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勞動精神屬于依據因勞獲義原則所建立的文化價值體系,主要內涵包括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以及誠實勞動等。高職勞動精神培育非常關鍵,加強高職學生勞動精神教育,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能夠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培養技能型創新型勞動人才。文章以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實施路徑作為研究對象,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結合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深入結合國家教育方針,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通過探究新時代勞動精神的豐富內涵,分析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價值,探討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實施路徑,以期為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工作的進一步優化提供理論參考和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實施路徑
勞動屬于人類和其他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之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離不開一代代青年人的奮斗[1]。勞動精神是廣大勞動者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勞動觀念、價值理念、勞動道德和精神風貌的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因各個國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激烈爭奪而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機械技藝和智能技藝的背景下,打造知識型、技能型和創新型勞動者隊伍是時代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關于弘揚勞動精神的重要講話,強調了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性。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以及相關重要文件為新時代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勞動精神培育提供了相應的政策依據,也為勞動精神培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高職院校在勞動精神培育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勞動精神已經成為現階段研究的熱點。依據勞動主體對其進行劃分,主要可以細分為普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勞動教育已經成為現代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2]。但是,關于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研究還不能滿足實踐發展的需求。為了充分發揮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價值,高職院校應當找出勞動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漏洞,積極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有效改善。
一、新時代勞動精神內涵解析
勞動精神同樣在跟隨時代變化而衍生出不同的內涵,新時代勞動精神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新時代弘揚勞動精神應當將崇尚勞動作為主旋律,這一要求屬于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高尚品格及價值引導,可以為廣大工作者在工作崗位深耕提供激勵作用。熱愛勞動屬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源泉,只有保持勞動熱情,將勞動作為創造財富的源泉,才可以更好地通過勞動找準自身人生定位,實現人生價值[3]。另外,對勞動保持熱愛還需要尊重所有的勞動價值,無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都應當給予尊重。而新時代勞動精神的核心為辛勤勞動,要求勞動者保持奮斗精神,腳踏實地勇敢克服奮斗道路中的各項艱難險阻。最后,新時代勞動精神的主題為誠實勞動,主要指在法律前提下勞動者自覺踐行職業道德規范,對于勞動過程、勞動成果都應當認真對待。因此,誠實勞動屬于辛勤勞動的升華,要求勞動者在勞動過程應當具備足夠的擔當意識和責任意識,避免偷奸耍滑、投機取巧、弄虛作假等思想以及行為,為友愛、和諧、溫馨文化生態氛圍的營造提供助力。
二、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價值
首先,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屬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精神指引,確保高職學生可以對個人和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形成正確認知,并且有助于高職學生正確分辨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對“中國夢”和“勞動美”真理意義進行深入理解,積極投身至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業當中。其次,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工作的開展還可以大力推動學生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其保持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還可以正向影響學生今后的就業觀、職業觀等。高職學生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踐行時,其中不可或缺的載體便是弘揚勞動精神,來潛移默化影響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學習,對勞動精神深度領悟[4]。另外,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還有助于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主要是因為勞動屬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素養的重要中介以及橋梁,通過培育學生的勞動精神,有助于更加充分地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借助切實的勞動實踐助力增強學生的勞動觀念。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大力推進勞動精神培育更是建設高素質勞動生力軍的重要措施,符合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提出的高級人才培養要求,加強勞動精神培育可以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快速轉變,同時從人力方面支撐向“創造大國”轉變[5]。
三、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現狀
很多高職院校雖然對于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但是實際的勞動精神培育工作依舊有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高職學生普遍缺失勞動精神。現階段,高職院校部分學生日常生活中受到消極勞動態度的影響,消極勞動態度主要包括金錢至上以及享樂主義至上等,因此,難以對勞動形成較高的認同感。有些高職學生抱有消極的態度,受到消費主義的顯著影響,勞動價值觀逐漸被扭曲,難以體會勞動創造價值的幸福感。如今,很多高職學生奉行躺平思想,對辛勤勞動的勞動精神進行瓦解,并且還存在輕視勞動社會價值和弱化勞動道德感的情況[6]。之所以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勞動認識不足,這與整個社會重智輕體有關。另外,還有諸多高職院校學生在創造性勞動精神方面也比較缺乏,受到海量信息沖擊,極易產生從眾心理,對于青年學生的創新性有明顯的扼殺。二是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還存在培育主體割裂的問題,主要體現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合作路徑不明確,難以協同開展勞動精神培育,大部分勞動精神培育工作只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落到實處。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因為這三者的勞動精神培育目標混亂,不同主體對于勞動精神內涵及價值的理解也存在明顯差異,導致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勞動精神教育目標難以達成一致。另外,現階段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在勞動精神培育中未能形成整體,處于嚴重脫節的狀態,主要是因為不同主體所處場域不同,勞動教育的內容自然也具有較大區別,難以深入挖掘家庭以及社會的育人資源[7]。三是現階段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過程也不具備強有力的保障,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足,因此在進行勞動精神培育時動力不夠。大部分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難以有效承擔以勞育德的使命,無法為學生勞動實踐提供有效指導,導致勞動精神培育能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勞動精神培育資金投入以及實踐基地較為薄弱,難以順利落實勞動教育實踐活動。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對于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也明顯不足,信息化教室的出現為勞動教學向虛擬空間延伸提供有力支撐,勞動教育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都不具備開放式的資源環境以及數字化的網絡環境,只有極少數高職院校具備共享性公共服務平臺,導致教師和學生在更新專業知識和汲取經驗方面受到
阻礙。
四、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實施路徑
(一)注重學校為主導多主體教育體系的構建
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精神的培育需要學校發揮主導作用,也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因此,所構建的勞動精神教育體系應當保證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在場。依舊沿用勞動精神培育家庭、學校和企業相互分離的結構對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為了全面優化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各個環節,應當將高職院校作為培育工作開展的主導者,將家庭和企業當作勞動精神培育的重要切入點,確保勞動教育可以滲透學生每一個生活領域,使其順利接收正確的勞動認知。學校屬于高職院校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主陣地,在構建多主體教育體系時,應當發揮學校在家庭和社會勞動精神培育過程的調節作用。學校方面應當適當增大勞動課程占比,提升勞動課程體系的開放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另外,還需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進一步開展勞動精神培育工作。
家庭往往是每一位學生勞動精神培育的啟蒙場所,因此,勞動精神培育應當與家庭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逐步完善家校一體的勞動精神培育體系,鼓勵家長承擔起孩子勞動精神培育的責任,而學校方面則應當借助家委會、家訪等,對家長開展的勞動教育提供針對性指導和培訓,并且使家長可以積極配合學校勞動教育工作,進一步提升勞動精神培育的有效性。校企合作屬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充分發揮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重要作用,應當對企業勞動文化資源重新整合,同時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將企業當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嫻熟實踐技能的企業骨干補充到學校勞動精神教育隊伍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二)注重文明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
校園是學生生活以及學習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過程應當注重文明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主要包括內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將勞動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首先,應當進一步加強勞動精神培育的思想引領,充分發揮校史、校訓、校歌的載體作用,助力勞動精神培育。比如,可以依靠新媒體技術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和了解校史,在這一過程學生對勞動創造未來的真理有更加深入的體會。校訓一般都具有言簡意賅和寓意深刻的特點,可以借助校訓、校歌,進一步弘揚勞動精神。高職院校內應當科學選舉學生身邊勤奮刻苦、誠實守信的優秀勞動榜樣,帶動更多學生形成良好的勞動精神,同時還可以收集名人校友自強不息、埋頭苦干的故事,進一步引導學生對勞動形成正確認知。為了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勞動精神培育良好氛圍,高職院校還應當注重創辦多元化勞動文化生活,比如,可以舉辦以“弘揚勞動精神”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使學生可以切身體會勞動精神的核心內容。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應當依靠新媒體技術創新勞動精神培育平臺,對校園櫥窗、校內刊物等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優勢充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構建微信等新媒體平臺,貼合學生習慣以及偏好創作更具吸引力的勞動精神培育宣傳作品,引導學生主動分享自身勞動感悟,在這一過程還應當監管好不良信息,避免誤導學生。
(三)注重勞動精神實踐活動的順利落地
實踐屬于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關鍵環節,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感知勞動的真諦。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高職院校應當注重產教融合的深化,確保學生勞動實踐可以建立在產業鏈上,主要是為了使培養的勞動者隊伍在具備高素質的同時,可以有效滿足產業以及企業的實際發展需求。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深化產教融合育人的作用,還需要積極開展產教融合交流以及高峰論壇等和行業更加深入和有效的交流。高職院校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應當注重主動與當地具有良好口碑和社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開展合作,來創建公共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生產崗位實踐。為了拓展高職院校學生實踐平臺,還應當重視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比如,可以設置實驗實踐課程,引導更多的學生通過實操實訓感受勞動魅力,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創新創業科研立項,為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應當推進社會勞動實踐和志愿服務,利用較為新穎的勞動實踐模式,引導學生與社會直接接觸,在勞動生產過程養成艱苦奮斗的勞動習慣。比如,高職院校可以利用暑期社會實踐,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車間廠礦等勞動一線場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開展實踐活動,在接觸農業生產的過程形成自立自強的精神。人工智能技術同樣可以應用至高職院校勞動實踐活動當中,主要是營造虛擬仿真的勞動場景,使學生獲得交互式的勞動體驗。學校內的勤工助學崗位也是學生體驗勞動魅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學校可以多設置相應崗位,來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精神。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同樣會產生一定影響,為了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質量,應當依據大國工匠精神要求,加強學生勞動精神培育,通過增強學生勞動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社會輸送高級專業技術人才。針對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存在的實際問題,應當注重學校為主導多主體教育體系的構建、文明和諧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勞動精神實踐活動的順利落地,將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養成艱苦奮斗的良好勞動習慣,在生活、學習及未來工作中踐行新時代勞動精神。
參考文獻
[1]張威.勞動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啟示[J].中國高等教育,2020(20):36-38.
[2]甘露,侯麗娟.新時代高職高專學生勞動精神培育方法研究[J].成才,2022(21):56-57.
[3]陶楊.論高職院校新時代勞動精神培育的價值與路徑[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5):152-156.
[4]曹群,李影.高職院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培育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41(10):107-108.
[5]于忠武,范銳彥.高職院校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路徑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22,24(8):3-9.
[6]王世海,趙愛琴.大國工匠培養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2,12(4):89-95.
[7]郭明飛,柴盈.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的價值邏輯與現實重構[J].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4):44-53.
作者簡介:張春艷(1986— ),女,漢族,河南安陽人,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水利與環境職業學院2023年度校內科研項目課題“高職院校勞動精神培育實施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SHKYXM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