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秋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教師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策略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設法把數學課堂變得有趣,積極探索減負提質增效的突破口,構建高效學本課堂新樣態,為減負提質作努力。教師可以從課后服務入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全員參與學習,全程參與學習,進行有效學習;從家庭作業入手,讓減負提質落地。
一、尋找輕負突破口,搭建高效教育框架
(一)從學科入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雙減”政策實施背景下,各學科教師面臨全新的挑戰,如提升作業品質、課堂教學質量及豐富課余活動等,各學科教師圍繞“減什么”“怎么減”進行深入思考與實踐。
為了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和學習心態下獲得全面發展,各學科教師將學生發展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探索“減負提質”的新思路。學校為發揮各學科教學的優勢,凸顯各學科的特色與魅力,正積極打造富有特色的學科周活動,讓學生對各學科學習產生更高的興趣,打造自主研究式學習。每一周,學校各學科教師會針對某一學科圍繞某一主題設計制定相應的學習活動,如在科學周特色活動中,學生參與科幻畫展評;在物理周特色活動中,學生開展雞蛋撞地球實驗;在道德與法治周特色活動中,學生參與心里話卡片漂流活動等。針對數學學科設計的學科周活動中,各骨干教師樹立全新教學理念,積極挖掘自身的潛能,以團隊合作的方式制定相應數學系列活動。數學教師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能力和知識儲備設計相應的學科周項目,促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數學的無限魅力。
(二)從教材入手,讓課堂活起來
“雙減”政策背景下,各學校為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從校內各學科課堂教學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為構建減負高質課堂下足功夫。比如,在各學科課堂教學時,每一節課應該怎么上、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校內資源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等,這都是各科教師應該思考和實踐的內容。
誠然,各學科教材其實是學生學習的核心,不同的學科學習角度不同。數學學科涉及的知識、公式、解題方法等都需要從教材中進行總結。因此,“雙減”之下,各學科教師需提升研讀教材的能力,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圍繞教材利用好錯題本、教學大綱、思維導圖等與教材相關的學習工具,用好教材中的例題、基礎題、典型題、思考題、課后作業等,按照教學大綱從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比如,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結合英語教材知識點設計“你想去哪里旅行”主題討論活動,利用信息技術挖掘資源,創建語言交流情境。學生在聲畫結合的學習氛圍中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向他人介紹某一旅游景觀,培養聽、說、讀語言素養;語文教師可以創新課堂教學方法,結合教材課文內容,讓學生參與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課堂學習活動,使其在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中享受語文課堂學習的每一分鐘,用真情實感演繹自己眼中的語文課文。
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材體現了精準性、科學性、與時俱進性的特點,數學教師也應該從數學教材的封面、目錄、主題圖、教材插圖、內容、例題、練習等各個方面進行新舊教材變化的對比和分析,從“有什么變化”“為什么變化”“課堂教學怎么創新利用教材”等角度出發進行深刻分析,從而在課堂中落實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
(三)從評價入手,讓教師學生雙發力
教育評價指揮棒決定了學校辦學的方向,“雙減”背景下,學校需看懂國家的頂層設計,牢牢抓緊教育評價改革這一“源頭”,促進政策的落地見效。各學校積極改變以往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構建相應的評價體系,多維考查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學校在進行教學評價改革的過程中,改變單一用紙筆進行考試評價的方式,改為對學生活動表現進行評價的方式,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表達、體驗、交流、互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真正實現樂中學、趣中考。同時,各科教師針對學生在課堂中的行為規范、學習狀況、道德品質等各方面的情況進行全面評價,使學生在可視化的數據中能對照標桿尋找差距,實現自我突破。
比如,在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師從學生剛入學起就多形式調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家庭情況、身心健康等各個層面情況,并制定專屬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檔案,其中附有小學數學素養評價量表。此舉目的是考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思維結構等成長情況,使學生能夠看到自己薄弱點,找到個人優勢發力點,從而增強學生內驅力,促進綜合素養的發展。
二、“雙減”下高效數學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一)在數學教學中為“提質”破題
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始終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核心要求。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吃飽喝足”,數學教師應積極借鑒有益的經驗,結合學生學情制定科學教學方法。
1.創設包含數學信息的生動情境。
情境式教學法符合本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數學教師可以尋找一些別出心裁的素材來創設情境,引出與本科相關的知識點,其中包括故事、游戲、實物、談話、猜謎等。數學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生動趣味的視頻、文字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視覺震撼的同時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之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所創設的生動情境可以讓學生根據數學知識進行合理想象,培養學生藝術創造力,開發學生的智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此外,數學教師還可以設計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比較、體驗、操作中逐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節水問題、合理膳食問題、家居設計美化問題等。
2.設計制定“三單”學習方法。
數學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對學生探索性思維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關系課堂教學進度和效果。若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出的問題指向不明,思考價值不強,容易導致學生在低效問題中感覺乏味枯燥。為了實現課堂提質增效,教師可在課前制定預習單,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完成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學習;在課中推進研究學習的研習單,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達成學習目標;在課后推出延學單,讓學生鞏固拓展課堂所學知識,進而提升學習效果。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級第五單元“圖形的運動”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學到真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知識內容,教師需精心設計“三單”學習內容,分別讓學生完成基礎型知識、提高型知識和拓展型知識學習任務。
課前預習單設計內容主要檢查學生本單元知識掌握情況,需圍繞生活中的數學出發,使其初步認識圖形的旋轉知識。教師可以創設游戲闖關任務情境,讓學生完成知識對對碰的挑戰活動。具體而言,給出一組圖形,讓學生從中指出這些圖像由什么圖形旋轉而成的;觀察蕩秋千的小女孩和自行車車輪,指出是按照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觀察生活,從中搜集生活中有關旋轉的數學現象。
課中研習單設計部分難度有所增加,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用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圖形上設計圖案,讓學生感知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學會描述圖形的運動過程。為了考查學生作圖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方格紙中畫出由紅、綠、黃三種不同顏色的菱形組成的圖形,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動手實踐,再讓學生指出每一個顏色的菱形是如何由另一個顏色圖形怎樣旋轉而得的,讓學生感受旋轉的原理及效果。
課后研學單的難度較高,目的是讓學生發揮聰明才智進行動手實踐,拓展知識,應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設計幾何圖形壁畫的任務,讓學生化身設計師,分別根據自己的喜好基于圖形旋轉設計一幅美麗的圖案。
在運用“三單”學習方法進行教學時,教師還應該關注評價的內容,開展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并給予相應的紅心、星星、小紅花等獎勵。
3.對學生進行多思維形式的訓練。
數學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多思維形式訓練中提升思維能力。
比如,在“三角形面積”教學時,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復習四邊形面積的推導方法,由此對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方法進行猜測;其次,讓學生把兩個直角三角形拼接成正方形、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引導讓學生進行對比思考;再次,讓學生把一個三角形紙片的內角進行對折,變換成長方形;最后,讓學生嘗試用割補的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相對熟悉的圖形。學生在整個探究學習中思維從發散到集中,不斷加深對三角形面積推導過程的理解。
(二)通過課后服務課程來“增效”
“雙減”背景下,各學校均結合立足校情、師情、學情安排了課后服務課程,在課后服務環節,數學教師精心設計趣味的項目式主題活動,讓學生參與開發機器人、動手操作玩轉數學、趣味數學故事等各種類型的課后服務內容,讓學生玩中學,學中做。數學組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發豐富多彩的相應的學習體系,分別從學生獨學、學生合作學、學生展學、測試學習四個方面展開教學,幫助學生在各種形式的學習中制定階段性學習計劃,讓學生參加養成教育,提升學生素質。
首先,在課后服務環節,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獨學的情況制定相應學習任務,提出相應的學習要求,并提供學法指導。數學教師在學生課后獨學環節應做到以下三點內容:
(1)詢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識掌握的情況和進度,指導學生規劃自習的主攻方向和時間;(2)巡視學生在獨學過程中遇到的疑惑,針對學生的問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和策略;(3)對學生獨學的實際情況進行及時點評,讓學生嘗試讀、寫、畫、做等多種方式的學習,以激勵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自我。
其次,在課后服務環節中,為促進學生在合學中提升學習效率,教師還應制定相應的流程、目標、合學、方法以及合學評價,讓學生層層解決數學問題。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中涉及雞兔同籠問題,該問題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合學雞兔同籠展開對學,按照分享、求教、討論、結論等對學流程展開學習,共同掌握雞兔同籠問題的幾種方法。此時,數學教師在課后服務中針對學生展學進行指導時,要讓學生講方法,可以站在講臺上圍繞雞兔同籠講列表枚舉法、圖解法、抬腿法、假設法、方程法、分組法,教師需做到追問、總結和拓展。
最后,課后服務中的測學主要是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為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比如,為了讓二年級學生在有趣有創意的學科周活動中釋放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數學教師可設計“闖關游戲”的活動,主要考查學生的數感以及計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第一關游戲內容為“計算能手,我會算”,主要考查學生心算能力;第二關游戲內容為“動手能手,我會撥”,主要檢測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能力;第三關游戲內容為“生活能手,我會填”,主要考查學生計量單位應用能力;第四關游戲內容為“辨認能手,我會找”,主要檢測學生對稱軸圖形特征的理解。數學教師在學科周活動中還可設置相應的獎項,如集齊兩顆星獲得闖關小學士稱號,集齊三顆星獲得闖關小碩士稱號,集齊四顆星獲得闖關小博士稱號。
(三)“協同”對數學家庭作業進行保障
“雙減”的順利落地需要家庭、教師和全社會協同配合,協同是“雙減”高效實施的有力保障。家校共育背景下,家長在數字化平臺中接受深度培訓,并在平臺中參與相應的親子實踐活動,既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又可以支持學生在完成家庭作業中建立良好親子關系。學校方面可以邀請社會專業人員,如退休教師、勞模、非遺傳承人等,打造課后服務導師團,由他們給學生提供精品化的課后服務,讓學生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此外,學??蓮V泛挖掘社會教育資源,與學校周邊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展開合作,讓學生參與沉浸式、探究式、項目式的活動,從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雙減”背景下,數學教師可以以家庭作業設計為突破口深化教育改革,響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為了真正為學生減負增質,數學教師需更新作業設計方案,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趣味性作業等,讓學生主動作業,快樂作業。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時,當學生掌握了優化統籌的方法后,教師可以基于此設計趣味的實踐作業,培養學生合理膳食的良好習慣,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數學知識調整菜肴。學生通過網絡了解到10歲左右兒童從每頓午餐中獲取熱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應不超過50克的要求。為此,教師給每一個學生發放一份表格,讓學生分別列出自己最喜愛的菜品以及菜中的熱量、脂肪和蛋白質。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安排為家人設計營養午餐的學習任務。學生在趣味性的實踐作業中結合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日常問題,在實踐和運用中發揮數學的價值。
三、結語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要求提質增效、加壓減負,學校和各科教師需積極探究落實該要求的有效舉措,尋找輕負突破口,積極構建課堂新樣態,從多個角度出發踐行生本課堂,以學定教,持續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