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雅凡
當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超過了該資產未來能給予企業的全部經濟收益時,企業就需要確認資產減值損失。資產減值損失會直接影響損益,進而影響整體利潤,因此利用資產減值成為企業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本文希望通過探究案例的資產減值盈余管理行為,引起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使用者對相關科目的重視,提高其對盈余管理行為的分辨能力。本文首先對資產減值和盈余管理的概念分別做了解釋,并對國內外學者關于資產減值價值研究、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等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接著探究其主要動機,利用的科目以及結果,最后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更好地規范過度盈余管理的行為,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現行會計準則中資產減值的部分明確了有關資產減值的確認、計量和有關信息的披露等方面內容。資產減值一方面有其必要性,鑒于我國企業普遍存在高估資產價值的現象,因此要想使資產計量與真實情況接近,就必須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使財務信息與實際情況貼近。另一方面有其重要性,資產減值能夠輔助評估資產未來可能流入企業的全部經濟利益,使企業提前做好應對未來的風險及損失的準備。
對于資產減值的市場反應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Hanna(1996)在1970─1994 年研究了兩千七百多家上市公司,通過觀察資產減值對市場反應的影響得出結論:如果一家公司連續多年計提大額資產減值,那么不僅將影響投資者對公司的看法,還會使得其市場競爭力下降。Bunsis(1997)發現資產減值對現金流量影響很大。同時,不同的作用會表現出不同的市場反應,如果是積極作用,則對市場有利,反之亦然。
國內學者的研究偏向于資產減值價值研究和影響因素的方面。王福勝,孫妮娜(2009)以機械性假說為研究假設,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法研究2004 年及之后兩年滬市A 股上市公司中除金融類和ST 類之外的公司的資產減值計提與市場價值的相關性,發現資產減值有信息價值,表現在公司資產減值計提比例與市場價值呈正相關,即計提比例較大時,市場價值較大。同樣也有說明價值,反映在公司市場價值會受計提變化的影響。戴德明(2005)選取2001─2003 年458 家虧損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得出結論:經濟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一樣,共同影響虧損公司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且虧損的公司相比于其他公司來說有更強的資產大額沖銷動機,并更容易發生在連續虧損期間。
1.盈余管理概念研究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業管理當局在嚴格遵守會計準則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對外提供的會計收益信息進行控制或調節,因而實現對主體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管理活動。對于盈余管理的概念有權威性的定義,來自于兩位美國會計學家。William.R.Scott(1997)認為盈余管理指“在公認會計準則允許范圍內,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使經營者自身利益或企業價值達到最大”。Katherine Schipper(1989)的觀點是盈余管理“本質上是企業管理層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的過程,期望獲取個人利益的‘批露管理’”。
2.盈余管理動機研究
(1)融資動機。企業運作的基本需求是大量的資金,但僅僅靠股東的初始投資難以使企業獲得長遠的發展,而銀行貸款是上市公司除了從資本市場籌資之外其最主要的融資渠道。正因如此,上市公司要想順利從銀行籌到資金,就必須達到銀行的一些指標要求,這時盈余管理就成為了一種手段,修飾財務報表使其能順利融資。
(2)節稅避稅動機。企業一項重要的支出就是向國家納稅,盈利越多,企業交稅越多。但是如果凈利潤減少,則會向外界展現出企業經營狀況下降的信號,不利于企業形象。為了在盈利和降低稅負之間找到平衡,同時由于我國目前的稅收體制與會計體制之間存在缺陷和反應不同步的情況,企業便可能會選擇利用盈余管理來合理避稅。
(3)避免處罰動機。按照有關規定,如果上市公司持續兩年盈利為負,將被特殊處理,即“ST”,若持續三年虧損,則可能面臨退市,進而影響整個企業的發展。同時,由于我國上市資格審查機制的規定,IPO 過審難,公司重新掛牌更難。因此,上市公司為了避免退市,就有強烈的動機通過盈余管理粉飾利潤使報表符合相關規定。
(4)債務合約動機。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債務人會在相關債務合約中加入限制性條款來約束債務人的行為,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為了降低違約成本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3.盈余管理手段研究
朱芳,張黎明(2013)探討了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為三方面。通過會計政策進行盈余管理包括利用公允價值計量、無形資產開發支出資本化和借款費用資本化。通過會計估計包括利用資產減值政策、折舊和攤銷。最后一種是利用關聯方交易,包括轉嫁費用、關聯購銷、費用分擔及租賃經營。
余昊,高雨(2013)總結了三類常見的盈余管理手段,第一類是應計項目盈余管理,表現在收入和費用的提前或推遲確認;第二類是真實交易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研發費用和處置資產;第三類是分類轉移,主要把經常性費用分類為非經常性損失以及非經常類收益分類為核心收益。同時提出了一些監管建議,比如改進上市公司監管指標以及注冊會計師加強審計監督等。
李玲玲(2016)認為,上市公司實施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利用公司重組和公允價值實施盈余管理,還有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來實施盈余管理,而且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時不是只使用其中一種,而且結合起來使用,例如可能會綜合運用資產減值準備,關聯交易和債務重組來進行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運用資產減值實施盈余管理的最主要途徑是通過在虧損年份中“洗大澡”,即大量計提流動資產減值準備,例如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以方便企業在扭虧年份中少提或轉回以增加利潤,同時在虧損當年提前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例如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商譽減值準備,而在今后不計提以間接增長未來年份中的收益。
本文認為盈余管理會歪曲公司經營業績,使會計信息失去可靠性和真實性,誤導財務報表使用者決策,甚至影響公司價值。一些企業雖然依靠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實現了扭虧為盈,但其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并沒有真正得到提升,財務狀況也沒有好轉。由此可見,要想提高利潤,還是要把重心放在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上面。
本文從四個角度針對約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對規范類似的行為提供幫助,使資產減值成為企業正向的盈余管理工具。
現如今,凈利潤作為評價企業財務狀況的主要指標,使許多公司只關注凈利潤,試圖通過調節凈利潤逃避相關處罰,不良的盈余管理因此被助長。所以,要想更好地約束企業的行為,相關部門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企業業績的指標就顯得尤為重要。最好能把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等考慮在其中,重視企業長期穩健發展,提高為避免處罰而進行盈余管理的難度。同時,要打破只看凈利潤的局限性,提高對經常性損益的關注,將非經常性損益排除在外,來增加報表的實際性和客觀性。
由于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只關注損失,而不關注損失金額,因此為一些公司提供了大清洗的便利,即在損失年度繼續擴大報表損失,為未來年度的扭虧做準備。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增加設定虧損數額的方式補充原有的規定。對不同程度的損失將給予不同的處罰,這可能會改善“洗大澡”的情況。
委托代理沖突問題引起的股東與管理層的利益沖突可以通過改善經營管理人員薪酬同當期經營業績直接掛鉤的制度,將經營管理人員的個人利益同公司的長遠利益相結合來解決。這樣既可以避免短期行為,又消除了管理當局出于自身利益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還應盡量建立長期化的激勵機制。
由于注冊會計師需要審計的項目多,時間有限,再加上來自被審計單位的隱形壓力,可能不能及時全面的發現企業資產減值方面不合理的操作。因此,應當成立專門的小組針對資產減值項目開展審計,從計提和轉回兩方面入手,分析具體科目的數額是否合理,以發現企業過度盈余管理的問題。為此,要設計一套針對資產減值盈余管理的審計程序,同時,還要加大注冊會計師對相關資料的審閱權利。希望通過這樣設置專門小組的方法更好地發現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讓資產減值的作用回歸初衷。
企業過度的盈余管理行為不僅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會計信息產生了消極影響,還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因而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探討具有較大的意義。本文首先開展了資產減值的相關概念研究,其次探討了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及結果,發現管理者大都出于融資、節稅避稅、避免處罰等動機對盈余進行干涉,其手段多種多樣。最后,從多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應對過度盈余管理的行為。隨著我國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企業過度的盈余管理行為必將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