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華
粵港澳大灣區的成立是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這一舉措的實行,必將引致此區域經濟和社會發生新的變化。其文化建設如何與之相適應并發揮引領作用,成為必須及時跟進研究的重要課題。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是一個新的文化概念。它與嶺南文化和其中的海洋文化元素有不少交叉重合的關系,而又有非常顯著的不同之處,突出表現在:盡管大灣區范圍內的“九市二區”分別作為單個城市存在已久,但以大灣區的形式將其整合為一體,這還是近幾年才出現的嶄新大事。它絕不只是一個稱謂的改變,而是一種更具有實質意義的轉換。在大灣區的內涵中,人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對全球化浪潮的自覺順應、對世界先進樣板的快步追趕和對自身轉型突破的孜孜渴求。
對于文化建設,大灣區以新的騰飛模式、新的先行實驗和新的宏偉藍圖,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很大程度上,大灣區文化建設為嶺南文化和嶺南海洋文化的更新升級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在總結以往得失的基礎上,探討大灣區文化建設的未來走向,謀劃應對的方策,對迎接這一挑戰,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將區域文化推進到更高的層次,具有緊迫性、及時性。具體而言,可以從四方面思考。
第一,大灣區文化建設的主體性將進一步彰顯,需對文化自信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更好地落實于文化創新。
文化主體性源于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主性?;浉郯拇鬄硡^的成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更有信心和能力自立自強于世界的必然結果,在文化上也對以我為主有更大的期待。以我為主,就是自覺以中華文化的復興強盛為己任,牢固立足于自身的奮斗,始終掌握創造的主動權,盡力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以我為主并不排斥向他人學習借鑒、與他人交流合作,而是強調要堅決克服一味迷信他人、依附他人、照搬他人,乃至忘卻和喪失自我的錯誤傾向,堅定不移地通過頑強持續的努力,依托大灣區這方熱土,催生更多中國首創、中國創新、能傳播于世界的文化成果,讓中國的聲音、中國的智慧、中國的精神更多地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要做到這一點,具有文化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前提。從古至今,中國先賢們從來就沒有失去過文化自信,這是中華文化賴以數千年延綿不斷、持續發揚光大的重要保證。中國在抗擊新冠病毒疫情中取得極為顯著的成績,再次證明中華文化確有其獨特的優長優勢,值得國人為之自豪自珍。當然,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國古代的文化自信摻雜著唯我獨尊和夷夏之防的不良因素,近現代的文化自信受到過閉關排外和奴化思想的雙重傷害,。這些負面的東西雖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被清除、被糾正,但直到今天,從不時出現的文化自大與文化自卑兩種極端的言論或心理中,仍不難發現以往誤知誤斷誤信的影子。要保持文化自信心的健全,務必留意與負面者劃清界限,通過用心的鉆研、細致的鑒別、精到的轉換、有力的弘揚,使各個歷史時期的優良文化傳統在新時代煥發異彩,獲得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還必須在文化創新上狠下功夫。隨著信息化、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創新的重要性已顯示得愈加清晰。經濟發展模式、社會治理模式等需要創新,文化領域同樣需要創新。對于大灣區文化建設而言,如果沒有強烈的創新精神,主體性就不能落到實處,就會變成一句空話,看似以我為主,實則還是他人天下。文化創新說起來不難,但要真見成效實屬不易。為了真正做到創新,必須要有真創之心,苦創之勁,為創新成功而百折不撓,愈挫愈奮。同時,創新的成果必須真實可信,確有原創性和先進性,經得起嚴格的審查和時間的考驗。為此,就必須反對各種形式的假創新,堅決抵制形式主義、投機取巧、空洞無物、嘩眾取寵、胡吹亂捧、抄襲剽竊等惡習對創新的侵襲,從上到下把好創新的關口,理順創新的鏈條,使創新精神真正開出美麗燦爛的花朵。
第二,大灣區文化建設的開放性將進一步增強,需加大接納外來文化的力度,拓展中外文化融合互鑒的深度。
主體性是大灣區文化建設的核心要領,開放性是這一建設的必備條件?;仡櫄v史,對外開放是中國四十多年取得輝煌成就的兩大法寶之一。大灣區“九市二區”走過的歷程也清楚地表明,只有敢于和堅持對外開放,才能快步邁入現代化的康莊大道。在嶺南文化和嶺南海洋文化中,很早就育成并與時俱進地強化著開放的基因。以此作為水到渠成的背景,大灣區設立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做更大更新的開放嘗試,通過與香港和澳門更緊密地連接,將開放的戰線整體前移,同時通過大灣區內部各種資源更協調的互動互補,使開放的格局更大,開放的成果更豐碩。這種新開放格局的形成,對大灣區在文化建設上率先打開新窗口,走出新路徑,開辟新天地,勢必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為應對這一格局,首先,有必要將文化接納之門開得更大。與世界相比,中國固然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優勢,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后,通過全黨全民的加倍努力,這種底蘊更加深厚,優勢更加明顯。但也應看到,中國文化在很多領域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多接納外來先進文化,融合互鑒,就是盡快縮小這一差距的有效辦法。長遠看,即使中國全面到達世界先進文化的前沿,這種接納仍然必不可少。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人類文化的進步總是此呼彼應,各國文化的發展總在你追我趕,學習和借鑒他人的道路永無止境。文化接納的過程,就是開闊眼界的過程,尋找差距的過程,攀登高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對接納什么和如何接納,應根據以往的經驗教訓,做出周全的計劃,更重要的還在于要有洞若觀火的自知,從善如流的氣量,海納百川的心胸。嶺南文化和嶺南海洋文化早已呈現出這些優點長處,大灣區文化建設有充分的理由將此做得更好。
其次,有必要將文化的接納與融和緊密結合起來。接納只是開放的起點,接納之后,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一是消化。正如不能食古不化一樣,也不能食洋不化。對接納的東西應真正了解其長處所在,精髓所在,密鑰所在,而不是只會搬弄一些名詞概念,照本宣科,浮光掠影,故作高深,故弄玄虛,嚇人唬己。二是轉換。接納外來文化的目的是為我所用,真要用得上,用得好,就不能不根據自身的實情,在解讀和運用上做必要的調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本土化變通。當然,轉換時一定要注重保留其本真,而不應任意閹割,變得徒有其名。三是更新。以消化和轉換為基礎,或沿著業已指示的方向而繼續前行,或受其啟發而另辟蹊徑,或突破其局限而發展完善,總之就是將每一次外來文化的接納,最后都變成自己新騰飛的平臺。
第三,大灣區文化建設的多元性將進一步展現,需營造更加寬松的文化環境,提倡更加包容的文化精神。
隨著主體性的彰顯和開放性的增強,文化建設的多元性必將全面展現。多元性既是文化良性生長的必然結果,又是文化保持活性的內在原因。文化要繁榮昌盛,就應當多元,必須多元,這是中外文化演變反復昭示的常理。事實上,不論以往曾出現過多少種文化獨尊主義、一統主義、專制主義,一時能造成萬馬齊喑、百花凋零的局面,卻終究不能維持長久,難以阻擋多元文化的潛滋暗長和文化多元時代或時期的到來??v覽當今文化界,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和新時代的催化,無論全國還是嶺南,文化的多元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文化觀念的多元,流派的多元,風格的多元,層次的多元,個性的多元,品味的多元等,已呈異彩繽紛的景象。大灣區的成立得強強聯合之勢,先鋒前沿之利,其文化建設的多元性必將躍入新的階段,樹立新的標桿。
多元性的展現,離不開寬松文化環境的孕育與呵護。根本的一條,還是在于要堅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鼓勵、激勵、愛護、保護文化人勇于創新開拓的積極性。尤其應大力提倡、高度尊重文化探索中的創造精神和探索思想,在注重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弘揚主流文化的同時,對其他形式和內容的文化創新,也應給予必要的支持。文化管理、文化政策、文化獎勵等應朝著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真正使文化人能夠放開手腳,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大顯身手。
文化寬松重于外在條件,文化包容則重于內在品質。和而不同,虛懷若谷,兼聽則明,歷來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義。經過走向世界、接軌國際、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包容的內涵無疑更為豐富,意義更為重大,與文化多元性的關聯更為密切。要包容就要實事求是,既冷靜客觀地評判他人,也要冷靜客觀地評判自己,而不是刻意抬高自己,貶損他人;要心平氣和,遇到分歧時各抒己見,進行討論時以理服人,而不是強詞奪理,甚至以勢壓人;要求同存異,聽得進不同意見,容得下不同觀點,而不是黨同伐異,唯我高明,強求一律。
第四,大灣區文化建設的和諧性將進一步推進,需自覺堅持價值觀統領市場化的導向,不斷促成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
文化的和諧性,是指文化建設所涉及的內外各種關系的協調一致。就外部而言,文化建設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發展,而總是離不開與經濟、政治、思想、教育等各領域建設的互動;就內部而言,文化建設的層次、板塊、路徑很多,在主流與非主流、前沿與非前沿、流行與非流行、大眾與小眾、高雅與通俗、理論與應用等之間,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關系??傮w上,一個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高,這些關系的協調一致性就會處理得越好,文化建設從各領域建設所受之益就會越多,內部各種關系的良性互動就會越順。大灣區作為中國現代化的先鋒之地,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在文化建設的和諧性上,也勢必做出具有示范性的榜樣。
要協調好文化建設的各種關系,在宏觀導向上,應堅持以價值觀統領市場化而不是相反。價值觀是文化體系的核心,在文化建設中理所當然地應居于統領地位。任何時候,社會核心價值觀意識、大是大非意識、理想道德意識、守底線意識、講良知意識都必不可少,不能為迎合市場化而使價值觀邊緣化、模糊化、膚淺化、庸俗化,尤其要堅決反對利用市場化的機制,打著價值觀的幌子,粗制濫造,將文化建設變成單純的逐名逐利行為。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市場化對文化建設的積極作用,講求社會和經濟兩個效益,以適當的途徑和方式將價值觀的弘揚與市場化的優長結合起來,共同走向文化建設的繁榮興旺。
努力促進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對于推進文化建設的和諧,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兩者雖所處的層次不同,發生影響的范圍不同,作用社會的方式不同,卻同為人類社會所必需,缺一不可。兩種文化各有其優勢和特長,又各有其局限和弱點,由于各種原因,彼此之間還存在著種種不平衡和隔膜。要實現文化建設和諧發展,使學術文化與大眾文化形成一股攜手并肩、同步前行的合力,只有走兩者融合的必由之路。為此,一要加強學術文化對大眾文化的引導,二要解決兩種文化各自存在的問題,三要有意識地增進兩者的互補。通過這些努力,力求能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既氣象獨特又頗具推廣價值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