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奇
(黑龍江省歌舞劇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6)
民族聲樂以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作品展現民族風格、民族色彩,是對民族文化精華的進一步傳承,同時,民族聲樂還積極借鑒來自西方的音樂文化。我國民族聲樂既具備一定的先進因素,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們要對民族聲樂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以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走上藝術性和時代性的發展之路。
人類社會早期的聲樂藝術是將音樂、詩歌和舞蹈融為一體,雖然這一階段未留下具體的音像資料,但我們基于過往的資料可以了解到,遠古時期的人類就已經創造了聲樂表達藝術。先秦時期,聲樂主要被運用于祭祀和民歌、民謠中,具有較強的實用功能。進入封建帝制時期之后,官方開始設立音樂機構,包括漢代的樂府以及隋唐時期的梨園等,這些機構創作了許多聲樂藝術作品,以供當時的上層社會宴請賓客、祭祀以及日常娛樂使用。到了宋朝,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人們的政治觀念越來越開明,加上當時的市民社會中民間音樂獲得了繁榮發展,出現了民間瓦子、勾欄以及社會行業組織等,這使得民間聲樂藝術從初期的歌舞等綜合藝術形式中逐漸獨立出來。到元朝時期,散曲、雜劇獲得發展,為后期民族聲樂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到明清時期,民族聲樂獲得了全面發展。從先秦時期一直到清朝結束,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我國傳統聲樂藝術發展的初期階段。1911年之后,我國不管在政治、經濟還是在文化上都開始探索全新的發展之路,以西學東漸和西體中用思想的出現為代表,我國數千年來的封建體制和封建思想開始受到挑戰。在這一動蕩不安的階段,民族聲樂開始具備民族性特點和時代性特點,這是民族聲樂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即傳統聲樂藝術向近代聲樂藝術轉變的時期。改革開放之后,民族聲樂邁向全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文化體制也經過了深入改革,我國與西方國家的溝通交流逐漸增多,我國的對外開放水平日漸提高,聲樂藝術也開始走多元化的繁榮發展之路,我國民族聲樂開始逐步成為一項獨立的音樂門類,成為當代高校的專業學科。時代在不斷發展,我國與西方和國際社會的交流越來越深入,民族聲樂也在世界美學的影響下開始借鑒和融合西方音樂元素,形成更為系統的聲樂教學理念。這一階段是我國民族聲樂的重要轉型時期,是在美學和通俗聲樂的雙重影響之下走向多元化的發展之路的階段,民族聲樂也從傳統的獨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和軍旅歌曲逐步演變為適合大眾的新民族聲樂藝術。這一時期,民族聲樂開始十分關注發聲的系統性、科學性,創作的創新性和民族聲樂表達的審美性,并開始基于傳統民族文化借鑒不同唱法,這些變化縮短了民族聲樂和大眾的距離,使我國民族聲樂有了唱響全世界的資源優勢。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文化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同民族地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和藝術表演風格,這使我國的民族聲樂呈現出多樣化形態。我國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歌、舞蹈和戲劇,形成了我國民族聲樂豐富多樣的演唱風格。總而言之,在音樂歷史長河中,民歌的社會文化功能隨著社會發展不斷改變,逐步走向多元化的融合發展格局,各種內在和外在因素造就了華夏民族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心理,也形成了絢麗多姿的民族聲樂文化特征,為我國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各個民族在世界大舞臺上開始了文化的交叉、融合和碰撞,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多元文化融合。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聲樂文化和人類的精神文明密不可分,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此,民族聲樂的發展也要因時而異,人們要對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進行重新定義。民族聲樂的發展除了受本土聲樂的驅動以外,也受外部政治、經濟等相關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隨著近些年學術領域“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土崩瓦解,我國在經濟上更加強大,我國在文化上的弱勢地位也開始改變,并形成了自己的學派,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員。由此,我們要解決兩個重要問題:首先,要從全球角度看中國,從辯證角度冷靜分析我國傳統文化的局限性和先進性,做出真正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文化選擇;其次,要基于我國國情看全球,對西方優秀文化進行積極的借鑒和融合,因此,在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上,我們要依托民族聲樂的鮮明特征和深厚文化底蘊,不斷耕耘、探索和嘗試,創新民族聲樂,使其立于世界聲樂藝術之林。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出現了深刻轉變,藝術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尤其是新時代的到來使人們的視野更加開闊,新媒體的發展使以通俗音樂、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市民文化迅速崛起。除此之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思維理念、生活節奏的轉變,人們對美的追求和欣賞習慣也出現了一系列變化,人們的審美變得更為多元。在越來越豐富多樣的音樂形態中,人們開始依照個人偏好選擇特定的審美目標,這對民族聲樂提出較高要求。因此,聲樂作品的創作和演唱需要不斷進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滿足聽眾在審美上的藝術需求。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民族聲樂開始走多元化發展之路,但是,新時期的很多民族聲樂作品“聽起來基本上像西洋作品”。當然,在探索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之路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外來文化的借鑒和學習,使作品既可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具備時代特點,既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又具備創新意識。但是,在聲樂表達技巧和創作方法上,不可簡單地照抄照搬西方音樂作品,而要在借鑒和學習外來技術的基礎上發揚光大優秀傳統文化,探索豐富多樣的表達方式,對民族聲樂進行創新。尤其是民族聲樂面向廣大群眾,須將傳播目標定位于特定層次的群體,保證風格的豐富和情感的深厚。對于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我們首先要進行傳承,然后要進行消化,進而再去創新。這樣一來,即便是新時期的民族聲樂歌曲,也可以具備非常濃厚的民族風味。因此,在創作方式上,我們要進一步強化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風民俗、人文習慣的探索和研究,明確研究對象的生活情感和性格,保障民族聲樂的多元化發展,使其貼近百姓生活,與群眾形成情感共鳴,這也是人們會欣賞民族聲樂的重要原因。如果脫離生活,民族聲樂就無法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受眾也無法接受。在使民族聲樂貼近百姓生活的基礎上,賦予聲樂作品以科學合理的技術技巧及表達風格,才能形成多元化的民族聲樂藝術欣賞氛圍。
首先,專業民族聲樂教育應該發揮其資源保護功能。若是對民族聲樂的研究不夠科學,將對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因此,民族聲樂的發展需要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基礎,以民族性為核心,輔以科學合理的發聲方法,展現華夏民族的精氣神。在追求多元化審美風格的同時,也為其賦予時代氣息。因此,高校音樂專業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辦法,為師生提供走進民間和劇團進行學習的機會,同時,對民間音樂素材進行整理研究,形成專業參考資料,并定期聘請優秀民族聲樂藝人進入高校課堂傳播技藝,對高校中的民間音樂文化生態進行重組和塑造。除此之外,還要進一步強化對民族聲樂科學性的研究和探討,在研究時關注繼承和創新之間的協調統一,對其中科學合理的聲樂元素進行總結、探索和研究,在這樣的基礎上,編制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音樂教材,適應在民族聲樂多元化趨勢下的教育發展需求。
其次,教師需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不同學生的聲音條件、審美意趣有所不同,只有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科學合理的訓練辦法,才可以培養出個性不同的聲樂人才。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發聲方法,帶領學生欣賞作品、理解作品,并感悟作品表現出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最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民族聲樂進行獨立思考,使學生成為具備個人特點的聲樂演唱個體,最終培養出個性豐富的民族聲樂人才。教師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聲音條件和審美意趣因材施教,展現學生在聲樂上的個性和特長。
在民族聲樂的審美觀上,我們要基于特定的精神內核對傳統民族文化中具備鮮活生命力的因素進行全面傳承,對傳統審美思想中關注人生價值的理念進行學習,并在其中展現出一定的時代精神和21世紀的審美趣味,實現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統一。我們應綜合我國國情及傳統文化背景,汲取傳統理論中的積極因素,綜合時代發展特點和我國國情,從辯證角度對民族聲樂學說進行創新,更新民族聲樂審美觀。在民族聲樂演唱的多元化發展上,我們應抓住兩大關鍵詞,分別為“保留”和“發揚”,并在創作欣賞和表演上走多元化發展之路,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就民族聲樂自身來說,由于我國國土面積遼闊,56個民族分布范圍較廣,不同地區民族音樂的風格存在差異,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創新性的民族聲樂作品展現華夏精神,使其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獲得更為深厚的聽眾基礎。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聲樂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是歷史、社會及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伴隨著近些年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推進,社會文化、音樂文化都出現了深刻轉變,不管是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還是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我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日漸加深,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越發頻繁,民族聲樂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發展潮流,尊重聲樂文化的發展規律,探索行之有效的多元化發展途徑,提高我國民族聲樂在世界音樂領域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