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統數字化轉型的深化,利用IT技術實現創新,成為傳統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要的一環。借助AI、物聯網、5G等新興技術賦能數字化重塑,在危機時期深化和加速企業數字化創新,必然需要在后疫情時代掌握全新視角。近日,由CIO時代主辦,新基建創新研究院作為智庫支持的“第九屆中國行業互聯網大會暨CIO班18周年年會”上,500余位來自各行各業的權威專家、研究學者、優秀CIO群體和科技廠家代表,共同解讀大模型時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變革之道。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的影響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與應用拓展正在按下“快進鍵”。近期,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爆發應用,為未來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CIO時代創始人兼研究院院長姚樂對此表示:“大模型現在正處于從焦慮到興奮的階段,但其終究會回歸冷靜,因為任何技術都有它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在尋找其興奮點時,不要盲目投入到下一個誤區。但我也相信,大模型將會帶來不小的生產力變革,并且有著廣泛的應用場景。”
中國工信出版集團編輯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電子科技委產業政策組副組長劉九如認為,大模型技術與應用的日漸成熟,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必不可少的智能助手和工具,這將進一步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但它還只是通過算法對人類已有知識、已有發現、已有認知的綜合和“再現”,還不能像人類那樣去想象或預測未來。由此,大模型應用將激發各行各業進一步加快原創,強化對未知、真知和真相的探索,促進和強化人類創新能力。我們要擁抱大模型時代,去推動業務、組織架構的轉型,推動企業實現更多的創新變革。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黃鐵軍強調:大模型需要具備三個特點:規模大,需達到百億參數級別;涌現性,能夠產生預料之外的新能力;通用性,不限于專門問題或者領域。
央企特聘信息化專家、Gartner前副總裁、高管合伙人、新基建創新研究院特邀專家李長華認為,大模型涌現出廣泛的智能,改變了人工智能的范式,也就是基礎模型的誕生。而當人工智能擁有了“智能”后,“雙智協同”將成為新的業務形態,為企業業務帶來全新的變革。企業要充分認識雙智協同,并以實現雙智協同為目標推進數字化工作,創造性地探索大模型的應用方式和場景。
聯想集團中國區重點行業縱隊總經理趙永濤表示,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推進,傳統IT正在向新IT轉型升級,其生產力要素、技術架構和價值都將迎來重構。企業智能化轉型也將進一步深化,數據爆發、算法進化成為最顯著的特征。
智能制造的新風向
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壓艙石,國內制造業正面臨著從“制造”走向“智造”的轉型,這讓智能制造的重要地位越發凸顯出來。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認為,智慧工業互聯網,是虛實共生、綜合集成的高質量工業數字空間,是虛實協同、全沉浸式的高質量工業智慧互聯網系統,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高質量載體。
《經濟》雜志數字經濟專委會秘書長、CIO時代CMO、新基建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楊曄介紹說,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以數字技術賦能能源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能源數字經濟,已成為全面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經之路。
數字化轉型進行時
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速,轉型步入“深水區”。同時,產業發展規律性減弱趨勢明顯,復雜性、隨機性、突發性問題增多。此時,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從局部轉型變為對全局乃至整個流程的優化;從單一領域、單一行業轉變為對全行業、全生態的全面覆蓋。CIO們也就越發需要關注數字化轉型中的新動向。
長江三峽集團總信息師金和平表示,我們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在變,地緣政治也在變。面對變局,數據對業務的賦能成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過去能源行業的發展,替代了人類的體力,現在人工智能正在逐步替代人類的腦力。
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安全專業委員會理事、PCSA安全能力者聯盟首席專家郭峰強調了安全領域智能化的重要性,他講道:當前,網絡安全形勢正從合規走向實戰協同階段,解決人力、能力、智力不足則是當前智能安全中樞算法面臨的主要挑戰。從實踐上看,“AI+安全”是沒有場景,技術無“價”,沒有場景便沒有任何價值。“數據集”是結營寨、又累又難的一個漫長過程。“算法集”需要在場景化中找到業務問題、落地有效性和實用性。
企業要想把握新機遇,取得持續的發展和成功,就必須主動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積極擁抱科技的發展、客戶的需求和市場變化,2023CIO百人會高峰論壇揭示數字化轉型的新規律,助力數字化轉型的中堅力量——CIO更好地完成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