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江,王進國,柯淼
(1.云陽縣農業農村委員會,重慶 404500;2.云陽縣雙土鎮人民政府,重慶 404527)
水產品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之一,為保障“菜籃子”產品有效供給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類對優質蛋白源的需求與追求也在不斷增加,為水產種業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同時也對其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種業具有國家基礎性、戰略性,水產種業作為種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動物蛋白有效供給的重要來源,是水產養殖全產業鏈的核心源頭,是漁業的“芯片”。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水產種業已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發展水產種業是加快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方向,是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1]。
“十四五”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已連續3 年要求加強種業建設與發展,從“打好種業翻身仗”[2],到“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3],再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4],對種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也為水產種業發展迎來了更大機遇與挑戰。《“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促進水產種業振興,并規劃為“加強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展種業創新攻關”“提升水產供種能力”等3 方面,將水產種業提升工程,納入水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提升重大工程[5]。召開了全國水產種業振興行動工作推進會[6],進一步研究、推動水產種業工作,2023 年要求加快國家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庫建設[7]。各級政府也因地制宜制定了水產種業發展相關規劃,并正在深入、有序推動相關工作,為水產種業振興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國水產品種的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85%以上,水產遺傳育種中心和原良種場覆蓋率達到40%以上,基本實現了“中國魚主要用中國種”[8],水產養殖用種總體有保障、風險可管控[9],但重點品種“卡脖子”問題仍存在,水產種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現分析我國水產種業發展現狀,并提出建議,以期助力深入實施水產種業振興行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我國水產種業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漫長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水產苗種主要依靠天然采集“靠天吃飯”的局面,到基本實現了“中國魚主要用中國種”,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國水產養殖種類資源豐富,建立有535 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0],建有水產種質資源庫,“十四五”期間,規劃建成世界領先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5],部分地區如重慶、廣西等地“十四五”期間,也規劃建設水產種質資源庫[11-12],已在全國31 個省市建設水產種質資源保種場近700 個。截至2022 年,我國已審核通過水產新品種達266 個[1,13-15]。我國制定了主要水產養殖種類種業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水產種業技術水平在多數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水產種質的技術研究,在大多數領域位居世界前沿[10],現代育種技術逐步成熟,水產種業相關專利規模處于絕對優勢,且專利數量總體呈現逐年遞增趨勢[16]。2021 年,我國水產苗種產值達742.90 億元[17]。通過多年的經營與發展,種業企業種源控制技術初步建立[18],水產種業企業軟、硬實力均在不斷增強,種業市場逐漸集中。水產種業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水產新品種審定日趨嚴格,為水產種業發展從源頭上保駕護航。水產苗種生產許可和產地檢疫制度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水產種業健康發展。各級政府在水產種業基礎設施、產業政策、科研支持方面持續扶持,對水產種業發展高度重視,為水產種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有研究[19]認為,在當前,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階段,受精魚卵、其他小蝦種苗及對蝦種苗、鰻魚苗等3 種水產苗種,是主要“卡脖子”種類,制約了相關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存在部分水產苗種種源主要依賴進口、良種供不應求、引進親本及苗種質量不穩定、病害風險大等問題。
2.2.1 水產種質資源鑒定
水產種質資源性狀鑒定和登記等管理體系還沒有系統建立起來,存在“有種質庫、無數據庫”的問題[20],重要性狀缺乏精準鑒定。部分原(良)種場,因建立與認定較早,繁殖親本未經精準鑒定或數據缺失,或親本更新換代后未經鑒定,仍沿用以前鑒定數據申報認定,申報鑒定的親本與繁殖用親本存在“兩張皮”現象。部分水產苗種繁育企業用于繁殖的水產親本,本身質量參差不齊,部分繁殖用親本本身已雜交多次,且生產性狀等下降,卻仍在大量繁育上市,導致性狀差、帶病水產苗種流入市場等問題依然存在。水產種質資源鑒定,特別是水產養殖用種質資源需加強精準鑒定,亟需建立相應數據庫。
2.2.2 水產種質資源鑒定實際應用
基層漁業主管部門,特別是區縣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基本無實施水產種業精準鑒定的條件與技術能力,對引進、出售的水產親本、苗種只能被動通過外部特征、肉眼以及簡單的儀器進行觀察與檢疫,以及根據開具的檢疫檢驗合格證明進行認定。大部分中小水產養殖企業(戶),自身無鑒別優良水產苗種的條件、能力與技術,在苗種選購上地位被動,只能依靠經驗碰運氣。水產種質資源鑒定結果在實際應用中較少。
《水產苗種管理辦法》對苗種生產許可設置的進入門檻和量化標準較低,水產種業企業取得苗種生產許可條件的投入與付出成本低,加大性狀差、帶病魚苗流入市場的風險。
2.3.1 水產種業進入門檻
部分育種企業存在無證經營[21],一些水產品品種自身繁殖能力強,且對繁殖技術要求不高,加之漁業主管部門監管力度不夠,致部分水產養殖場未經苗種生產許可,卻在繁殖銷售水產苗種。部分水產苗種的規格魚苗培育技術已經很成熟,育苗技術要求相對較低,很多養殖戶自身已經具備相關技術能力,但未經苗種生產許可,卻在引進水花或小規格魚苗進行標粗再銷售。
2.3.2 獲取水產種業許可付出成本
在苗種生產許可的獲取方面,苗種生產企業很容易達到現行相關資質條件和要求,投入與付出成本低。
水產苗種繁殖因受氣溫自然條件和市場價格規律等影響,特別是大宗淡水水產品苗種繁殖逐漸向沿海等地區集中,內陸部分地區大宗淡水水產品苗種繁殖集約化程度低、成本高、利潤低、時節滯后,逐漸趨于淘汰。部分內陸地區水產苗種生產企業為了搶抓生產時節、降低成本、搶占市場,更傾向從廣東等沿海地區引進水花及小規格魚苗進行標粗再銷售。部分內陸地區水產苗種生產企業長期未開展水產苗種繁殖,保有的優良親本僅用作獲取苗種生產許可資質,致苗種繁育設施年久失修或拆除,原有苗種繁殖技術人才流失,企業被迫轉型或被淘汰,更加劇了當地苗種繁殖減少,出現難以逆轉之勢。部分水產種業企業僅僅采用“引進-培育-銷售-再引進”模式開始水產苗種生產,并未實質性開展水產苗種繁殖,苗種繁殖技術及能力極低,水產種業科研方面更是零投入。
受部分天然水域“禁捕”及部分地區天然水域漁獲物禁止交易等相關規定影響,部分水產親本原種引進與更新換代面臨斷檔風險。
2.6.1 水產種業信息
水產苗種品種眾多,加之其特有的帶水運輸、繁育特性,有別于其他種業。部分水產苗種繁育、供、銷信息存在不對等、不通暢情況,水產苗種生產企業,在繁育具有地域特色土著優質水產苗種和引進優質水產新品種時,面臨滯銷風險,水產養殖企業(戶)面臨不知道從何處購苗、找誰購苗、如何購買到優質魚苗等困境。小區域范圍內的水產養殖用苗種被當地苗種生產企業主導,區域性水產養殖用種業多樣性削弱,養殖品種選擇面變窄。
2.6.2 水產優良品種推廣
部分水產養殖企業(戶)通過多年經營與養殖,形成固定思維與養殖模式,在無外界與政策導向刺激的情況下,無強烈養殖優良水產新品種的意愿,致水產優良新品種難以得到迅速推廣。水產養殖企業(戶)的養殖意愿,也導致水產苗種繁育企業不愿意引進新的優質水產新品種。部分水產養殖企業(戶)有引進優良品種需求,但當地水產苗種繁育企業無對應品種供應,加之自身無相關信息與資源,導致遲遲找不到相應引進途徑。
2.6.3 水產種業企業橫向聯動
小區域范圍內的水產種業企業,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甚至存在惡性競爭和打價格戰現象,生產的水產苗種同質化嚴重,沒有自己的核心產品,企業之間供需信息聯動不夠,形成的合力較弱,區域內養殖用品種豐富不起來。
部分具有地域特色土著優質水產品,消費者對其需求大,養殖經濟效益高,水產養殖企業(戶)養殖意愿強,但相應苗種繁育、供應企業少,出現苗種供應不足,甚至出現斷供采購不到苗種的情況。
牢牢把握種業的國家基礎性、戰略性,協調處理好水產種業的公益性。有針對性地重點開展“卡脖子”種類保種、育種、擴繁、防疫、創新等研究,在重點領域、品種方面,早日取得突破,逐步改變依賴進口這一現狀。加強對科研單位和種業企業在“卡脖子”種類上的研究扶持。多渠道推進重要養殖種質資源引進與交換,進一步保障良種供應,緩解供需關系。
3.2.1 健全體系,加強鑒定
深化建立健全水產養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加快建立、完善水產種質資源數據庫,加強重要性狀精準鑒定,在精準鑒定技術方面,不斷深化突破,形成較全面、系統性、可操作性強、應用廣泛的精準鑒定體系與核心技術。從頂層制度設計、體系建設、技術應用、裝備配置、業務水平、專業人員配置等多方面,加快提升基層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鑒定、鑒別能力等相關建設。
3.2.2 強化鑒定與評價結果應用
對現有水產原(良)種場開展繁殖親本精準鑒定與綜合性評價,淘汰一批性狀差、性狀退化的親本,對經鑒定與評價為優良親本的予以系統性標記、登記。建議加強對水產種業企業繁育親本性狀鑒定與認定,以及繁育親本監管,將繁殖親本精準鑒定與綜合性評價情況,作為水產原(良)種場資質審核的重要條件;將優良性狀鑒定與評價結果運用到水產種業企業資質審批中去,從源頭上保障水產養殖用種業性狀穩定與優良,從源頭上有效控制性狀差、帶病苗種產出和流入市場。對種業企業鑒定出的優良性狀品種,及時向社會各界公開,以便苗種培育企業、水產養殖企業(戶)點對點采購,以便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對苗種引進、銷售進行監管。
3.3.1 提高進入門檻
從核心技術、親本性狀鑒定與綜合評價結果、保種能力、基礎設施條件、繁育能力、技能人才、優良品種推廣能力與推廣效果等多方面,探索提高水產種業進入門檻,篩選出一批優質水產種業企業,重點培育壯大一批有發展潛力的水產種業企業,淘汰一批落后的水產種業企業。
3.3.2 提高付出成本
不斷完善水產苗種監管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苗種生產許可制度建設與貫徹執行,深化水產種業監管體系建設,探索多途徑的、切實可行的、高效的監管手段與方式,加大水產種業執法監管力度,增加違法成本。加強水產苗種培育、銷售企業引苗監管與銷售監管,加大對水產苗種生產、運輸、銷售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對水產苗種相關違法行為及時查處并向社會公示公開相關信息,進一步增加違法成本,力爭讓水產養殖企業(戶)購買到放心水產苗種。嚴格水產苗種跨區域流動檢疫檢驗和開具相關證明,做到來源清晰可追溯,嚴防性狀差、帶病苗種上市流動。建議加強水產種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注重社會及用戶反饋評價體系建設,并將相關內容納入苗種生產許可、水產原(良)種場資質認定、審核、考核中去,增加失信成本。
3.4.1 加強統籌,分類施策
在大宗淡水水產苗種繁育方面,既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逐漸向沿海地區集中趨勢,建議更應尊重自然條件與市場調節的選擇。加強政府統籌,大力加強沿海地區苗種繁育企業建設,不斷提升其繁育與核心技術能力,鼓勵沿海地區苗種繁育企業從“七大水系”引進親本原種,對不同水系地區,有針對性地開展繁育與銷售,確保地域水產種業優良特性與適應性。結合統籌規劃與實際情況,針對部分內陸地區現有的水產原(良)種場,建議逐步側重于其保種功能,必要時予以政策性保種支持,以應對大規模病害、外來生物入侵等未知因素保供應急。中部及西南地區水產原(良)種場,可探索與沿海地區錯開繁育時節開展繁殖,加強與西部及高海拔地區合作,將繁育的水產苗種供應到西部及高海拔地區,探索將西部及高海拔地區土著優質水產品種,引進到中部及西南地區,開展繁殖再反向銷售。挖掘土著水產種質資源[22],加快內地現有的水產原(良)場轉型升級。
3.4.2 加強引導與激勵
在水產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新技術示范、推廣方面,建議像其他方面種業一樣,納入政策性補貼范疇,因地制宜制定相應標準,予以適當、必要的補貼。針對部分地域水產種業企業,應用政策與市場激勵機制,刺激其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土著優質水產苗種繁育,引進、推廣優良水產新品種,開展新技術示范推廣,達到增加區域養殖用水產種業多樣性的目的,進一步緩解供需關系。
大宗淡水水產品親本原種的獲取,具有其特殊性,大部分都是從“七大水系”的天然流域捕撈,天然水域“禁捕”及部分地區天然水域漁獲物禁止交易相關規定,嚴重制約了水產親本原種的獲取與更新換代,建議制定相應政策,特設通道。
聚焦地域特色與重點品種,如浙江省聚焦三大重點品種種業提升和五大潛在優勢品種種業培育[23]。加大特色水產繁育設施建設[24],鼓勵水產種業企業與科研單位深入合作,加強地域特色與重點品種繁育技術研究,形成核心技術與核心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苗種供應能力。在水產原(良)種場認定標準上,建議強化保種能力與功能的同時,強化地域特色土著優質水產苗種繁育能力相關認定。
建議搭建水產種業市場營銷平臺[25],加強水產苗種供需信息建設與監管,及時公開水產種業企業苗種供應信息,并將其深入公開到養殖企業(戶)中去,力爭形成水產苗種隨時、隨地、隨便挑選格局,避免出現急需、急購卻不知從何購、找誰購、買不到的情況。建議將先進的水產種業研究成果、優質水產品種適時向社會公眾展示,特別是向水產養殖企業展示宣傳,如廣東省已連續舉辦了三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起到了良好的展示、宣傳、帶動效果。
小區域范圍內的中小水產種業企業之間應加強合作,抱團發展,加強信息與資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形成合力。小區域范圍內的中小水產種業企業,盡可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產品,在部分苗種生產上形成核心技術,與周邊種業企業差異化繁育、引進養殖品種,豐富區域內養殖品種。與水產養殖企業(戶)加強溝通與協作,充分了解養殖企業(戶)需求,開展訂單式生產,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種業企業之間出現惡性競爭和打價格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