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文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州 51006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了以高質量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主題。
高質量發展可以分為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但歸根到底需要通過微觀個體來實現。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的中堅力量,如何推動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主要從發展范式、數字經濟、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展開。
黃速建等從發展范式的戰略轉型、效率變革、能力再造、管理創新和形象重塑等方面提出了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邏輯框架;王世強剖析了國有企業如何發揮優勢,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上推動高質量發展;王永茂等從技術創新能力和效率角度分析了高新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吳浩強等認為,數字化創新和技術創新均能顯著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但技術創新的中介作用在國有企業中更加顯著;李小青等的分析顯示,數字化創新能夠通過節約成本費用與提升勞動效率這兩個路徑,驅動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劉艷霞的實證研究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這種提升作用在國有企業中更為顯著;武永霞等的研究也有類似的結論;史雙鳳等認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通過數字資產發揮決策價值,可以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
從現有文獻來看,數字化轉型促進國企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是從技術創新與效率提升的角度進行分析,從財務數字化視角進行的研究還較少,而財務職能作為現代國企的神經末梢和傳感器,在支撐戰略、支持決策、服務業務、防控風險和創造價值等方面具有獨特功能,對賦能高質量發展具有不可替代價值。
財務職能作為企業組織的重要功能系統,隨著企業發展性質與特征的變化,在不同發展階段扮演著不同角色,具體如表1 所示。我國經濟目前整體處在工業化中后期,部分一線城市的一些行業處在發達經濟初級階段。地處發達區域的現代國企,市場對其產品服務的精益度、高端性、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要求日益提升,既往的行業邊界和行業壁壘正在逐漸模糊和消失,面臨的國際競爭格局和形勢日益復雜,這些都對現代國企的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表1 經濟企業發展階段與財務職能演化分析表
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企業發展質量的一種較優狀態,是對企業發展優劣程度的較高評價。這種評價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是企業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效率與水平。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是相對于低水平和低層次的粗放、低效、擴張而言的,它強調企業成長的活力、能力和素質,是一種追求高效率地創造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以及塑造企業持續成長能力的高水平發展范式,具有產品服務一流、運營績效卓越、社會價值良好和發展可持續等重要特征。
目前,尚無法對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權威、統一的定義。就國有企業主體而言,其實有四層含義,包括國有經濟、國有資本、國有企業整體和國有企業微觀個體。主體不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也有差異,本文在此討論的只是國有企業微觀個體。因為只有眾多的國有企業微觀個體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由個體耦合而成的國有經濟、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整體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在性質上具有特殊性,其高質量發展除了要滿足前述的一般要求,還具有以下核心要義。
(1)企業規模與效益齊頭并進。資產和收入規模持續增長,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營業利潤率、凈利率、凈資產收益率等核心財務指標代表的效益質量穩健提升。
(2)硬指標與軟實力并駕齊驅。在資產營收規模和財務效益等硬指標優良的前提下,企業品牌影響力、主業競爭力、自主創新力、人才聚集力、黨建引領力和風險防控力等軟實力指標也處于領先水平。
(3)在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發揮重大功能作用。在事關產業安全、基礎設施和戰略技術等發展大局上發揮重大的支撐作用和引領作用,模范承擔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
(4)在穩定和優化產業鏈、供應鏈中發揮骨干作用。帶頭落實國家新興產業戰略,在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和產業鏈協同建設中,發揮好主體支撐作用和融通帶動作用。
現代國企的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及時優化業務流程、組織機制與產品結構,形成新的業財韌性,面對各類變化做出敏捷反應,以保持競爭力和領先優勢。財務智能系統作為落實經營戰略和管理目標的“專項工具”和“企業天然數據中心”,發揮著銜接目標與結果的“自動調控器”功能,對業績達成與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中央企業和地方大型國企近10 年的實踐,驗證了數字化工具協同財務職能創造價值的有效性,在業財融合、成本控制、項目管理、利潤目標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縱觀宏觀經濟與企業微觀主體不同發展階段下財務職能的演變,現階段高質量的現代國企財務職能應該是業務型財務和專家型財務的綜合體現。一方面,業務管理要由“傳統核算型”向“數字智能型”轉變;另一方面,決策分析要由傳統組織的“數據統計分析”向現代企業的“數據挖掘洞察”轉變。財務數字化成為現代國企“業務型財務”與“專家型財務”綜合實現的主要路徑與方向,通過數字智能化激發財務職能在企業組織中的獨特優勢和潛能,依托業財分析的管理模型,使企業經營數據從碎片化走向結構化,從網狀化走向網絡化,從自動化走向智能化,從數據化走向數字化,從而實現業財深度融合,服務業務縱深,支撐公司戰略,支持經營決策,控制風險,為股東、企業和員工創造價值。
多年來,財政部、國資委等監管部門,在拓展、提升、優化和強化現代國企財務管理職能上,以信息化為方向,持續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探索改革,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會計信息化階段。該階段主要是2013 年及以前,重點是賬務與數據自動歸集記錄和數據常規統計分析。代表文件包括《關于全面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財會〔2009〕6 號)、《關于加強中央企業財務信息化工作的通知》(國資發評價〔2011〕99 號)和《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財會〔2013〕20 號)等。
(2)管理會計系統建設階段。該階段是2014 年至今,重點是拓展財務會計的管理職能,發布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進行系統性建設。代表文件包括《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財會〔2014〕27 號)、《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和《管理會計應用指引》。
(3)財務數字化轉型階段。該階段是2019 年至今,重點是以智能化、網絡化、數據結構化為核心的財務數字化轉型建設,全面發揮財務職能在支撐戰略、支持決策、服務業務、創造價值和控制風險等方面的功能價值。代表性文件包括《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國資委辦公廳)、《關于中央企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財務管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國資發財評規〔2022〕23 號)、《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財會〔2021〕27 號)和《會計信息化發展規劃(2021—2025 年)》(財會〔2021〕36 號)等。
從財務信息化在我國的實踐發展歷程來看,數字化是信息化發展到當代的產物,財務數字化是財務信息化的高級階段,主要是通過數據結構化清理沉淀有效的數據資產,建立量本利的業財分析管理模型,以智能化工具和網絡化工具,挖掘數據資產價值,支持經營決策,提升運營效率,落地企業戰略,防范業務風險,創造直接經濟價值和管理價值。
在20 多年的改革實踐中,一些大型國有企業在積極探索財務數字化賦能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分析后有以下路徑建議。
傳統制度建設基本上是分業務、按職能進行,但跨部門、跨鏈條、跨職能的事項容易出現銜接盲區,產生隱形的“部門墻”,往往需要進行大量的人為溝通和干預,耗時費力。國有企業可以分析企業管理制度的價值鏈主線,一條是以經營財務結果為導向的業財制度體系,另一條是以事項辦理提效為導向的事務管理制度體系,優化節點,打通堵點,提升經營效率感和辦事便捷感,通過財務數字化孿生平臺,充分彰顯制度拉通、整合和優化的效益。
在業財融合的數字化轉型中,國有企業要注重數據質量和標準化基礎建設,統一業務和財務的數據應用標準,保持業務系統、財務系統和其他管理系統的信息暢通,拆除系統信息壁壘,實現組織信息系統的有機整合,避免出現信息孤島和業務系統外循環,為企業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現代國企要從技術、管理、數據、安全等四個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對標,研究制訂數字化轉型規劃,加強管理會計系統建設,依托業務特征開發業財分析的管理模型,做好企業經營數據的結構化應用,推動數字化與業務的深度融合。
具備條件的國有企業應當積極探索依托財務共享實現財務數字化轉型的有效路徑,推進共享模式、流程和技術創新,從核算共享向多領域共享延伸,從賬務集中處理中心向企業數據中心演進,不斷提高共享效率,拓展共享邊界。分公司、子公司數量多、分布廣的大型國有企業應當探索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會計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
加強財務人員的能力建設,搭建完整的全面預算體系,全面提升會計核算標準化和自動化的水平,確定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方法,加強經營分析管理報表建設,執行業財聯動的多層次預實比較分析,強化預算差異分析與業績改進,實現財務數據、業務數據的有機結合,重視財務制度的常態化建設,開展會計稽核、國資監管、稅務政策等重大問題的合規性政策研究,踐行系統性風險的強制管控要求,加強對系統、平臺、數據安全的管理,筑牢安全防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