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實踐與創新策略為研究主題,首先闡述了課程思政理念的內涵,然后分析了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創新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最后探索出了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意識、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思政教學、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和立足傳統文化拓寬教育廣度的教學策略,并以“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課程為例,給出教學案例。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前教育;教學創新;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
一、課程思政理念概述
課程思政理念是一種以全程、全過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建設即實現非思政課程和思政課程的有機結合,實現在非思政課程教學中開展思政教學,一方面利用學生對非思政課程的重視促進思政教學;另一方面以思政理論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參與非思政課程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展開課程教學時,需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實現非思政課程教學和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不能將其設計為“半節非思政課程教學+半節思政教學”的形式,應該令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思政理論的熏陶,實現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的提升;二是根據非思政課程教學內容設計思政教學內容,不可本末倒置,優先保障非思政課程可以在規定時間內實現教學目標和取得預期教學效果;三是非思政課程中的思政教學要有的放矢,根據學生培養計劃確定思政教學內容。例如,針對中職、高職等職業院校來說,根據非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添加“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等思政教學是非常重要的[1]。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畢業后將會參與幼兒教育相關工作,如果學生存在比較偏激的思想和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低級價值觀,則不僅可能會阻礙幼兒的發展,還有可能形成對幼兒教育行業的沉重打擊。
二、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創新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和創新,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將面對身心發展尚未成熟的幼兒,所以如果學生不具備比較高尚的職業素養,可能會對幼兒造成比較嚴重的心理傷害。對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具備熱愛教育、關愛幼兒的理想信念和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職業素養,否則不僅學生就業存在一定困難,可能還會導致社會公眾對學前教育專業和幼兒教師群體產生偏見[2]。
(二)促進幼兒教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和創新,可以為幼兒教育行業提供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促進幼兒教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所有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為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明確自身職業所需要的素質并肩負起職業責任,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嚴格要求,成為家長信任、幼兒喜歡的幼兒教師,在家長的理解和幼兒的支持下開展各類教育創新實踐,以創新推動幼兒教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吸引更多對幼兒教育感興趣的人才參與幼兒教育改革。
(三)提升院校的社會影響力
課程思政理念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和創新,可以有效提升院校的社會影響力,吸引更多學生報考,促進院校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院校通過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道德素質,為幼兒教育行業輸送德才兼備的教育人才,院校教學質量得到幼兒園等單位、企業的認可;另一方面,院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是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導下開展的順應時代發展和響應政策號召的活動,其教學實施和創新經驗可以為同級院校提供參考,促進我國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得到上級教育部門的關注。
三、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不了解
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不了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概念認識不清、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混淆等,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不了解導致課程思政建設實效甚微。一方面,部分教師將專業課程完全思政化,即在講解專業課程的時候花費很多時間講解思政內容,將專業課程上成了思政課,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對此產生疑惑,甚至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導致預定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教學目標無法如期實現。另一方面,部分教師誤將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理解為對立狀態,不認同課程思政建設,在教學設計環節沒有根據教學內容引入合適的思政元素,導致課程教學內容撕裂感較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不好[3]。
(二)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不夠流暢
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教學過程不夠流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教師沒有找到實現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課程教學的銜接點,沒有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深度融合的意識。例如,有些教師在講解為幼兒教育做出重要貢獻的偉大人物時,意識到可以在此環節滲透“工匠精神”教學,然而,由于教師對思政教學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刻,在講解完上述內容后直接跳到“工匠精神”內容,沒能為學生帶來“潤物無聲”的學習體驗,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不佳。
(三)思政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
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存在思政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有些教師希望可以利用專業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比較全面的思政學習過程,然而,由于思政課程并沒有取消,所以并沒有必要在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試圖為學生建立全面且完整的思政理論知識結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職業特點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思政教學,對于學前教學專業學生來說,因為學生就業方向主要為幼兒教師,需要與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的幼兒密切接觸,且會對幼兒的心理和觀念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所以應該將思政教學內容集中在職業素養上;因為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需要開展大量教學研究,以實踐研究促進幼兒教育行業的發展,所以應該為學生提供鉆堅研微、勇于創新等內容的思政教學。
四、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實踐與創新的策略
(一)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意識
首先,院校為教師提供課程思政理念學習服務,可以通過召開主題會議、下發學習文件和開展主題文化活動的方式幫助教師了解課程思政理念的內涵。例如,召開教師大會,宣講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等相關文件,令全體教師認識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意義,積極參與教學教研活動,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例如,下發“課程思政”主題學習文件,要求教師閱讀文件并了解教育類專業課程踐行課程思政理念的具體路徑;例如,開展“課程思政”主題征文、演講活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活動,參賽教師和觀賽教師在此過程中相互學習,提升對思政課程理念的認識。
其次,院校通過制度建設鼓勵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意識,一方面,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內容,每學期末通過抽取教師教案、教學課件、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了解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頻次和質量,為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師給予高評分和嘉獎,以此激勵教師不斷學習課程思政相關知識和精心設計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另一方面,將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寫入教師手冊,要求專業課程教師與思政教師結對,共同建設課程思政教學方案并應用,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思政學習體驗。
(二)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
教師應該根據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并以思政元素作為橋梁連接專業課程教學和思政教學,提升課程思政教學過程的流暢性,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4]。以“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課程為例,該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系統全面科學地闡述了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基本理論。教學內容包括“幼兒園空間環境的創設”“幼兒園墻飾的設計與制作”“幼兒園區域環境的創設”和“玩教具的設計與制作”四部分內容,以第一部分內容——幼兒園空間環境的創設為例,教師可以從“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的價值”這一教學內容中挖掘出“環境對人的影響”這一思政元素,為學生講解客觀環境與主題意志對人的影響,引導學生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并在成長過程中自覺選擇對自身發展有利的環境;教師可以從“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原則”這一教學內容中挖掘多種思政元素,如利用“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秉承安全第一的原則”這一知識點延伸出“安全至上”“居安思危”等思政教學內容;利用“幼兒園環境創設需要秉承統領性原則”這一知識點延伸出“黨的領導”“宏觀指導”等思政教學內容;利用“幼兒園環境創設需要秉承藝術性原則”這一知識點延伸出“培養興趣愛好”“利用藝術排解情緒”等思政教學內容。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師在挖掘思政元素時,應當秉承相關性和開放性兩大原則,既要確保教學內容與思政理論有比較強的相關性,又應該適時為學生引申,培養學生形成比較宏觀、抽象的思維。
(三)結合學生特點開展思政教學
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學前教育學生群體具有比較明顯的特點,首先,學前教育專業女學生比較多,這是由幼兒教育工作的特點和當前社會公眾對學前教育的看法所決定的,教師在開展思政教學時,可以多利用女學生心思比較細膩等心理特點開展思政教學。其次,學前教育學生必須要具備基礎、專業和綜合的核心素養,一方面,學前教育是一個比較綜合的學科,要求學生實現價值觀和品格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的聯系、知識與技能的融合、保育和教育相結合、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發展、人文科學和藝術的熏陶等;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著眼于0—7歲兒童的教育,由于教育具有特殊性,所以學生必須了解的幼兒身心發展過程和特點[5]。教師根據學生的既有特點和培養特點開展思政教學,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的教學時,如果班級女學生比較多,由于女性情感比較細膩,比較容易受到感染,所以教師可以采取情感陶冶法開展思政教學。例如,教師希望學生在學習“幼兒園墻飾的設計與制作”時形成熱愛教育事業和關愛兒童的職業素養,教師則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為學生布置墻飾設計實踐活動并提供背景音樂等方式調動學生情緒,更高效地實現思政教育。
(四)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豐富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首先,教師可以從講授模式下手,采取創設情境、角色扮演、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小組競賽等多種教學方式。例如,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的教學時,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利用裝飾類小游戲創設幼兒園教育環境的教學活動,利用小組比拼模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提升教學效率。其次,教師可以從教學場地入手,通過與幼兒園合作,組織學生到幼兒園參與教學實踐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理論指導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的教學時,可以與周邊幼兒園或幼兒托管機構合作,要求學生找出幼兒園和托管機構幼兒游戲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并在原有基礎上設計裝飾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產出成果并獲得園長、機構負責人的反饋,學生能獲得更高質量的成長。
(五)立足傳統文化拓寬教育廣度
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說,不僅需要學習教育學、兒童學相關理論知識和掌握幼兒教育基本技能,還需要對我國傳統文化有比較廣泛的了解并具備一到兩項才藝,如此才能在幼兒教學過程中引導幼兒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并逐漸形成文化自信,所以,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時,應該立足傳統文化,拓寬教育廣度。首先,教師可以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結合。例如,教師在開展“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與玩教具制作”的教學時,可以將幼兒教育環境裝飾與我國剪紙技術結合起來,指導學生掌握簡單的剪紙技巧并利用剪紙裝飾環境,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課程思政教學。例如,教師在開展“玩教具的設計與制作”的教學時,指導學生設計重陽節、清明節玩教具,如衍紙菊花、彩蛋等,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尊重老人、感懷先烈的思政教育。
結束語
課程思政即在非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增加思政內容,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思政水平,實現德育和智育的共同發展。課程思政理念下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創新具有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幼兒教育行業高質量發展和提升院校社會影響力的意義,然而當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存在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不了解、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不夠流暢、思政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該積極探索課程思政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實踐和創新策略,不斷提升專業教學水準,培養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以高質量人才促進幼兒教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靜.課程思政理念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數據,2023(3):127-128.
[2]馬雪.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路徑探析:以“幼兒行為觀察與評價”為例[J].吉林教育,2023(8):69-71.
[3]劉睿媛.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融合思政元素的路徑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3(6):63-67.
[4]董曉琳,陳梟.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語言與文化研究,2023,26(1):98-101.
[5]彭盈悅.應用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核心素養的特點與內涵解讀:以漢江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為例[J].科教文匯,2021(35):131-133.
作者簡介:帕孜拉·買代尼亞提(1993— ),女,哈薩克族,新疆伊寧人,新疆師范大學,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