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教師應以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審美能力和道德品質為教學目標,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重視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時,還要將課堂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二者的相互融合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融合的策略進行探析,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簡要參考。
一、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基于新課改的指引,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因為德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化課程內容理解,還對道德建設、班級管理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從根本上說,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與班級德育管理的有效融合使學生的學習重點發生改變,從題海戰術中脫離出來,借助多元化的實踐活動讓他們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為其指明正確的學習方向,實現語文水平和道德素養的共同提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語篇中的人物形象、性格、思想等,引導他們挖掘其中蘊含的道德品質,有效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使他們對課文內容形成自己的感受與理解。這樣一來,既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又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改變學生對道德觀念的認知,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基本道德素養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的關系
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在小學教育體系中有著密切聯系。一方面,二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以學生的基本學情為依據設計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章中心主旨,以此培養其自學能力。對于班級管理而言,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自律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和語文教學的目的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小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基礎,但是受年齡因素的影響,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不夠完善,教師需要做好班級管理工作,保持課堂紀律的同時滲透德育因素,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此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相比較于其他學科,語文更加注重生活實踐,因此教師應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帶領學生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素材,久而久之使其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落實班級德育管理的基本要求。
三、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言傳身教,感受師德熏陶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育尚未成熟,不具備完善的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性。所謂“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提升個人道德修養,真正意義上做到言傳身教,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班級德育管理能否取得理想效果,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實際行動。對小學生而言,榜樣的示范作用比灌輸式教學更加高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個人的行為表現、情感態度對學生有更為直接的影響。教師應時刻謹記使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嚴格按照職業道德要求自己,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班級同學降低對“教師身份”的恐懼,愿意主動與自己分享近日在學習和生活中發生的趣事,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德育,課前課后做到言行一致,穿著得體、使用文明語、講普通話等,用人格魅力感染更多學生。例如,教師在教室中看到地面上有垃圾時就隨手撿起來,身體力行地告訴學生保持班級衛生是全體成員的責任,同時設立相應的“衛生小組”,隨時抽查學生周圍的衛生情況,最整潔的小隊可以獲得實物獎勵。在教師的感染下,學生更加重視衛生問題,每個人都想為小組做貢獻,逐漸提高班級凝聚力。教師也發揮了個人價值,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完成班級德育管理。
(二)巧用教材,課堂滲透德育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融合的最佳契機。語文與政治學科中的德育因素存在一定差異,不僅表現在課程內容和教學要求這兩個方面,還包括授課模式和課堂流程上。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教師應帶領學生深入挖掘教材,使其自主探究不同語篇中的人物形象,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有助于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的提升。
1.巧妙導入,引發道德思考。
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一個好的課前導入對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影響。雖然導入部分的時間較短,但是幾分鐘或是幾句話的形式也能巧妙地引出本課主題,成為德育的切入點,為學生后續的深度學習奠定基礎。具體來說,教師在備課時應明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素材,根據班級同學的實際情況設計導語,以互動形式為主,可以提出思考問題,可以講述真實故事等,利用新穎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快速投入學習狀態,便于教學內容與班級德育的有效融合。
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教學為例,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講述一個關于“愛”的童話故事:森林王國中獅子因為高大的身材導致其他動物感到恐懼,常常沒有同伴,孤孤單單地吃飯、散步。新來的小猴子因頑皮的性格想要挑戰“權威”,幾次接觸下來發現了獅子友善的一面,久而久之它們變成了朋友。一天,小猴子因誤會與其他動物產生矛盾,危難之時獅子挺身而出化解了這場“無聲的戰役”,也讓所有動物都見識到了獅子性格中的善良和美好。漸漸地,動物園成為一個和諧友愛的大家庭。這個故事引起學生對“愛”和“善良”的思考,將這份思考帶到文章的閱讀中,使他們向小豌豆學習,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擁有一顆為人們做好事的美好心靈。
2.創設情境,激發道德共鳴。
創設情境的授課方法被廣泛運用于實際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下展開想象與聯想,經過聽覺、視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在腦海中形成獨特的認知,以此增強他們的課堂體驗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更多學生主動參與互動,從而與課程內容產生情感共鳴,探究人物性格與現實生活的關聯點,以此提高德育實效性。在此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應緊密相連,在情境的渲染下有效激發學生的道德共鳴,彰顯此種授課模式對班級德育管理的重要性。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毀滅》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圓明園毀滅之前的視頻資料,在直觀的視覺中讓學生對我國歷史形成正確的認知。其次,進入閱讀環節,要求學生用書上恰當的詞語概括圓明園毀滅之前的場景。“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熱鬧街市、田園風光、中外風景名勝”等答案層出不窮,在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對本篇課文形成初步了解。最后,教師一邊播放國歌,一邊要求學生朗讀圓明園被毀滅的句子,在音樂的輔助下喚起他們捍衛祖國神圣尊嚴的責任感,自覺肩負起振興中華的使命,激發強烈的愛國之情。可見,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達到激發德育共鳴的教育目的。
3.剖析人物,塑造道德楷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有思想家、政治家、英雄豪杰以及很多非常平凡卻有高尚靈魂的普通人。這些人物身上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著世代相傳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帶領學生重點分析主人公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使他們的思想意識得到升華,學會辨別真善美丑,以此樹立正確的三觀。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教學為例,本文講述抗日戰爭時期,蘆花村一個十二歲的小英雄,配合八路軍與敵人周旋的故事。在剖析雨來的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文章中尋找相應的句子或段落,感受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機智勇敢地與敵人作斗爭的高尚品質。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研究,理解課文中心主旨的同時學習雨來身上具備的優秀品質,從中收獲力量,在道德楷模的示范下喚醒他們的愛國熱情,為今后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三)課外學習,完善班級管理
課外學習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拓展,多以實踐活動為主,彌補課堂教學的單一性,讓學生在多元化活動的輔助下深化知識理解,進一步領悟德育的內涵,使他們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意識得到提升,以此完善班級德育管理工作。課外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有利于班級德育管理工作的開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德育素養。
1.寓德于讀,結交良師益友。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每一名小學生都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群文閱讀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為今后的長遠發展做鋪墊。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教材內容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課外閱讀可以豐富知識積累,起到開闊眼界的作用,還能使學生掌握多元化的閱讀技巧,提高鑒賞能力和思想覺悟,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培養。為了保證教學效果,教師必須綜合考慮班級學生的語文基礎、接受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為其提供個性化閱讀書目,并給予適當指導,使學生在閱讀中受益匪淺。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和《景陽岡》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我國四大名著,感受不同英雄人物的性格特點,領悟其中蘊含的美好品質。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喜好推薦一些神話故事,讓他們領略華夏文明的奧秘,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近距離感受文化的魅力。教師還可以組織“讀書分享會”活動,要求學生介紹一本自己近期讀過的書籍,分享文本中的德育理念,在自由交流中落實班級德育管理工作。
2.寓德于寫,交流情理感悟。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特色課程,也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作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提高班級德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作文主題必須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這樣才能創作出高質量的文章。
第二,在批改作文時,教師應融入德育因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若發現他們的文章中出現消極或不良思想應及時指出,并在評語部分進行教導,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時也不要吝嗇,及時給予表揚和夸獎,讓他們感受到寫作帶來的成就感,將這些美好品質發揚光大。
第三,在寫作訓練中,學生必須使用規范用語,結合之前學過的內容表達文字的音韻美和書寫美,進一步感受到我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這也是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寫日記的方式記錄真實生活,留心觀察日常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情。日記內容便是學生的成長印記,更是他們的“秘密基地”。這些寫作任務就像一面鏡子,學生可以從中發現自身的不足,經過針對性改進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在情理與感悟的交流中完成小學語文教學和班級德育管理的有效融合。
3.寓德于動,豐富生活體驗。
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還有利于思想品德素質的培養。
例如,端午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屈原有關的資料,學習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利用自習課時間開展“包粽子”活動,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屈原的懷念與尊重;重陽節之際,讓學生明白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品質。教師可以在活動日帶領他們到學校周邊的敬老院或社會慰問孤寡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表示關心;在父親節、母親節以及婦女節時,要求學生回到家中主動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如收拾碗筷、倒垃圾、掃地等,通過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孝心。除此之外,與語文科目相關的德育活動還有很多,如詩朗誦、書法、繪畫比賽、舞臺劇表演、繪制手抄報等,均以“德育”為主題自行選定具體內容,以不同的形式闡述自己對德育內涵的理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還可以借助多樣性的活動豐富生活體驗,增長見識的同時完成思想品德的培養,從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獻精神、愛國精神等,使全體學生的道德品質得以提升,發揮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有效融合的最大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落實,德育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關注,小學語文教學與班級德育管理的有效融合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模式,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多元化的課堂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本課重點的文化知識,還能在無形中使其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人修養,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