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張秦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教育信息化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創新的引擎,在線教學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基石。在線學業倦怠是學習者在在線學習時表現出的消極心理體驗和不當行為,嚴重影響了在線學習的體驗與效果。如何降低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水平,提升高職學生在線學習質量,已成為高職院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借鑒已有相關研究,本研究將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劃分為三個維度:成就感低、情緒低落及行為不當,將影響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劃分為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四個方面,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在線學習背景下高職學生學業倦怠現狀及影響因素量表》[1]。此量表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計分法,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的得分范圍為0到5,其中,0~3分表明無倦怠,3~4分表明輕中度倦怠,4~5分表明重度倦怠。
面向湖南省5所高職院校,發放《在線學習背景下高職學生學業倦怠現狀及影響因素量表》35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為329份。正式調查數據通過了信度與效度分析,說明調查結果真實可靠。
經過數據整理,在線學業倦怠得分為3.89分,成就感低、情緒低落及行為不當三個維度的得分分別為4.09分、3.88分、3.87分。說明湖南省五所高職學生整體處于中度在線學業倦怠,且成就感低的情況較為嚴重。
具體題目中,“對于在線學習的課程,我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計劃”的得分均值最高(4.72),其次是“我很難對在線學習保持長久的熱情”(4.58)和“在線學習的過程中,專業知識的掌握對我來說比較難”(4.46)??梢钥闯觯瑢τ诟呗殞W生來說,缺乏學習方法、學習計劃、學習熱情及專業知識學習難度高是在線學業倦怠的突出問題。
通過T檢驗得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在線學業倦怠總體水平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的學業倦怠水平顯著高于女生,且性別對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大維度均產生了顯著性影響。這可能源于不同性別的性格差異,一般來說,高職女生的學習態度、自控力和自覺性優于男生,因此高職男生的在線學業倦怠水平高于女生。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在線學業倦怠總體水平在年級上存在顯著性差異,高年級的在線學業倦怠水平顯著高于低年級,且年級對情緒低落、行為不當、成就感低三個維度均產生了顯著性影響,這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相比于大二、大三學生,大一新生剛進入大學階段,學習興趣較高;二是畢業設計、就業等高壓力事件削弱了高年級學生的在線學習專注力。
通過單因素方差分析得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在線學業倦怠總體水平在生源地上并無顯著性差異,但不同生源地的學生均具有中度在線學業倦怠。在線學業倦怠的三大維度上,生源地對成就感低產生了顯著性影響,且農村生源高職學生的在線學習成就感更低,這可能是由于農村學生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知識面相對較窄,對所學專業的認識不夠全面,對未來就業更為焦慮等原因。
通過T檢驗,得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在線學業倦怠總體水平在專業類別上具有顯著性差異。其中,電子信息專業大類、土木建筑專業大類高職學生的在線學業倦怠情況較為嚴重,相比之下,教育與體育專業大類、財經商貿專業大類、旅游專業大類高職學生的在線學業倦怠得分較低。這可能與不同專業類別的專業特點有關,電子信息大類、土木建筑大類等理工類專業的學習內容中包含了一些難度較大的科目,易導致學習者出現在線學習挫敗的情況。
《在線學習背景下高職學生學業倦怠現狀及影響因素量表》中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的四大因素得分均值由高到低依次為個人因素(3.92分)、學校因素(3.79分)、社會因素(3.59分)和家庭因素(3.47分)。具體題目中,“長時間的在線學習會使我產生厭學情緒”的平均分(4.03分)最高,其次為“教師枯燥的教學令我對在線學習失去熱情”(平均分為4.02分)。
在線學業倦怠與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的值均處于0.391~0.648之間,且均在0.0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在線學業倦怠與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具體見表1。

表1 相關性分析
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與各影響因素間的回歸模型為:
其中,Y、X1、X2、X3、X4分別表示在線學業倦怠、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
回歸模型中的R2為0.441,F統計量為4981.353,各影響因素的系數均在0.001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了統計檢驗。從回歸結果中可以看出,個人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均對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具有顯著正向影響,當個人、學校、社會、家庭情況有所改善,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情況也會有相應改善。
個人因素對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線學習轉變了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高職學生應積極應對時代的變化,找準自身定位,提高在線學習能力,掌握在線學習技能[2]。
首先,高職學生應積極提高自身毅力水平與在線學習管理策略。在線學習前,高職學生應根據在線課程的基本框架與學習目標制定在線學習計劃,提高在線學習動機;在線學習中,高職學生應緊跟在線學習進度,積極開展在線學習活動,將所學與實踐建立聯系,并開展在線學習自我監控,建設性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在線學習后,高職學生應對回顧與總結在線學習效果,開展自我評價和自我反饋。
其次,高職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尊重和理解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并在線學習中多與老師、同學討論并分享自己的觀點。
學校因素對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過多的在線學習活動、任務及作業會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學業壓力,加重在線學業倦怠。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任務,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難度,增強高職學生在線學習的成就感。在線課程應明確表達該課程的基本結構,充分體現課程價值,課程內容趣味性和知識性并舉,以提高高職學生在線學習的興趣與獲得感[3]。教師應塑造有趣、積極、和諧的在線課堂氛圍,提升師生交互水平和社會臨場感,重視以評促建,督促學生進行在線學習[4]。
社會因素對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首先,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和學習支持服務可以降低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程度,因此,國家應該給予經濟欠發達地區更多的教育經費投入,改善當地的網絡設備。其次,農村生源高職學生的在線學習成就感更低,這意味著高職院校要在在線學習中對農村戶籍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我國農村經濟及教育資源普遍落后于城市,且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也較為落后,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農村地區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方法較為欠缺[5]。因此,高職院校在線教學過程中,應對農村學生給予一定的傾斜和幫助,以提高農村生源學生的在線學習興趣與方法,從而降低在線學業倦怠。
家庭因素對高職學生在線學業倦怠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家庭氛圍對學生的精神狀況和心理狀況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及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而良好的身心情況是學生開展好學習活動的基礎[6]。父母應當引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學習態度,及時與孩子交流溝通,加強家校聯系。同時,家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會加大學生的壓力,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產生不良的在線學習情緒,從而產生在線學業倦怠,因此家長應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個人意愿,理性調整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