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金虎
我國傳統的企業財務分析體系主要是根據財務報表,測算相應比率衡量企業的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通過這些財務指標來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經營績效,可以基本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形成一套財務分析體系。
近年來,企業利用財務報表造假的手段來欺騙投資者的經濟案件屢見不鮮。財務報表使用者如果只是簡單地瀏覽報表的表面數字,不運用分析技巧以及工具,就無法挖掘數字背后真正的涵義,很可能被假象所蒙蔽,無法獲得真正有用的財務信息。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國際競爭愈加激烈,企業之間兼并和收購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個人投資行為頻繁且常見。由此可以看出,財務信息使用者只有充分理解財務報表數字背后的深刻內涵,綜合分析企業披露的財務數據,才能更好地進行經濟決策。
1.信息披露不完整
在目前的財務報表中,各項指標都具有高度的濃縮性,只能反映出主體的經濟活動,并不能深刻揭示個別經濟業務以及交易特性。比如,通過資產負債表的應收款項科目,只能了解該企業應收款項的總金額,并不清楚構成這一金額有哪些客戶以及這些客戶資信狀況如何;通過資產負債表的存貨科目,只能了解該企業存貨的總金額,并不清楚存貨中哪些已經發生貶值,已發出商品但貨款不能收回或者積壓滯銷了多少存貨。對于財務報表使用者來說,這些個別重點信息要比報表體現的金額更為有用。
2.對風險和不確定信息的披露不足
在進行會計處理時,風險和不確定信息一直存在。比如,資產負債表只是利用單一數字體現了各項資產以及負債情況,以貌似的確定性掩飾了本質的不確定性。每個月末,企業應該充分考慮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殘值率等情況來計提折舊,但是這些因素實質上是一種未來事項。由此可見,計提折舊本質上是一種預計,導致固定資產總額以及凈值不完全準確。只要企業計量是以權責發生制為主,那么會計人員的估計以及判斷就會一直存在,由此也會帶來風險和不確定信息。如,計提的減值準備、確認或有事項或遞延所得稅項目、認定無形資產的經濟壽命等。
我國正處于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前瞻性、不確定性的信息以及擁有巨大潛力的無形資產等尤為重要,但是現行的財務報告由于依據歷史成本原則以及可靠性原則等將這些重要因素排除在外。如,企業會計準則規定,購買與合并時形成的商譽,才能被企業確認和計量,無形資產以及有形資產綜合作用下獲得的超過正常報酬率而形成的自創商譽不能夠被企業確認和計量。這就導致了企業價值被嚴重低估、會計報表失真的不良現象。
我國企業以貨幣計量為基礎編制財務報表,而非貨幣計量的經濟事項無法充分反映在報表中,如企業的知識產權、地理位置因素、人力資源狀況、職工個人能力等可以給企業帶來效益的信息,這無疑會影響投資者的最佳決策。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信息已經成為關鍵的資源。勞動者付出體力與智力的勞動,而智力勞動是構成產品或者勞務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資本的積累有利于企業取得成功,是未來保持現金流量乃至提升市場價值的動力所在。
經濟活動的風險隨著企業生產周期的縮短而加劇。目前,企業每個季度出具的會計報表以及半年度、年度會計報表已經不能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雖然財務信息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是仍不能適應信息使用者不斷進行預測和決策的需要。投資者更希望得到對其決策有巨大作用的信息。而基于會計分期假設編制的會計報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滯后性,不利于會計信息的及時傳遞。
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往往是依據企業編制的財務報告。但現行的財務報告是依據企業已經發生的確定性經濟事項和交易進行編制的,簡而言之,是一張會計數據的匯總表,具有極高的可信度。雖然為彌補歷史成本與市價的差距,《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了提取八項準備,但是歷史信息依然占據財務報告體系中的主體部分,一些未來的經濟活動產生的預測性信息并沒有在財務報告中反映。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知識經濟浪潮的掀起,未來經濟活動所產生的預測性以及前瞻性信息至關重要,因此,原有財務報告體系的作用正在逐漸減弱。
知識經濟更像是一場無聲的革命,滲透在企業的生產經營與日常管理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觀念等。隨著知識經濟的深入擴張,經濟的繁榮發展主要依靠于人的智慧、創新以及積累的知識與有效信息,不再直接取決于物質資源、貨幣資金量等方面。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正是因為人的知識和智力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的價值。因此,人力資產被當做是現代經濟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甚至已經演變為一個決定性因素。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力資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優秀的管理人才、技術性人才是企業寶貴的財富。因此,對企業財務狀況問題的研究必須涵蓋人力資產的確認和計量。
企業改制、兼并、資產重組的經濟業務不斷出現,在這種新的經濟形勢下,對企業商譽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應該更為深入,并積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經驗借鑒。美國當代著名會計理論學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在《會計理論》一書中,發表了對于商譽的看法:①商譽是對企業好感的價值;②商譽是企業超額盈利的現值;③商譽是一個企業的總計價賬戶。
表面上看,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環境因素毫無關聯,但實質上息息相關。人類為了追求經濟的發展,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現象頻繁發生,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視。環境會計應運而生,它能夠對環境相關的成本費用與收益情況進行反映和監督,聚焦于對環境有影響的經濟活動事項,進一步分析環境因素給企業財務狀況帶來的影響。作為新時代下會計理論與環境問題相結合的產物,環境會計是對傳統會計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會計分支,大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會計理念。我國尚未建立起環境會計體系,現行的財務會計信息系統忽視了環境信息這一重要因素。我國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先進的環境會計經驗,積極探索發展,不斷完善現有的會計體系。
表外披露的信息可從宏觀(企業外部環境)和微觀(企業內部資源)兩方面加以考慮。企業外部環境涵蓋內容如下:①行業信息。即行業發展的現狀與前景,行業中主要產品的獲利情況,核心技術的更新迭代情況,主要的市場競爭者、本企業在行業中所處的位置以及與同行業相比較自身的優劣勢;②產品信息。即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品的獲利能力等;③客戶信息。即客戶的綜合實力情況、客戶對產品的滿意程度、客戶對企業的認可度等;④企業社會形象信息。即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繳納稅款的數目以及時效性、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等。企業內部資源涵蓋內容如下:①企業無形資產相關信息;②人力資源相關信息;③綜合前兩項衍生出的企業創新能力信息。
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應該全面、及時并有效,不僅包含企業財務狀況、經營績效方面的信息,還應包含企業相關背景以及未來經濟事項的前瞻性信息。企業相關背景信息,即企業所處行業情況、企業的經營范圍、股權結構、經營理念、戰略目標、產品信息、核心技術等。前瞻性信息,即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前景、企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重大投資計劃、經營環境變化等情況。采用非財務評價指標對現行的財務體系進行補充和完善,如企業戰略目標、企業潛在的發展能力、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客戶滿意度;團隊執行力、員工滿意度;新產品的開發能力、投入支出;產品市場占有率;核心技術;保護生態環境履行情況;社會責任感等。
1.對無形資產信息的分析與評價
①非貨幣計量指標:企業擁有的專利權以及非專利技術的價值,企業商譽(涵蓋自創商譽的價值);產品品牌價值;企業競爭力,如技術、經營管理、人才以及營銷方面的優勢;企業文化以及經營管理理念。
②貨幣計量指標:無形資產的價值總額,包含其預計能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即企業擁有的商標權、專利權、非專利技術等的價值總和。
2.對人力資源信息的分析與評價
①非量化指標:員工背景信息,即學歷水平、素質水平、年齡結構、技術水平;員工滿意度、認可度等;團隊執行力與凝聚力;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綜合能力以及管理有效性等。
②量化指標:研發人員數量以及占總員工數量的比重,人力資本投資金額占總投資金額的比重。這些指標有利于投資者更好了解企業整體研發情況以及對人力資源的管理、投資情況。通過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比率,投資者更好地評價人力資源創造的經濟效益。
在對人力資源信息進行分析與評價時,應從動態角度出發,綜合考慮職工尤其是管理人員以及核心技術人員的三至五年的變更情況;企業員工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員工滿意度或者保持度;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養人才的能力。
3.對企業經營績效和發展前景的綜合分析與評價
評價分析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績效以及發展潛力時,應該充分結合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靜態與動態指標、有形資產與知識資產資料。如此一來,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好地清晰了解企業的整體經營情況,正確評價分析企業,更好地做出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