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
位于河北省邢臺市的寧晉縣,享有中國特色產業發展百強縣的榮譽稱號。202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30億元、增長4.3%,全部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完成26.6億元、16.3億元。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新時代新征程,寧晉如何在新起點上跑出特色產業發展的加速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期,《經濟》雜志記者來到寧晉河渠鎮和大陸村鎮,近距離觀察寧晉特色產業的發展活力和實踐探索。
畫說古城
盛夏時節,萬物并秀。一走進河渠鎮褚家莊村趙艷文畫院,藝術的氣息撲面而來。130多平方米的畫室內,記者看到十幾張畫案依次排開,毛筆、墨汁、宣紙、絲絹、顏料調色盤等繪畫工具散落其間,畫師們正在伏案認真勾勒描繪,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仕女人物就在這一筆筆中漸漸浮現出來。
寧晉工筆畫被譽為“最具活力傳統文化產業”,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如今已成為富民產業。寧晉也憑借這一產業,先后榮膺“中國工筆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工筆畫)”稱號。“寧晉工筆畫以花鳥畫和人物畫為主,尤其仕女畫在工筆畫業界屬于較高水平,也是寧晉工筆的金字招牌。”趙艷文介紹說,工筆畫是國畫的一種常見畫法。以線造型,然后設色,三礬九染,數遍才成,繪制工序繁瑣,刻畫細致入微。
從趙艷文畫室后門出來,穿過幽靜曲折的中式長廊棧橋,便到了哥哥趙艷飛的畫室。“我主要畫鄉愁題材的東西,也就是老物件兒。”趙艷飛指著墻上的一幅《木酒海》畫說,“這是根據民國十二年我們寧晉福盛泉老號的木酒海實物所繪。‘十里聞香三里醉,一杯進口五云飛相傳是詩仙李白在寧晉修太白渠時,喝過泥坑酒后有感而發寫的詩。”
寥寥數語,趙艷飛道出了寧晉的酒文化。位于北緯37°的寧晉,處于溫熱帶氣候,釀酒歷史悠久。泥坑酒是當地出產的一款濃香型白酒,以紅纓高粱為主要原料,采用混蒸混燒老五甄工藝釀造而成。而畫作中的木酒海,是一種傳統的儲酒容器,使用傳統工藝卯榫咬合制成,不僅造型美觀,還能夠防止酒發生腐敗變質,使得酒的香氣變得更加濃郁醇香。
趙艷飛表示,寧晉過去的酒莊很多,經歷了從老字號作坊到國營酒廠再到股份制有限公司的歷史變革,但選料、制曲、發酵、蒸餾等傳統釀造技藝卻沒有改變,于是有感而發創作了這幅工筆畫,以繪畫的語言記錄了這項非遺工藝。
除了酒文化,“千年古縣”的寧晉還是著名的牌坊城。據記載,清末的寧晉曾有牌坊150多座,在一條不足800米的鼓樓南街上,就有跨街牌坊8座,順街牌坊3座。“很多牌坊是皇帝下詔敕建的,寧晉歷史上曾為河朔之冠的科舉大縣。據縣志記載,自北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取消科舉,寧晉先后考中847位舉人,其中就有98名進士、1名狀元、1名榜眼、1名探花。尤其明朝,從寧晉考中的進士和舉人就有120多位,進士就達20多位。”趙艷飛邊指著《安寧晉福文史圖》中的狀元坊、御史坊、總憲坊等古牌坊,邊向記者講述古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底蘊。
“這幅圖已是修改的第5版了。”趙艷飛說,前期歷時兩年多的走訪,他的父親、弟弟和自己三人一起翻閱志書典籍資料,查找老照片,再走訪當地七八十歲老人,根據老人的記憶描述,不斷修改才完成的原創作品。“老人們常說(寧晉)縣城是古縣城,但到底什么樣兒,時間長了之后,人們的概念都淡化了。”他表示,這幅長達近20米的《安寧晉福文史圖》便直觀地再現了明嘉靖至清末時期的古城歷史風貌,呈現了鼓樓城墻、縣衙廟宇、牌坊古橋、老街道中茶坊酒肆、販夫走卒等人文景觀,同時也記載了代代相傳的“曹鼐中狀元”“蔡璦辦書院”“紀昌學射”等典故。
以畫致富
褚家莊村原先只是一個“靠天吃飯”的普通鄉村,村民主要以打蘆葦箔為生,但如今,已成為寧晉工筆畫產業的龍頭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
“我父親是學校的美術老師,我跟我哥哥從小就看他畫畫。那個時候,誰家蓋新房子了,或者誰家要娶媳婦兒了,他會畫畫就去幫幫忙。”趙艷文表示,受父親的影響和熏陶,自己很早就喜歡畫畫,最早是學書法,后來學畫素描,直到1997年中學畢業以后,才開始真正從事工筆畫行業。1996年,哥哥拿著畫好的20多張工筆畫去北京潘家園跑市場,一下子全賣掉了,得到了1000多元的收入。短短幾年間,趙家便通過工筆畫這門手藝嘗到了甜頭,翻蓋了自家的新房。
一些村民看到工筆畫能夠致富養家,便開始把自家孩子送過來拜師學藝。后來,趙家還特意招收一些貧困戶的學徒,幫助他們以畫創業,脫貧致富。2018年10月,河北省婦聯授予趙艷飛工筆畫文化大院為“河北省巧手脫貧示范基地”以作表彰。
作為以工筆畫傳承發展引領村民蹚出致富路的帶頭人,趙艷飛說,“20多年的時間,我們累計培訓了來自本地及全國各地的400多名工筆畫愛好者”,系統教授中國畫基礎理論和工筆畫技法。關于招生條件,趙艷文表示,學員要求年齡一般在18周歲以上,只要身體健康、品行端正,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喜歡繪畫,沒有不良嗜好,都可以參加學習,而且是免費培訓。學成后,可以自己創業,也可以與畫院合作,共同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如今,褚家莊村涌現出稼穡畫院、冀云畫院、愛心畫院等多家畫室。在褚家莊村的輻射帶動下,鄰近的幾個村莊也走上了工筆畫產業之路。2021年,河渠鎮開啟“工筆畫小鎮”建設。目前,該鎮的核心區包括393藝術區、褚家莊村、薛家營村及其周邊區域,總占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全鎮擁有百余家畫室,工筆畫從業人員達5000余人,年產作品10萬幅,產值達2億元。
據悉,下一步,小鎮將圍繞“文化創作、非遺體驗、教育研學、休閑旅游、產業融合”的功能定位,把工筆畫與本地食品、塑料、電商、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有機融合,探索“文化+工業+研學+采摘+親子”的旅游新模式,引領區域創新發展,成為鄉村新的經濟板塊和增長點。
智能農機
精美絕倫的工筆畫勾勒出寧晉和美鄉村的靜態美,而路上滿載農機的貨車川流不息描繪的則是寧晉宜居宜業的動態美。作為河北省產糧第一大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寧晉糧食總產保持在90萬噸以上,這為發展農機產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寧晉立足農業優勢,大力發展智能農機制造產業。據了解,全縣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現已達到99.2%以上。
“現在設備基本上都自動化、數控化了,生產加工精度可以達到0.002毫米。”河北兆升液壓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蓬介紹說,該公司生產的擺線液壓馬達、轉向器對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如果還依附一些老式設備,不但效率低,還不能確保達到精度的要求。因此,引進了一批數控化機械設備,通過數字化管理實現精準控制,并培養專業人才,從基礎上確保加工出的產品符合精度要求,保證質量優良。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成熟,當前我國糧食生產邁入以機械化主導的新階段。《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3-2032)》顯示,2022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
在河北圣和農業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新芳看來,隨著種地的人和會種地的人越來越少,農機智能化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時,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率。“2016年就引進了焊接機器人,目前有40來臺。此外,我們還改進了生產流水線,增加了全自動噴涂線。”王新芳說,目前只是實現了機器人焊接,下一步要打造智能化的生產車間,進一步提升農機設備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旋耕機)采用了數字定位導航,在拖拉機上就可以操作施肥、播種、鎮壓。將來(旋耕機)再升級的話,要能夠測量出土壤對氮磷鉀等化學元素的成分,實現對土壤的精準施肥。”
除了具備數字化的特點,寧晉農機具還實現了模塊化。“這款鮮食玉米收割機是兩用的。”河北冀新農機有限公司經理馮玉龍說,“7月份糯玉米成熟了,就使用這種專門收不脫皮的(收割機),(把玉米)直接銷售了,或者放冷庫冷藏。收完鮮食玉米后,可以把跑步機直接摘下來,換上一臺剝皮機,就能把收割的玉米剝皮了。”
實現農機的智能化,離不開科研的賦能。河北元正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世輝表示,青飼料收獲機的割臺寬度對于制作工藝的要求很高。目前該公司生產的9QZ-3500型青飼料收獲機是當下國內最先進的,割臺是3.5米的,可折疊,平常在路上不作業的時候,能夠收起來,保證安全。今年8月,生產4.5米的(割臺)就能到田間作業了,“我們先租借了一款全球較先進的6米割臺,技術部的專家對其特長進行了攻關,弄通了各結構間的關聯,然后結合自身的優勢和客戶需求,自主研發出了自己的4.5米割臺”。王世輝說,眼下正在研發一款割臺寬度達6米的青飼料收獲機,下半年進行下田試驗,如果順利投產使用的話,將彌補國內在此領域的技術空白。
“研發是為了人使用,到農民手里的話得有兩到三年的時間。”王新芳說,研發出新品后,圣和農機公司會小批量生產,先在試驗田里開展破壞性的試驗,沒有設計缺陷后,再投入市場大批量地應用。農民會用腳投票,如果產品不適用市場,不能夠帶來糧食的增產增收,農民就不會去買。
據了解,為了增強研發力量,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圣和農機公司除了與河北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還與奧地利阿伯偉公司、日本東洋株式會社等建立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不斷增加新產品種類、提升產品水平、精進生產工藝。
“串珠成鏈”
“除了發動機和輪胎,剩下的90%零部件大陸村鎮都能生產。”大陸村鎮鎮長韓立華自豪地說。
大陸村鎮是寧晉農業機械制造的核心聚集區,擁有機械制造加工類企業797家,規上企業45家。經過40多年發展,該鎮產業集群特色明顯,形成了零配件、部件、液壓件、農機具、整機、工程機械等完整的產業鏈條體系,產品涵蓋6大類1萬多個品種。目前,這里是全國第二大農機市場,近百家知名品牌企業在此設有銷售網點,產品遠銷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31個省區市,甚至走出國門。2022年,全鎮農機行業實現產值102億元。
產業集群,該概念最早由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區域,通常以一個主導產業為主的市場領域中,大量產業關聯密切的企業及相關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相互作用、協同,形成具有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在王新芳看來,大陸村鎮農機產業鏈上的上下游企業分工明確,相互配套,有助于降低成本,形成競爭優勢。“一臺檢測設備要七八十萬元,小企業承擔不起。我們會自籌資金采購檢測設備,并與(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共享。”他補充說道。
“前邊是門店銷售,后邊是生產車間,這在全國是非常獨特的。”談及大陸村鎮前店后廠的農機產業布局,韓立華表示,大陸村鎮農機產業最早是從家庭作坊類生產起步的,一家一戶安裝個加工的車床便開始生產各種零配件。而且,大陸村鎮具備農機制造的基礎,早在35年前,在雷家莊、大陸村和周家莊三個鄉還沒有合鄉并鎮的時候,大陸村就已經有社辦廠向外銷售農機配件的歷史。后來,隨著市場的蓬勃發展和政府政策的引導,大陸村鎮不僅能夠生產齒輪、液壓件等農機零配件,也能夠生產整機,成為河北省農機產品名鎮。
項目興,則產業旺。據悉,該鎮正在實施總投資38億元的大陸村鎮智能農機谷項目建設,并以此項目建設為載體,深化與河北工業大學關于鄉村振興產學研基地和成果技術轉化中心的合作,提升扶持企業的農機裝備水平,打造出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和全國行業優秀品牌產品。建成后,預計該項目將成為打造年產值超150億元產業聚集區的有力支撐點,助力寧晉農機產業集群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