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火爆出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之爭重回話題中心,眾多學者在論證所支持的肯定說、否定說、有限人格說時,多局限于法教義學上強調的學理定位,如人工智能機器的類人性等,忽略了法律主體背后的社會經濟因素,人工智能機器作為一種人造工具,其法律主體地位研究應以合目的性和功能性為導向。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功能性
一、明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必要性
近期,登上《時代》雜志封面、狂攬超百億美元投資、刷爆社交媒體的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火爆出圈,吸引了嗅覺敏銳的資本市場搶灘布局的ChatGPT不僅可以通過學習理解人類的語言、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甚至能完成翻譯、撰寫文案、編程、寫論文等工作。美國在線教育網站Study.com在ChatGPT發布兩個月后做過一次調查問卷,調查1000位未成年學生是否在學習中使用過ChatGPT。調查結果表明:竟然有89%以上的被調查學生使用其做家庭作業,甚至有53%使用ChatGPT撰寫學術論文。利用ChatGPT技術生成的文本泛濫,引發學界和實務界的諸多討論,當前,多家權威期刊發聲禁止將ChatGPT列為論文合著者,所以,ChatGPT在方便了大眾的同時,其智能生成作品也引發了著作權、隱私權等方面的法律問題。如誰應享有ChatGPT作品的民事權益,ChatGPT對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的侵權,又有誰應為此負責?
武漢市政府于2019年9月為百度、深蘭科技等公司發放了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公共汽車商用牌照,雖然武漢市政府對發展自動駕駛技術野心勃勃,但人類為了生活便捷將駕駛的主動權讓渡于算法,也引發了諸多法律問題。自動駕駛模式下人類更多地作為駕駛輔助者甚至乘客,這就要求必須明確AI駕駛系統的法律地位,但是,目前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駕駛機動車應當持有機動車駕駛證,因此,智能AI汽車是否可以算作機動車的駕駛員,法律上尚是灰色地帶。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系列法律問題,駕駛主體的規制漏洞直接導致了自動駕駛汽車造成事故無法合理歸責、產品責任主體界定不明、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無法有效適用等問題。2016年,自動駕駛致死事故在中美都已經出現,專業調研機構前瞻產業研究院在分析報告中預測,僅僅到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銷售保有量將會達到5400萬輛。所以,現行基于認定駕駛員過錯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體系急需根據科技的浪潮細化更新,還有后續的產品責任、保險責任、刑事責任等,這甚至是一個多米諾骨牌式的法律鏈條。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已經參與到審判中,最高法院也于2022年發布了《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較為完備的司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體系。法律是否賦予人工智能法定人格,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認可其法律主體地位,將直接影響到人工智能判決的屬性和效力。從宏觀來看,人工智能法律人格的審視,對于科技發展甚至是人與機器的關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下,世界各國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大力支持各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追趕人工智能帶來的經濟發展機遇。在國家大力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同時,它的出現也對現有社會秩序和法律秩序帶來了巨大沖擊,對倫理主體及法律主體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戰。當前我國法律體系對于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一直未明確規定,造成對應社會實踐中不得不存在著灰色地帶。飽受爭議的AI應不應該承擔民事責任、刑事責任、侵權責任,本質上都是法律主體地位不明引發的爭議。同樣,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權益歸屬爭議也是法律主體地位不明衍生出的問題。人工智能的法律人格問題是一切人工智能相關研究的起點,只有確立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才有可能找到一連串的00000前最關鍵的那個“1”。
二、法律主體資格的歷史演進
“人格”(persona)一詞源自古希臘,原指喜劇演員所佩戴的面具,不同的面具體現著不同角色的特征,在古羅馬時期被吸收到法律體系中。法律主體的具體定義也是諸多法學家爭論多年的議題。自然法學派法學家富勒從私法的角度解釋法律主體,他認為,法律主體承擔義務、享有權利,擁有通過協議來解決糾紛的權利[1]。社會法學家狄驥則指出,法律主體就是“在事實上作為客觀法律規則實施對象的實體”,即法律所調整的對象。法律實證主義代表人物凱爾森認為,法律主體是“法律上的人”,是義務與權利規范的人格化[2]。雖然具體內涵各有側重,但學界也形成了基本共識,法律主體是通過法律而設定的一種資格,是法律上的“人”,是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享有者和義務的承擔者。
梳理法律主體資格的發展史,法律主體資格從來就不是自然人的專屬,其范圍也不是固化不變的。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將居民劃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奴隸在法律上不被作為人看待。古羅馬法規定了人格減等制度,只有少數市民才擁有完整的法律人格,享有自由權、市民權和家族權。違反法律規定將會導致法律人格不再完整,只能享有部分權利。外邦人不具有法律人格,奴隸被視為家族的財產[3]。類似情況在我國古代和印度都多有出現,法律人格總是被賦予少數貴族男性,隨著近現代自我意識的覺醒和民主自由理念的推行,女性和黑人等群體才從附庸走向了獨立人格。同時,隨著保護自然環境和愛護動物意識的增強,理論和實踐中出現了將動物、河流等“自然物體”也認同為法律主體的傾向。如1971年克里斯托弗·斯通教授的《樹木擁有法律地位嗎?》一文,1978年左右美國出現了好幾起以動物名義起訴并勝訴的案例,1992年,瑞士憲法認定動物為“存在體”,且部分地方法律賦予了受虐待的動物請律師的權利。2014年,新西蘭尤的國家公園瑞瓦拉被批為法人。2017年,新西蘭國會決定賦予旺格努伊河法人地位,旺格努伊河成為世界上第一條可以代表自身利益出庭應訴的
河流。
縱觀法律人格歷史,法律主體經歷了從“人可非人”到“非人可人”的歷史變遷。法律人格從發展之初就是一種制度安排與法律設計,自然人不是當然的法律主體,也不是唯一的法律主體,這些被擬制為法律主體的動物、河流等,雖不具備傳統的法律主體構成要素,但基于保護環境等現實需要而被賦予法律主體地位,體現了法律主體的擴張性趨勢和功能主義。
三、法律主體資格設立的功能性導向
縱觀法律主體范圍的歷史變遷,法律主體范圍從貴族階級發展到所有階級,從僅限男性到全性別,從局限于自然人到多物種,這種以功能性為導向的擴張本質還是滿足人類自身利益需求。審視這些現象背后的成因,生產力的提高與經濟的發展才是根本因素,是否滿足人類制定的法律主體要件并不是決定性因素。正如馬克思所言,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一定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現。
羅馬法早期,商品經濟極度不發達,商品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勞動量,奴隸與家子無法依靠自身生存,不能交換商品而獲取生存資料,只能結合成一個群體抱團生存。奴隸與家子對家族貢獻勞力,家父對外進行經濟交往,以此為生存模式。因此,家族被視為社會治理和經濟交往的最小單元,個人并不被視為一個獨立主體,而是依附于家族的一個內部成員,只有家父才是被承認的法律主體,是權利義務的主體。羅馬法中后期,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奴隸與家子具備了依靠自身勞動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能力,不再僅依賴家父維持生存,因此,個人本位逐漸代替家族本位,具有自然法的“自然理性”的萬民法出現,與市民法并存,擴大了公民權,法律主體范圍也隨之擴大,羅馬市民獲得了主體資格,逐步將市民從家族單元中釋放出來。伴隨著工業革命,社會分工豐富,個體的價值進一步顯現,更進一步地將奴隸、女性等從家族中解放出來。真正意義上賦予所有自然人法律主體地位的是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第八條規定“一切權利人都享有民事權利”。
法人能成為民事主體也是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結果。馬克斯·韋伯在《法律社會學》中討論法人時,就提出所謂“人”,通常就是個法學概念,法人格是依(因應目的而選擇出來的)法律判準而人為地加以規定[4]。隨著12世紀海上貿易的繁榮,意大利出現了名為“海上協會”的股份公司,發展至中世紀,合伙經營已經較為普遍,產生了名為“柯曼達”的合伙組織,區分有限責任和無限責任合伙人,是法人制度早期的雛形。隨著16到18世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推進,與發達的商品經濟相適配的實體經營形式出現,十九世紀初期,海上貿易繁榮,商品經濟發達,各種經營形式豐富,出于滿足經營者由獨資經營擴展為聯合經營的現實需求和降低投資人風險的需要,法人形式公司在實踐中開始出現,并在法國當時的習慣法中有所體現,但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由于過于強調個人本位和宗教影響等原因,沒有明確法人制度,只在制定商法時在技術上認可了商業組織的主體地位,這使得最早采納“法人”制度的法典變成了1867年德國民法典,專章規定了法人制度成立、決議、破產等,被后續多國模仿[5]。正如蘇力教授所言:“對于法律學人來說,僅僅從概念或理念層面思考遠不夠,必須從實踐層面以及可能的后果層面來思考,這才是務實的法律學術思考。”因此,構建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真正的考量,不能局限于法教義學上強調的學理定位和傳統倫理,而是應以法律主體設定的合目的性和功能性為導向,把握人工智能機器的工具屬性,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用開放和發展的視角處理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問題,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人工智能發展,解決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法律問題。
四、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
人工智能的發展帶領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呼嘯而來,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指出,第四次科技革命將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無論是從規模、影響范圍還是復雜程度而言,這種轉變都與過去所有的工業革命有著天壤之別。哈佛的經濟學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也認為,這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不是線性增長,而將會呈幾何級增長。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給許多行業帶來了革命性和顛覆性的變化,人工智能以其遠超人類的高效的數據查找能力、海量的數據存儲能力、高效的執行力、極速的算力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作為新型生產主體的人工智能正在也必將重塑時代。如涂良川教授從《資本論》的視角解讀人工智能,無論是人工智能的類人智能程度,還是勞動能力水平,都在與日俱增,可以代替自然人完成越來越多的勞動任務,日漸成為生產“主體”[6]。認識到由人工智能所構建的“勞動主體”對作為生產資料的機器的超越,不僅是保障人工智能發展的良策,更是我們從法學和產業雙重視角進行思考的需要[7]。
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在法律技術上并非難以達成,現有法學體系下,法律主體有自然人主體和法律擬制主體兩大類,如何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可以借鑒歷史上法人被賦予法律主體地位的方式。在《未來簡史》一書中,尤瓦爾·赫拉利認為,如果沒有肉體和心靈的公司都可以被確認為法人,那么將來人工智能也一定會取得與之相對應的主體地位。與人工智能的工具屬性相類似,法人作為一種典型的法律擬制主體,它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現實需求,分擔風險,共享利益、解決權利義務承擔的問題。所以賦予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的具體方案可借鑒法人制度設計時的工具性和法人責任的相對性等。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在強人工智能還未真正到來的時候就開始設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為時過早,但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所言:“也許談論尚未在技術上可行的基本權利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但這就恰恰是當前權利話語的迷人張力[8]。”
結束語
綜上所述,縱觀法律主體范圍的歷史變遷,從貴族階級發展到所有階級,從僅限男性到全性別,從局限于自然人到多物種,這種以功能性為導向的擴張本質還是滿足人類自身利益需求。在人工智能日益成為“生產主體”的今天,認清人工智能法律主體地位研究的功能性導向,不是杞人憂天,反而是一種“謹慎的人類中心主義”。
參考文獻
[1]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鄭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6.
[3]袁曾.基于功能性視角的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再審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7(1):16-26.
[4]馬克斯·韋伯.法律社會學[M].康樂,簡惠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馬俊駒,余延滿.民法原論: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涂良川.《資本論》機器觀視域中的人工智能[J].理論探討,2022,225(2):132-138.
[7]孫偉平.智能系統的“勞動”及其社會后果[J].哲學研究,2021(8):30-40,128.
[8]弗朗西斯·福山.我們的后人類未來:生物技術革命的后果[M].黃立志,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樊鑫鑫(1996— ),女,漢族,河南新鄉人,青海民族大學法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項目編號04M20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