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洋
(信陽市南灣水庫水產站,河南 信陽 464000)
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加州鱸,屬鱸形目(Perciformes)、鱸亞目(Percoidei),太陽魚科(Centrarchidae),黑鱸屬(Micropterus)[1]。原產于加拿大和美國。中國臺灣地區于20 世紀70 年代引進,深圳、惠陽、佛山等地也于1983 年引進大口黑鱸苗,并于1985 年相繼人工繁殖成功。大口黑鱸主要棲息在水溫較暖的湖泊與池塘淺水處,喜棲息于沙質或沙泥質且混濁度低的靜水環境,尤其喜歡群棲于清澈的緩流水中。在池塘中一般活動于中下水層,常藏身于植物從中。在水溫1~36 ℃均能生存,10 ℃以上開始攝食,是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因其具有適應能力強、生長時間快、易捕撈、養殖周期短、經濟價值高等優點,而深受廣大養殖戶青睞。但隨著我國大口黑鱸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及養殖模式的不斷變化,大口黑鱸成活率成為制約其產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現從親本選擇、餌料投喂、水質調控、病害防治、養殖全程管理等方面,對大口黑鱸養殖技術進行總結。
大口黑鱸親本獲取途徑,主要從江河湖泊等各種天然水域中捕獲,或者從具有省級以上資質的良種繁育場采購。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各種禁漁禁捕政策,導致親本獲取渠道變窄,而一些大口黑鱸良種繁育場在親本選擇上,缺乏嚴格的篩選步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代的質量及成活率,導致一些大口黑鱸良種繁育場在親本選擇上出現問題。親本的選擇,需要考慮以下3個方面因素。
選擇2~4 冬齡、性腺發育完全成熟的大口黑鱸作親本,避免選擇低齡的個體。不使用強行催產的方式授精,避免出現孵化率低、子一代品質差、成活率不高等現象。
選擇體質量0.5~2.0 kg、活潑、體格強健、無發病癥狀個體。營養不良,體質瘦弱或有發病傾向的個體,易造成子一代因身體不健康而誘發各種疾病。
選擇來自不同地方的雌雄(比例為1∶1 或3∶2)個體,分養后移入親魚池中培育。自繁自育的個體,因近親繁殖,容易引起某些隱形基因疾病的發生,導致子一代出現畸形、體弱、抗病能力下降、應激反應差,甚至死亡的現象。
大口黑鱸屬于兇猛肉食性魚類,充足的適口餌料是提高大口黑鱸成活率的關鍵。目前主要有購買冰鮮魚和配合飼料2 種獲取大口黑鱸餌料的方式,但在養殖過程中因餌料的精細度不同而有所區別。
投喂前,先解凍,將餌料魚用割肉機切割成適合大口黑鱸吞食的小塊。從高處投到水中,刺激或誘導大口黑鱸進食,形成一種游走、刺激的假象。投喂過程中,投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魚塊未被攝取就沉入水底,造成餌料的浪費。投入地點相對固定,范圍要寬,保證更多的大口黑鱸可以吃到食物,達到平衡生長。
養殖前期,餌料魚要精細適口,少量多次,因為大口黑鱸個體較小,對食物的攝取能力不足。養殖后期,大口黑鱸個體較大,餌料魚可略大些,投喂次數略多些,使個體吃飽、吃好,加快生長速度。
餌料魚解凍后要立即切割投喂,以免發生腐敗變質,增加大口黑鱸的患病率。
投喂應遵循“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每天于07:00,12:00、18:00 分別投喂1 次;根據其個體大小,選擇適宜的飼料規格,前期給餌量一般為魚體質量的4%~8%,隨著魚體生長,給餌量增加到魚體質量的8%~15%,喂至大部分魚不浮出水面為宜。如遇天氣、水溫、水質、密度等變化,及時調整投喂量。
目前市場上的大口黑鱸配合飼料有硬顆粒和軟顆粒2 種。硬顆粒主要是用制粒機將魚油、魚粉、面粉、豆粕、墨魚膏、復合維生素和復合礦物質混合后制成的;而軟顆粒則是在硬顆粒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冰鮮魚、野雜魚等肉糜制成的,其養殖效果要好于投喂硬顆粒飼料,取得的經濟效益更高。
在養殖過程中,由于餌料的大量投喂、魚糞便的排泄、水體的逐漸老化等原因,導致水體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氨氮和亞硝酸鹽氮的濃度超過了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溶解氧不足,有毒有害物質增多。
正常生長的大口黑鱸要求透明度>30 cm,ρ(溶解氧)>5 mg/L,pH 值7.5~8.5,ρ(氨氮)<0.02 mg/L,硫化氫為0 mg/L。
每月至少換水1 次,每次換水量為池總水量的20%左右。根據水色變化或水質監測結果實時換水。
根據水體溶解氧的情況,適時開啟增氧設備,充分交換上下層水,增加下層水體中溶氧量,可防止水體缺氧出現魚浮頭現象。
鰱鳙是一種濾食性魚類,以水中浮游生物為食,混養鰱鳙(約占放養量的10%)[2],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體中浮游生物的數量,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概率,以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
使用枯草芽孢桿菌、光合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劑,每667 m2100 g(按含菌量100 億個/g 的產品計算),用水稀釋后均勻潑灑,每15 d(高溫季節7 d)潑灑1 次,使殘留的餌料、排泄物等有機廢物在水體中及時降解轉化,保持水質穩定良好。
每20 d(后期7 d),每667 m2施用腐殖酸鈉1~2 kg 或過硫酸氫鉀復合鹽100 g,分解絡合池底氨氮、亞硝酸鹽氮、硫化氫、重金屬離子等,防止底質惡化,影響水質。
養殖過大口黑鱸的池塘,每年至少干塘排污清淤1 次,每667 m2使用生石灰5 kg,少量多次全塘潑灑,隔2 d 翻動1 次淤泥,將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充分暴露在較高pH 值和紫外線環境,連續在太陽下暴曬2 周以上,被徹底有效的殺滅。
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具有國家級、省級資質的良種繁育場的苗種。對于從外源繁育場引進的苗種,需要先用2%~5%的食鹽水或20 mg/L 高錳酸鉀浸泡10 min 左右,殺滅附著在苗種身上的致病微生物,后放入經過消毒殺菌的水體中。
由于大口黑鱸的食物來源之一是冰鮮魚,在投喂前,將其在2%~5%食鹽水浸洗10 min,可在餌料魚中加入適量維生素或者其他可以增強其機體抵抗力和免疫力的中藥。
在養殖過程中,如發現病死魚,要及時送權威檢測機構進行解剖檢測,診斷病因,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方法,對病原進行有針對性的殺滅,及時有效地遏制病原的傳播擴散。每667 m2可適當選用10%聚維酮碘300 mL,用水稀釋300~500 倍,均勻潑灑,對全水域環境連續消毒1~2 次,以保證水質安全。
放養前期,對池塘、水體、苗種、餌料、漁具等進行全面滅菌或消毒,確保養殖過程的安全性。配備增氧機、投餌機、水質監測儀等。儲備微生物制劑、生物消毒劑和治療常見疾病的藥物等。
加強巡塘,每天早、中、晚各1 次。關注天氣變化和水體狀況,發現魚浮頭,及時開啟增氧設備。定期對水體透明度、酸堿度、氨氮含量、溶解氧等進行檢測,發現水質超標,及時換水。
為及時調整餌料投喂量,每個月測量大口黑鱸的體質量和體長,使用顯微鏡對其內臟和鰓進行檢測,以確定是否感染疾病。
每年的5—9 月,是大口黑鱸發病的高峰期,除了定期對水環境進行全面的生物消毒外,還要對出現病疫的環境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將病魚及時撈出,確定病因,科學用藥;發病區漁具要及時消毒殺菌,切勿交叉使用,保持未發病池塘原有的干凈水環境,不要隨便排水或換水,以防含有病原的水流出,引起更多的大口黑鱸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