
泛神信仰遺跡中,五臺山廟和棲云谷均位于巴寨區域的五仙巖山頂,建于明末清初。太陽巖廟地處錦江和湞江交匯點的下游,廟內現存清乾隆十五年(1750)的《重修太陽仙巖碑》,表明太陽巖廟在此前已被開發使用。
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考察丹霞山宗教遺跡的分布,可發現其選址不僅與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同時也與居民分布、社會環境、交通狀況等因素有很大的關聯。
丹霞山所處的粵北地區扼南北交通要喉,優越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交通開發,而交通作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載體,也帶動了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如嶺南佛教文化向北推向全國[3]以及道教文化的南傳便是經由粵北地區,為宗教傳播、僧人修行及民眾信仰提供了便利。
丹霞山境內水系發達,通過湞江水系通達嶺南全域。據記載,清宣統年間,“湞水,自平圃上溯,止至南雄、江西,都可行大船……錦江,自本境(指曲江縣)東南上溯至仁化城,可行小船”。[4]至民國時期,錦江、湞水“寬約百余尺至數百尺,深自數尺至丈余,雖皆有石灘峽谷,而舟楫往來,尚稱便利”。[5]便利的水上交通也促使丹霞山地區出現了水神崇拜。在位于錦江、湞江交匯處下游的太陽巖廟內供奉有仁九公,即通過對一個在江中三次不沉的神祇信仰,寄托民眾對于出行平安的渴望,由此建立起水上交通與民眾宗教信仰的連接點。
除水上交通外,還有西京古道連接曲江至仁化、南雄等地,是古代南粵北上京師的重要陸上通道。丹霞山范圍內的西京古道貫穿韶石區域,從父子壩出發,穿山谷而行,出韶石后經由仁化縣抵達南雄,過大庾嶺北上可至京城。金龜巖廟、打鑼巖廟、穿窿巖廟、涌泉巖廟、金龍山巖廟均分布于西京古道沿線,南來北往人員較多,各巖廟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規模,進一步體現了交通因素對于選址的重要性。
地形地貌是獨特地域景觀形成的基礎之一,亦能通過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而對宗教場所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進而影響其空間分布。[6]丹霞山作為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鮮明地體現了紅色陡崖坡的特征,發育了赤壁陡崖、洞穴凹槽等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從色彩、形態結構、巖性等方面對宗教場所的選址有著關鍵性影響。
丹霞地貌是由紅色碎屑巖構成的地貌,整體上以磚紅色為主色調,給人以莊重和神圣之感,渲染了宗教環境的威嚴感和神秘感,是中國宗教一直以來崇尚的主色調,[7]引起從原始宗教到佛教、道教的重視。[8]經過發展,至使丹霞地貌區成為宗教圣地。
丹霞地貌在發育過程中受水平巖層和垂直節理的控制,易沿節理形成崩塌面,從而形成不同尺度、不同形狀的陡崖坡。[9]而部分水平巖層的巖性較軟,差異風化使得砂巖、泥巖等弱巖層剝蝕成額狀洞、凹槽、穿洞等,為廟宇道觀的營建提供了天然空間,成為建寺造廟的絕佳之地,如錦石巖寺(圖3)、五臺山廟(圖4)等。此外,在近水平巖層常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地貌特征,使得平坦的山頂、懸崖的麓部緩坡有可能成為廟宇道觀所在地,如五臺山廟、棲云谷皆分布于五仙巖頂部,地勢相對平緩,可種植農作物以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圖3:錦石巖寺

圖4:五臺山廟、棲云谷
丹霞地貌的丹霞組錦石巖段風成砂巖質地結構致密均一,厚度大、硬度較小,適于開采和雕刻,因而成為摩崖石刻、碑刻的最佳載體,以錦石巖寺、別傳禪寺現存的摩崖石刻群最為典型。在宗教建筑營建過程中也多就地取材,開采紅砂巖修整后用于壘砌墻體、制作生活用具如石磨盤等。調研發現,這些宗教遺跡的主體建筑多是一面依靠巖體,其余三面利用紅砂巖石條堆砌,從而形成一個閉合空間。在一些遺跡點周邊發現有采石痕跡,如仙居巖道觀山門下方的采石場等,也印證了這一判斷。
宗教文化的產生、發展及傳播都離不開“人”的活動,宗教場所的創立與經營也有賴于一定的信仰人群作為支撐,因而其選址對人口分布也有很強的依賴性。同時,對于信眾而言,距離越近、交通越便捷、路況較好的宗教場所越方便他們出入。因此,宗教場所往往會選在信眾往來密集、交通便利的地方。觀察丹霞山的宗教遺跡分布可發現,這些遺跡點或是分布在水陸交通沿線,如前文分析的西京古道及錦江、湞江古水道,或是與周邊村落相距較近。
秦漢以后,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致使嶺南地區人口迅速增加,粵北作為南下嶺南的第一站,社會人口得以迅速擴充。唐宋時期就已形成夏富、逕頭、周田等村落。明清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清政權的穩固,丹霞山地區的村落明顯增多。在佛教世俗化的影響下,村落的增多為佛教在民間廣泛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信眾基礎,丹霞山新建的廟宇多是由附近聚族而居的村落大姓供養,同時也吸引了周邊縣域的信眾前來祭拜。
朝陽巖寺是由與其相距較近的黃屋村青湖塘劉氏族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捐資開創,并由后輩世代供養。西竺巖寺存有一通《天堂福地碑記》,記載了明嘉靖年間此寺由白泥坌、茅坪村的信士捐資修建,并施田產。涌泉巖廟中保存有明萬歷十三年(1585)東莞縣人以祈求子嗣延綿而施的石香爐,獅子巖廟中保存有明成化十七年(1481)曲江縣信士謝氏施佛座以祈求子媳繁昌的碑刻《僧凈福 謝景生等造佛座》等,可見信眾除來自周邊村落外,還有與仁化縣毗鄰的曲江縣以及距離較遠的珠江三角洲的東莞縣等,體現了明代丹霞山佛教發展對嶺南地區的廣泛影響力。
清代飛云巖廟現存的碑刻表明,在乾隆、嘉慶年間,此巖廟是由與其相距較近的上洞村村民張氏和姚氏募資重修,并施田產加以供養。五臺山廟的《白泥坌施田碑記》記述了清嘉慶九年(1804)白泥坌村民彭德禎施田之事,道光年間的《重修仙塘碑》中集資修繕五臺山廟的信士也多為彭姓。韶石景區的金龍山巖廟現有碑刻表明,雍正、乾隆、道光年間均有信士捐資修繕,多為鐘氏族人,其中清道光十二年(1832)的《重修碑記》記述較為明確,由分布于西京古道沿線且相距較近的矮寨村民鐘應舉撰文,侄鐘鼎琛書,鐘季昌等人所立。
丹霞山宗教場所的產生與發展還與其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集中體現在社會環境、宗教政策等方面。
明清鼎革之際,南明最后一個政權永歷朝廷在嶺南地區建立,粵北作為交通要沖,經歷了清軍兩次大規模入侵,后又歷經“三藩之亂”,文人志士面臨著順從與抗爭、歸隱與出仕的抉擇。在此種情境下,嶺南遺民“逃禪”之舉蔚然成風。[10]“逃禪”遺民多為明朝的官員文人,他們銷名變服,“亦僧亦儒”的形象和佛教思想相融合,為嶺南佛教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前南明官員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二人見丹霞主山“有險足固,有巖足屋,有樵可采,有泉可汲”,遂買山避世,筑舍開田,丹霞山也由此聲名鵲起。而后李充茂將主山的長老峰一帶贈予逃禪遺民——海幢寺高僧澹歸,開創別傳禪寺,在天然、澹歸等一眾和尚的苦心經營下,別傳禪寺發展成為與禪宗祖庭南華寺、云門宗祖庭云門山大覺禪寺鼎足而立的粵北名寺。
丹霞山以別傳禪寺為中心的佛教發展還與明清時期的宗教政策密切相關。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統一思想、鞏固統治,頒布一系列政策法令限制佛教寺院的規模和影響力,佛教成為政治統治的工具。至明晚期,社會的發展、政策的松動為佛教的興盛發展提供了契機,佛教不再突出地被當作政治工具,更大程度回歸到為滿足個人宗教需求服務的世俗性宗教地位。[11]
與明初相比,清初所營造的佛教環境相對較為寬松,對寺院及僧眾管理進行了全面完善而非嚴格的限制,使得這一時期全國各地佛教的發展日益繁盛。同時,政府對寺院財產采取保護性措施,從而為明清朝代更迭之際的遺民逃禪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活動條件。[12]別傳禪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營建,建成后澹歸和尚請其師天然和尚開山講法,成為別傳禪寺第一代祖,使別傳禪寺擁有為當時嶺南遺民所依托的禪宗曹洞一派的正統傳承,[13]由此丹霞山迎來了佛教發展的高峰。
綜上所述,丹霞山宗教格局在兩宋時期宗教遺跡集中分布在西京古道以及錦江古水道沿線,宗教選址體現了對交通線路、人流量的依賴性;到明代,出現以當地聚族而居的大姓供養的廟宇,宗教選址主要受村落發展、人口變遷的影響;明末清初,李氏兄弟對主山一帶開發為丹霞山宗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清初寬松的宗教環境下,以別傳禪寺為中心的佛教發展達到繁盛局面。
從整體上分析丹霞山宗教遺跡的分布特征及選址的影響因素,不僅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對丹霞山宗教文化內涵及價值的認識,而且能為推動丹霞山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傳承提供一定的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