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戰時期歷史教科書中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

2023-09-17 11:03:43張緒忠李悅
經濟社會史評論 2023年3期

張緒忠 李悅

摘 ?要:抗戰時期,眾多知識分子積極投身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成為時代歷史教育的引領者;他們敘述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揭露日本侵略罪狀,注重國恥敘事,頌揚民族英雄,突出抗日主旋律,發出民族自強的呼聲。這些話語表達成為救亡圖存的重要力量,既突出了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也發揮了重要的歷史教育功能。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與以往有所不同,它承載了更多的民族和國家意志,充滿了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

關鍵詞:民族主義 歷史教科書 抗日戰爭 話語表達

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各族人民一直追求的目標,民族主義是支撐和促進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特別是在抗戰時期,知識分子通過歷史教科書表達了對民族主義的認識,鼓舞了民族精神,擔當了時代歷史教育的引領者。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思想形成于晚清時期,發端于20世紀初,在抗戰時期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發展趨勢。目前有關抗戰時期民族主義研究,主要體現在民族主義思想的整體研究、國共兩黨與近代民族主義關系研究、重要人物的民族主義思想研究,以及民族主義思想的專題研究。在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方面,杜贊奇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張晨怡以“五四”文學與抗戰文學為中心,對近代文學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及其文化構建進行深入探討,區志堅以抗戰時期中國學者的明清史研究為主線,指出抗戰時中國學者的研究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但鮮有歷史教科書中探討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本文擬從抗戰時期歷史教科書的視角加以闡釋,以呼應民族復興這一時代主題。

一、民族認同的形成

歷史教科書是緊跟近代教育的步伐而出現的,與中國近代“新史學”一樣,從出現的那一天起,就勇敢地擔負起了拯救中華民族的時代使命。

近代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中華民族是中國疆域內具有民族認同的11億人口的總稱。中華民族作為各民族的共同體,是一個不斷走向融合的過程;歷經五千年文明史,形成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可謂水到渠成。辛亥革命后,中華民族的觀念才逐漸被各民族認同。傅運森在《共和國新歷史》中指出:“雖中華民國已成立,五族已為一家,尚宜實行共和之旨,互相愛護,永固民國萬年之基。”

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主體。楊東莼認為,中華民國可說是由中國全民族所建設的國家,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越激烈,則更能促進民族的團結與合作。中華民族在不斷融合過程中形成,也一步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民族融合,民族的融合反過來又促進了文化的認同,進而促進了民族認同。中華民族的構成,原動力是文化的融合,體現了文化在民族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不管何種情形,不同文化之間在不自覺地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逐漸走向了融合。蔡丏因認為,“凡歷代民族的融合,特別敘明,使知我整個的中華民族的由來,以啟其團結一致的信念”;在《初中新本國史》第一冊有一章“中國民族之新融合”,他寫道:“從西晉末年,直到隋朝興起的三百年間,就文化說:為中國史上最重要的時期。再因各民族和漢族融合的結果,到唐代又放了極大的光彩。”

中國歷史悠久,形成中華民族的認同感顯得至關重要。梁啟超指出:“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的產物,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20世紀初,梁啟超就全神貫注于建構民族認同,即在人類演化“普遍真理”的視野下重寫中國歷史,以喚醒清朝統治下人們的民族意識。朱經農認為,“中國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所以我說民族就是國族”。他清晰地表明,當前中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造就民族主義精神。

清末民初時期是中華民族觀念逐漸形成的時期,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融合的時期。邁克爾·弗里登曾指出:“在民族建構、征服、外部威脅、領土爭議……等危機時,民族主義才顯得極為重要。”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促成近代民族主義、誘發民族意識、建構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原因。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本侵略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建構一個包括各民族在內的穩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以抵抗日本侵略,顯得尤為重要”。國民政府在1940年制定的《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中,將戰時歷史教學目標定為:“敘述中華民族之演進,特別注意各民族間之融合與其相互依存之關系,以闡發全民族團結之歷史的根據。”

二、抗戰時期中華民族觀念的鞏固和普及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快了侵略步伐,“民族危機的加重較之過去真是不可以道里計。在此種環境之中,全國上下一致努力的當然是民族復興”,而教育必須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普遍養成人民的民族國家觀念,恢復民族固有的精神,謀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批知識分子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事教學科研,勉力辦學,體現了可貴的愛國熱忱與教育儲才意識。

抗戰時期,歷史課程主要講述“歷代籌邊保土的事實;我國現代邊疆的形勢及危機;開發西北的研究;東北的歷史;其他關系國防的問題之研究”。在1932年制定的《小學課程標準·社會》中,包括了“紀念日和國恥痛史”“我國革命運動史”“中華民國開國史”“不平等條約”等重要內容。1936年的課程標準增加了“我國歷代疆土的變遷和現狀”等內容,小學歷史課程內容中首次增加世界史。這些內容的增加,進一步彰顯民族危機之緊迫,以此教育學生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頒布實施“國難教育”“國防教育”“戰時教育”等政策。革命根據地實施的教育政策明確規定,“廣泛發展民眾教育,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覺悟”,“辦理義務的小學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同時根據抗戰的特殊需求制定了戰時課程,中學課程以抗戰教育為主,與戰爭結合較為緊密。

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邊緣,愛國知識分子積極提倡民族主義。他們認為,中小學歷史教育“實為民族復興運動之基本工作。小學歷史教科書,實為民族復興與運動之基本酵素”。抗戰時期,要養成開展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歷史教育的普遍自覺,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要養成民族自尊心,要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非學習歷史不可”。蔣介石認為,歷史是“激勵國人的愛國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力”最重要的科目。時任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在《抗戰二年來之教育》中指出:“最大的錯誤,則在于不能切合國情與適應需要。”“師資之亟宜造就,教材之必須充實,訓育之有待改進,建教之應事統籌。”針對這種情況,在教育方面“加設特殊學科,包括日本侵略史,日本外交史,日本政治史。改進每門課程本身的內容,小學要注意激發兒童抗戰情緒,培養兒童社會知識,灌輸兒童戰爭常識;中學在國文、歷史等課程都要做適當改進”。

夏曾佑在其編寫的歷史教科書中把對民族前途的關心融進去,他說:“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證其因,即無以知其夷險,又不能不亟讀史,若是者將蔚之何哉?” 表明他試圖以歷史喚起民眾的愛國心,體現了作者的深層用意。朱經農認為:“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意識,那么國民碰到民族危急的時候,自然不知道怎樣去愛國。”九一八事變后,顧頡剛積極倡導南京國民政府編寫《中國民族史》,并設立研究機構,開展邊疆史地的研究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激發青年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愛國熱情。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之時,傅斯年充分挖掘歷史證據,以此來“譴責日本對中國東北的占領。與他早年強調的原創性研究相反,他開始講授中國通史,強調中國歷史的長期性和生命力,認為提高民族的道德水準是高等教育的必要成分”。可見,民族主義一直是抗戰時期歷史教育工作者的內心驅動,也是他們積極投身編寫歷史教科書的重要表達。

三、抗戰時期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在歷史教科書中的話語表達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觀念與民族意識一直是歷史教科書編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民族化與世界化,是民國時期歷史教育和歷史書寫的兩種趨向,而民族化則主導了抗戰時期的歷史教育與歷史書寫。”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敘述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凸顯民族英雄的重要性,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突出近代國恥的敘述,同時也發出民族自強的呼聲。

1. 敘述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抗戰時期,幾乎所有的歷史教科書都在積極宣揚我國悠久的文明史。

敘述我們先祖的豐功偉績。《陳氏高中本國史》指出,我國“在過去,確曾建立了不少的豐功偉業。即以四大發明而論,中國人不知幫助了多少全人類的忙”。何祖澤在《初中本國史》寫道:“中國民族包孕宏富,根源深遠;過去的歷史是非常光榮的。”孟世杰在《初中本國史》“古史的光榮”一節專門敘述中華民族先祖的光榮歷史,蔡丏因編寫《初中新本國史》的唯一目標是“在敘明我國歷史演進的程序,并說明中華民族的偉大性,藉以引起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和愛護國家的觀念”。以上歷史教科書都對我國先祖的豐功偉績進行了詳細的敘述,讓青年學生充分了解我們民族的偉大,增強民族自信心,激發其高漲的抗日熱情。

敘述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的文化與國俱存,有世界上最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也具有世界史上最光榮的一頁。”李清悚和蔣恭晟的《初中本國史》專門有“中華民族的形成與前途”一章,對中華民族進行了由衷的贊賞:“我國為世界大國之一,也是世界最古四大文化發源地的一個,立國的悠久,文化的發達,在世界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所以能夠造成這種永久的光榮史,不能不歸功于我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字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巨大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姚紹華在《新課標高小歷史課本》中詳細敘述了文字發明的情形:

到了黃帝時,便有個人名叫倉頡的,看見鳥獸走過了的泥地上印有許多足跡,意識不會消滅,它因此想到我們人類的記事,也大可拿一種符號來應用。便依照所見事物,各繪其形狀做出許多符號來。因為這些符號和圖書差不多,所以后人稱它為象形文字。……慢慢的就變成現在的文字。

通過這樣詳細的敘述,使青年學生對中華文明有了更清晰、更具體的認識,更加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念。

2. 揭露侵華罪狀,突出抗日的時代主題

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從1937年開始,敵后抗日根據地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就突出了抗日的時代主題,增加抗日內容的比重。陜甘寧邊區編寫的《歷史課本》第一冊大多與抗日有關,包括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察北抗戰、八一宣言、西安事變等,且內容較為詳盡。課程編排上,從現代史開始講起,依次講述中國近代史和古代史,中外混合編寫,以適應戰時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激發青年學生抗日的信念,增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

這一時期歷史教科書強調愛國主義,反對日本入侵。朱翊新在其編寫的《朱氏初中本國史》講到東北事件時候指出:“暴日氣勢益長,恣意踐踏三省,同時虜清廢帝溥儀,利用漢奸,制造‘滿洲國,使脫離中國,重演其并吞朝鮮的故技。”梁園東編寫的《新生活初中教科書本國史》中附有“清代喪失土地統計表”和“各國掠我土地面積比較表”。這兩張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圖表,可以讓青年學生認知我們國家所受的侵略事實,增強學生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感。

《初中本國史》講到九一八事變時,專門有“日軍的暴行”一節。徐映川在《復興高小歷史教科書》談到萬寶山事件、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以及偽滿洲國的建立,讓青年學生清楚了解日本是怎樣一步步侵略中國東北的。儲祎在《高小北新歷史教本》中尖銳地指出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這次萬寶山慘案和九一八事件,便是日本大陸政策惡毒的表演。”并詳細地敘述了日本侵略給我們造成的災難。《復興高小歷史教科書》在“日本的自強”一節中,詳細地闡明了日本的侵略國策和侵略行為:第一步奪取琉球,第二步因取朝鮮而與中國開戰。日俄戰后,吞并朝鮮,侵入南滿。歐戰發生,日本趁火打劫,脅迫中國承認二十一條要求,該教科書還單獨列有“日本侵略我國”一節,在課后題的安排上也列出了日本的侵略行為,包括“歐戰時日本怎樣侵略中國?日本怎樣侵占東三省?怎樣奪取熱河?我們該怎樣對付國難?”等問題。歷史教科書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更加突出日本侵略的事實,激發抗戰斗志,進一步突出抗日的時代主題。

3. 注重國恥敘事,激發民族主義情感

通過開展國恥教育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抗戰時期歷史教科書話語表達的重要內容。

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頒布了《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綱要》提出,抗戰時期的歷史教育應“以堅定學生愛國愛鄉的觀念,對于國恥的史事亦應特別講解”。

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增加了對近代國恥的詳盡敘述。李清悚、蔣恭晟在《初中本國史》“現代史第一章”講述孫中山先生革命運動的時候,首先指出了中國近代以來所處的不利境地:“我國自道光以來,內亂不息,外患日逼,割地賠款以及喪權辱國條約的訂立,層出不窮,幾陷中國于滅亡之境。”徐映川的《復興歷史教科書》選擇國恥和民族復興運動史等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史料作為素材,其第四冊中就有“我國領土的喪失——西南邊疆、我國領土的喪失——東北和西北邊疆、列強瓜分中國的進行、辛丑條約的束縛、經濟侵略下的中國民生、日本單獨侵略”等國難歷史的敘述。可見這一時期民族主義已經被推到了重要的位置,這些包含感情和民族恥辱的文字描述容易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情感。金兆梓編的《高中新中華本國史》全書有兩大部分,上部主要闡述近代以前的情形,下部講述近代以來不平等條約締結后的史實,而且下編為國恥史,總論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情形。可見,歷史教科書中對民族恥辱的敘述是為了激發中國青年一代的民族熱情,同仇敵愾,共抗日寇。

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注重聯系中國現狀,關注中國近代遭受的民族壓迫和恥辱。楊人楩在《初中北新本國史》中指出,其編寫目的在于說明近世中國民族受列強侵略之經過,以激發學者的民族精神。蔡丏因的《初中新本國史》“敘述歷代受外族壓迫抗爭的情形特詳,借以激起其愛國信念”。陳衡哲的《西洋史》意在揭露西洋文化的侵略性,“糾正國人對于西洋文明國家崇敬的不良心態,希望國人對于西洋文明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盧文迪的《初中外國歷史》指出,自16世紀歐洲殖民以來,“從前中國所役屬的諸小國都已先后變為日俄英法等帝國主義者的領土,就是中國本國也是在不平等條約的束縛之下,層層受人剝削,以至陷于次殖民地地位”。

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中還出現了對外國侵略下的民生狀況的敘述。《朱氏初中本國史》有章節專門敘述列強侵略下的民生狀況:

從那鴉片戰爭以后,外交屢次失敗,賠款累累……外債日重,自然要向人民身上搜括,于是人民的負擔日重,而生計也日窘了。……外力侵占中國市場,外來的大工業資本侵蝕了中國,機器工業便使手工業迅速的趨于破滅,農本位的經濟組織也就動搖了。

通過以上敘述,使青年學生清楚了解到國人的凄慘境況,更能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

4. 彰顯民族英雄的榜樣力量

在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拋頭顱灑熱血,成為青年學生保家衛國的榜樣。同樣,中華民族歷史上也有許多英雄人物,堪稱青年學生之楷模。當時的國立編譯館編寫的《高小歷史》就有不少中華民族英雄的事跡,包括“中華民族的建國始祖——黃帝”“民族英雄漢武帝”“唐太宗的功業”“戚繼光平倭”“史可法守土殉職”“鄭成功經營臺灣”,以及岳飛、文天祥等著名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諸多歷史教科書還積極講述張騫、班超通使西域的故事,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壯舉,郭子儀單騎退回紇的英勇,林則徐殫精竭力的壯舉,“此種足為后世守將大吏的模楷,中小學歷史教材中,宜善為利用之”。在“民族英雄漢武帝”一課中,編者認為漢武帝“不但是漢代的英明君主,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偉大人物。武帝的一生功業對于中華民族最有貢獻的就是開拓邊地政策”。另外,課前問題與課后作業也都突出民族英雄漢武帝的形象。同時,在一些地方教科書編寫中“采取本地民族英雄故事、人情風俗和先賢時哲的愛國事實,以激發兒童們的民族思想”。顧頡剛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有了一個管仲,中國的前途已是有望,何況有許多的管仲呢?”他指出,介紹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勇將能臣,能激發青年學生的愛國精神,這也是歷史教員的責任。

5. 發出民族要自強的呼聲

抗日戰爭是一場中華民族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族必須自立自強、團結一致,才能將窮兇極惡的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因此這一時期的歷史教科書中大量出現了中華民族要自強的呼聲。其實早在杜亞泉編寫的《普通新歷史》序言中,就有“重在喚醒國民的民族危機意識、開放意識和自強奮進意識”這樣的話語表達。

抗戰時期的歷史教育,借歷史來“激發本國民族的精神以圖自強,借歷史來分析國際政治的大勢”,尋求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有效途徑。當梁園東《高中教本本國現代史》排版之時,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發生了,由于“事態重大,關系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在現代史中,實為最可注意最可悲痛的材料。因附撰兩章于第六篇國民革命之后,俾讀者知所警惕,而共謀挽回我華民族的厄運”。 中國共產黨編寫的《小學歷史課本》有一節專講敵后抗日根據地,積極發動群眾抗日,宣揚抗日救亡活動,號召“敵后不愿做亡國奴的人民,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自動組織起來”。何炳松在《復興初中教科書外國史》中講:“現代中國的地位和文化都處在四面楚歌的危境。中國民族對于自身繼續獨立生存問題,實在負有重大的責任。”

中華民族的振興與自強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金兆梓在《高中外國史》中指出:“列強各國既都不會真心誠意幫助我們,則中華民族之復興,自然只能完全依賴吾人自身之努力。所以吾人須在外交上取主動者地位,利用國際關系來打開四面重圍,一面則盡可能范圍內聯合世界弱小民族以加強解放壓迫的力量。”鄭昶在《初中外國史》的“編例”中這樣寫道:“本書特別注重各民族文化之特點,以及其政治經濟變遷的大勢,使學生得于養成世界史常識之余,更得明瞭今日國際形勢所由來,和我國所處之地位,藉以喚醒喚起民族運動上應負的責任。”

四、總 ? 論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偉大勝利。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激勵中國人民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在歷史洪流中奮勇向前的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把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看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清末以來,以愛國精神為主流的民族主義自然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主題。民國以降,中國遭受了外來民族壓迫,至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精神才真正被激發起來。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加劇,歷史教科書宣揚民族主義和民族責任自然理所應當。

抗戰時期歷史教育更加受到重視,“本國史時間之增多,課程標準之重新厘訂,均為適應此新的教育目標之舉措也”。在教育領域,民族主義不僅是政府正式規定的教育宗旨和教育內容,而且成為進步的教育改革和教育運動強大的精神資源。黃現璠指出:“中國今日受列強侵略、日本欺負……所以歷史一科,在學校課程中宜居第一,正以其以國家為前提,而負有特別的使命也。”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正是發揮歷史教育功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重要載體。這就決定了其編寫必須“以民族根本利益、民族文化傳統和歷史經驗為出發點,只要這樣,才能養成學生的民族意識”。 李清悚和蔣恭晟的《初中本國史》“取材對于近代較詳古代較略,于民族進化、政治經濟設施、社會制度演化,凡足以表現一時代民族文化之特征及影響于后代者均扼要顯示,以期喚起民族精神,激發民族思想”。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歷史教科書有意識地培養青年學生的民族意識,凸顯歷史教科書的教育功能。

國家危亡之際,無數歷史學者從民族大義出發,積極投身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中,他們積極宣揚民族光榮歷史、優秀傳統文化,提振全民抗擊日寇的信心和決心。他們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行徑,譴責日本法西斯暴行,謳歌民族英雄,鼓舞中華兒女奮勇殺敵。他們疾呼民族自立、自強覺醒,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對于推動國共合作并締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抗戰時期的歷史教科書與以往有所不同,它承載了更多的民族和國家意志,充滿了民族主義的話語表達。

本文作者張緒忠,浙江工商大學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杭州 ?310018;李悅,天津公安警官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講師,天津 ?300382

(責任編輯 ? 韓維賓)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一级片网址| 夜夜拍夜夜爽|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久久夜夜视频|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日韩久草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操国产美女|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99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21p大胆|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18p| 欧美色图久久|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香蕉国产线|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福利观看|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五月婷婷导航|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亚洲综合香蕉|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无码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播放搜索|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在线国产资源| 久久性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产在线日本| 国产91高清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影视库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国产成人夜色91| 婷婷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亚洲天堂.com|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欧美a在线|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选自拍| 毛片大全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色婷婷视频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内自拍久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