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月華,葉澤洲
(1.重慶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重慶 401331;2.六盤水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9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賦予了中國式教育現代化新內涵、新使命與新路徑[1]。新時代的美育實踐已經初成一定的政策體系與政策工具[2],“主管部門政策導向”“美育傳統弘揚”是我國美育研究的主要動力[3]。在“五育”并舉的方針指導下,如何引領新時代美育工作成為推動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在此背景下,又逢西南聯大建校85周年,為繼承和發揚西南聯大愛國、進步、奉獻和科學的精神,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2022年12月17日,與西南聯大有深厚淵源的西南大學舉辦了“發揚西南聯大精神暨新時代學校美育學術研討會”。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美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杜衛教授、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朱德全教授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西南大學社會科學處副處長黃大宏主持。研討會由4個板塊主題論壇和18個分論壇構成。主題論壇有“西南聯大先生與后生們對史上和當代美育的貢獻”“學校美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社會美育理論與實踐探索”“美育身心機制與神經美學”等;分論壇有“美學與學校美育”“馬克思主義美學與美育”“學校與社會美育”“德育美育一體化”“審美實驗與美育機制研究”“藝術課程標準與藝術美育”“學校美育評價改革”“跨學科與大美育”“審美化教學”“職業院校美育”“民族審美教育”等,幾乎覆蓋了當前美育涉及的主要領域。此次會議,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70所高校和高等研究機構與近60所高中、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研究者、一線教師230人從理論研究、實施路徑及實踐范式等方面研討了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和美育身心機制等問題。與會代表宣小紅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美育發展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當前美育熱點包括新時代國家領導人關于美育的論述研究,美育學科體系建設研究,美育本質與內涵的研究,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我國美育建設的價值取向研究,學校美育體系的建設研究,社會美育的建設與發展研究,我國美育評價的體制機制研究等。下面選取此次會議涉及的美育熱點和研討重點進行綜述。
認識美育的本質需要有時間意識和特定時代的背景意識。美育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文化遠離自然、人的發展趨向理性壓抑感性的問題,所以,美育的基本意義是感性教育,通過對人的感性素養的保護和提升,不僅使人性達到完滿,而且還能發展人的創造力,為道德成長提供內在基礎。杜衛指出,美育的這種現代性觀念對于我國未來的教育,在以人為本、尊重和發展個性、培育“意誠”“心正”的人文素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啟示。崔延強援引胡塞爾、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指出美的本質是一種生活經驗,美育是直接針對現代性異化所開出的一種高級感性診療方案。丁峻指出,兒童抑郁癥愈演愈烈,應當引起國家、社會和家庭的高度警示。悲劇審美活動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形式,有助于強力提升人的抗壓能力、正能量、創造性能力、幸福感和精神境界,化解萬千兒童所面臨的心身健康難題。鄭茂平、何茜認為,美育是對生命的愛和關注,“愛國”“愛人”“愛生活”“愛過程”“愛多樣性”“愛豐富多彩的生活樣態”……
顧平指出,對美育誤讀的三種來源分別是把美育視為隸屬于美學的交叉學科,將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對美育的教育屬性的模糊認識。劉濤提出,“美能否育人”“美如何育人”“如何以美育人”是美育的三個基本主題,蔣孔陽審美關系論里的美育思想強調把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作為美學研究的出發點。梁玉水指出,美育實踐存在“不夠”“不美”“不對”“不公”四個不足,理論進步推動了美育研究的深入化、科學化、系統化、民族化、時代化、中國化、現代化。
對美的追求和享受是人的一種天性,美育對主體改造方面不教而教、潛移默化(王雪艷)。美育的目的是溯源文化,是對生命自覺、生命本真、詩性人生的追求(許蘭丹),是通過情感結構的改變實現對主體的改造,進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改造(王杰)。在美育過程中,感性的美育僅僅只是手段,深層的美育是以人性的完整、人格的獨立健全、人的自由發展為目的的現代教育理念(馮學勤、張建、張先璐等)。現代美育所講求的個體自由、個體價值實現還要站在與集體精神、國家意志或家國情懷相統一的高度進行思考,這個難點實際上是美育元理論的問題(馮學勤)。畢小君、聶磊從“開辟創新發展新領域、新賽道”“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開辟美育新時代”等方面闡釋了新時代美育的使命和實踐路徑。
趙伶俐回顧了20世紀80年代初劉兆吉先生就任西南師范學院教育系主任并創立了美育心理學的經歷,認為他為美育學科的理論、實證和實驗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回看劉兆吉對美育心理學的定義(見《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研究美育過程中師生心理活動的特點、效應及其規律,為美育包括藝術教育科學理論和實踐體系的建構提供心理學依據,現在依然有指導性意義。李紅追溯了1986年9月,西南師范大學招收了歷史上首屆美育心理學的碩士研究生,設在教育心理學的二級學科碩士點之下,并指出“五育”并舉的教育需要心理學的基礎支撐。神經美學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審美感知和體驗,任重而道遠。
美感的激發與大腦情緒情感中樞的運作機制有關,應科學運用審美手段發展兒童“大腦情感區域”(鄧佳)。審美的腦的基礎為神經細胞和神經網絡的可計算性,張俊松分享了古琴音樂認知的腦復雜網絡分析以及字形、書法的審美偏好認知計算等案例。張小將采用啟動范式和ERP技術,發現沒有藝術經驗和專業知識的欣賞者在書法審美中能完成對書風和文風的分類加工,并且對書風的加工早于文風。高淳海通過fMRI實驗對個體詩歌審美的神經機制進行了實證性的探索。鄧偉偉借助生理學技術揭示了大眾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夠預測目的地選擇行為,丁月華運用ERP技術揭示了中國畫的大眾審美認知特點。高雪梅以兒童的鳥巢畫為視角,剖析鳥巢畫的特征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關系。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為審美的神經機制與度量研究提供范式。審美意象創構訓練方面,丁月華以視覺意象為例,對從眼睛采集形成視覺圖像、視覺記憶圖像以及藝術作品欣賞的神經科學研究進行了概述,談及這些研究對美術教育的啟示,如關于偏客觀描摹的視覺訓練是不是視覺藝術學習者必須經歷的一個教育階段?如果是,什么時候最合適?有關視覺表象的記憶訓練如何進行更有利于學生的審美意象創構和創造性表達?對美育的啟示是在日常生活中,采用視覺日志而不是手機照相記錄的方式有可能更有助于學生審美發現和表達。丁峻概述了悲劇審美的大腦機制:一是大腦加工自我信息之獨特功能的相關網絡(默認網絡—中線結構—自我參照系網絡)的顯著性激活;二是大腦負責抑制負性情緒和強化正性情緒的相關網絡的強烈激活;三是大腦負責自主神經反應和生理內穩態的網絡獲得迭代性激活。音樂的腦科學研究顯示音樂可影響公平決策和情緒(劉爭先),與積極情緒相關的音樂訓練有助于學習(侯建成)。對于審美判斷、審美意象、審美意境等特征理解,相關的腦區研究有了一定的結論(胡俊)。審美實驗研究固然重要,但也要在人文方面等進行反思(孟凡君)。陳麗君、王曉寧、田軍、王天等用思辨的方式,對當代的音樂教育、大學生生活美育、人工智能對美育的挑戰談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教師的綜合素養,包括對現代教育技術、科學研究前沿的了解,尤其是審美素養的自覺培育十分重要(陳璞、陸俊良)。
學校美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能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4]與會人員從學校美育的目標、課程與教學實施、學段美育、職業美育以及區域學校美育概況研討學校實踐探索的成果及遭遇的困境。
美育貫穿一個人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進入社會后的全過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目標的美育,超越了一般知識能力要求[5],首先是藝術課程標準與藝術美育的問題。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修訂組副組長、北京大學教授彭吉象就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解讀了修訂理念與具體實施問題。以“藝術課程標準與藝術美育”為專題的分論壇指出,學校藝術課程理念之一是加強不同藝術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重視藝術與自然、社會生活之間的關聯。[6]中國文藝的發展表現為不同藝術之間的互動、對話,如唐詩和畫的一體(尹滄海)、齊白石的詩畫一體(毛序竹),這種整體性是中國傳統美育的一個獨特現象。現今時代是第三次軸心時代、審美資本主義時代、文化經濟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云計算和區塊鏈是當代藝術生產方式的物質基礎,對當代藝術生產方式以及在當代社會的生產和再生產機制中藝術和審美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十分重要(王杰、張玉元)。藝術教育蘊含藝術創作的創意轉化屬性、人文關懷的精神療愈功能以及美感體驗的文化傳承精髓(田源),藝術美育的邏輯起點是藝生情意教育,美育同藝術教育的關系、有效貫徹美育方針的學理(梁玖),以及體驗性的當代藝術創作(姜俊)等都是值得審視和探究的。丹托“藝術”定義的核心概念如“再現”(尚啟瑞)、弗洛伊德式的藝術闡釋層次,以及與艾倫茨威格的藝術創造力等西方理論的啟示是借藝術家與作品的“對話”模式,可以將這種模式延伸到教育實踐中(黃敏),可以從過程化的發展目標、情境化的課堂教學手段和多元化的評價觀等角度闡述藝術教育的智能建設路徑(滕銳、王真),還可以借助新的媒介,如短視頻直播、數字虛擬等技術豐富學校美育(沈鄭、李元欣)。
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具體落實與貫徹美育的方針?顧平指出,美育實施中的困境表現為:美育的目標并沒有細化,僅從美育難以通達道德自由,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郭聲健指出,新時代美育的目標是培養愛美者,愛美者的素養包括具有向往與追求美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正確的審美觀與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與藝術核心素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素質結構。
課程內容的審美之維包括美的知識體系、美的生活經驗以及美的學習活動(文建章),美育知識教科書編寫方面,把握好編寫者主體和讀者的對話,教科書式審美的最終走向在于激發學生進行個體心靈的自我對話,促成學生轉變與升華個體精神(劉景超),要把握好各階段的美育課程銜接(丁瑗、白雪)。新時代美育課程要真正確立學生主體地位,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如幼兒階段,“繪本游戲法”可調動幼兒全身運動和愉快體驗(黃雪),在課程開發中要基于兒童本位、利于兒童的自然審美(劉洋)、閱讀培養(汪清婭)以及美的發現與暢快表達(高翔、史曉麗)。業余化、生活化為特點的“活動課程”是理想的課程樣態(郭聲健、黃芹),可以教學內容的美育價值為線索,將課程知識、邏輯、形式、體驗等進行審美化的構造和呈現(劉建勇、席文、容海平)。素養導向理念下的課程內容關聯邏輯和大單元主題課程設計(畢小君、康麗、王穎潔、卞含嫣、王成蘭)、生活視野下多學科融合的課程設計(陳曄)、基于綜合素質評價的中小學美育課程規劃與實施(江堅)、大美育視域下的“賞美”課程建設(趙伶俐、劉志榮)等都是目前美育課程建設的關注點。
美育的教學實施方面,喚起“活性”是關鍵:拓寬教學內容,活化教學方法;轉化師生角色,動態調整教學走向(孫墨青、沈暉)。課堂上,教師是否激情飛揚、師愛蕩漾,這些情緒決定了教育的質量,影響未成年人社會化進程和方向(尹弘飚)。教師將教學過程轉化為美的創造、表現、欣賞的過程,使教學的內在邏輯美與外在形式美和諧統一,可以促使師生審美愉悅(趙伶俐、范蔚、李進)。美育需要融入所有學科的教學活動中。以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育為例,有的強調融合教育視域下TVS視點結構模式(趙伶俐、范蔚、羅建華、于澤元、魏春華等);有的倡導面向全體學生增加美育課程的選擇性,打破學科壁壘,探索和實施選課走班模式的藝術課程,注重藝術實踐,美育德育協同發展(何顯貴);有的關注“雙減”背景下美育方式(錢亞萍、劉藝琳),探索互聯網與社會美育資源整合,社會美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郭欣韻、陳思怡)。具體實施中,有的學校以美術教學見長,不唯術重道(唐莉、宿強),重視特色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如手工編織(田慧)、粉印版畫(曾省建)、農村兒童線描畫(歐新德)、渝派花木蟠扎(曹選成)、學校空間設計與環境美育(楊兵、陳昱、余云德);有的學校以戲曲教學見長(王培喜);有的學校以舞蹈教學見長(戴菲、周旋)。通過游戲、主題冥想等活動,幫助青少年用完整的繪畫或故事創作抒發情感,這是美育實施的具體體現(于曉航)。新課標理念落實指導思想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創造性實施,呈現出美育課程的新樣態(鄭蘭、方銘琳、張怡、賈添天)。
美育評價方面,有的提醒要注意轉變“智育至上”及功利主義傾向(郭利嬌、耿富云),激活學生審美素養評價,以評促教(孫墨青、沈暉)。可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置三區N級作業,讓學生在欣賞美中得到最大發展(楊杰),也可以用現在流行的移動媒體,譬如以智能手環為工具進行音樂審美素養過程化體驗式測評(文琪),以審美體驗為中心的學生美育作品可以實現從以藝術技能為核心的印象性打分向經過模糊處理的客觀性評價轉變[7]。高校藝術專業招生考試應突出對美育目標的引領、對專業核心素養的全面覆蓋(朱德義),對影響藝考改革的問題、政策、政治源流等進行分析(聶磊、李健)。
區域學校美育如何發展?劉旭光、葛瑋、任曉寧、張莉花、鄧達友、胡顯強、丁歷黎、劉菲菲、汪芳、高燕真、顧梅、趙靜宜、薛金、鄭蘭、李燕、王英奎、劉鴻等分別以上海、深圳、廈門、西安、重慶、成都、長沙、寧夏、錦州、吉林、長春、哈爾濱、大連等地的美育特色學校建設為例,指出政策層面的引導很重要,試點學校要加強對基層教師的美育指導與培訓,在日常的教師培訓活動中加入美育的相關內容,學生藝術技能的培養是學校美育特色建設的途徑之一,重視體驗,突出過程性評價,還需要以“名校+”模式帶動結對學校、薄弱學校的發展,共同推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職業院校的美育如何開展?以“五育”并舉,專業審美素質、綜合素質的提升為美育目標(楊榮、劉慶美、陸陽秋),強調設計、動手等專業技能(陳明英),建構不同規格人才培養的美育課程內容須研究職業本科、專科、職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的精神向度(馬曉琨),職業學校美育的分層級靶向要明確。目前各級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實際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如何有明確的學校公共藝術課程評價標準,多元化評價實施、監督機制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杜哲源)。另外,工業4.0時代美育課程應該是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課程,構建信息時代以學生為中心,連接共享、自主開放的智慧校園美育教學課程平臺和課程資源庫十分重要(曾易成)。鄔東洋提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性人才,要通過技術美學提高高職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高職學生的敬業精神,激發高職學生的創新創美能力,鍛造高職學生的精湛技藝。羅偉通過實地調研,分析了民辦高職特有的財政制度對美育工作的支持現狀、美育課程現狀和學生美育素質基礎,以及民辦高職美育的機制問題、師資與課程問題、學生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議。
鄉村和城市始終是社會美育的現場。張振探究了梁漱溟審美思考的意涵,回答其與鄉建政治之間的內在連續性以及具有情感、藝術的教育和禮樂實踐的政治意義。向勇從建構主義的鄉土美育觀談起,鄉村美育激活鄉村資本,鄉村美育涉及與地方創生包括人、文、地、景、產關系的處理。婁金、竺照軒等指出鄉土性質中社會主體的非流動性、社會空間的地方性和社會關系的熟悉性三個維度,如何以鄉土文化涵養精神根性等是藝術介入鄉村社會美育實踐中不能回避的現象和問題。王天祥從育己、育人、育社會三方面思考藝術院校開展社會美育的作用,指出鄉村的具體實踐課程群包括歷史之維、生態之維、審美之維、文化之維、社會之維五大課群,進而培養一個有擔當的社會人、有思考的行動者、有溫情的手藝人。鄉村應該生產“家園”的意義,這才是鄉村振興的終點。在學校和社會協同基礎上融入家庭美育,扎根鄉土特色文化土壤,延伸文化產業鏈,充分調動鄉村留守人員的積極性,才可能讓美育更好地服務鄉村人民的經濟與精神生活(張柯靜、陳奇、龔瑜)。徐耘春分析了美育與美好生活意蘊的聯系、美育對城市文化建設的功用,以及美育追求對江南文化品牌建設路徑的契合。王文革指出,文化創意實踐的美育屬性包括文化創意的審美屬性、基本素養、文化創意的人才培養三方面,并呼吁加強創意理論方面的研究。學校和社會美育協同,學生和社區志愿服務團隊扎到基層進行主題課程開發和美育活動,既有利于學生的成長,也有利于社區的社會美育持續展開(曾途、張美芳)。“藝術家+美術老師+‘學生+群眾+新農人/社區人’”等“1+1+N”美育體系建構才能形成主動參與者和本土建設者“雙參與、接地氣、自生力”的藝術介入社會建設的新模式(彭瑋)。
當代美育不能脫離中華美學與中華美育精神。[8]尊重和敬畏自然是中華美育精神很重要的方面(陳帥)。現代詞匯如“藝術”“圖像”“聲音”“繪畫”等,實際包含了不易被覺察的陰陽法則,即動靜、時空、表質等(吳士新)。這些法則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審美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內容。美德也是中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指向人類生命美善的精神原鄉,為“五育”的深層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內核(李西順、吳用、董渡)。王爍解析了陶行知“詩人”和“教育家”的雙重身份,以及其追求詩境中將詩意與浪漫轉化為教育實踐能量,以詩化困境作為應對現實困難的獨特方法。體現文化傳統的紅色經典(李圓、左厚娟、劉芳菲)、英雄人物IP(陳苗苗)、戲曲的當代在地內涵挖掘(高選宸)、民族音樂教學(劉慧芳)、民族民間美術(祝帥)、民族傳統技藝(鄧音)、少數民族文化(劉琛)、名家藝術創作中的傳統文化意蘊賞析(王譯函)、書法(張強、唐楷之)、非遺(范秀娟、楊帆、吳白雨、張丹、謝月婷)、禮俗(白偉偉)等進課堂后,實際上成為民族審美教育的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的課堂,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建和復興的課堂,能達到民族審美教育感化人、陶冶人的目的。
李政道曾說,科學和藝術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9]任何美的事物都可能是自然美、社會美、科學美、藝術美的完美統一,通過多通道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多樣化改進活動形式、多領域整合活動內容,可以構建課程并培養融合美育師資(白志宏)。兒童科學審美教育模式對于教學效果和兒童審美活動能力具有提升作用(余雁君)。美育要基于生命的本質力量,從生物進化的角度,探索構建美與創造力之間的規律性聯系(徐春玉)。美育是引導受教育者主動建立美的形式的立美活動。重視知識之美,其實質是重視對知識本質的認識;重視動手操作,其實質是尊重人自身成長的規律;重視教學藝術,其實質是遵循教學的內在規律(趙宋光)。化學美育(周鳴鳴)、數學美育(楊斌、劉琦)、生物美育等實踐經驗都表明,科學和審美思維是創新人才能力的核心。科學美育在課程開發方面,以反映學科本質和框架的學科核心概念以及所有科學和工程領域都通用的跨學科概念為關鍵詞,把科學科技創新美育實踐分成科學探究實踐、技術工程以及審美創造(趙伶俐、季鑫),在具體培養方面,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訓練、對學生的科學發現進行積極評價以增強學習思維主動性都十分重要(周祖勇)。
在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美育能在大眾化、世俗化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給人以精神的引領和情感的陶養,從而有力地促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10]美育最主要的陣地在校內,但又是為學生漫長的人生服務的(李睦、崔延強等)。美育融入社會實踐中,從一所學校的一節課做起,從一次教師培訓做起,從一本美育教師手冊做起,從一個具體的公益活動做起,最終的結果是人心向善,從真誠開始,關注生命。美育絕對不是單純視覺上的新奇和刺激,也并非藝術教育軟硬件的展現(汪紅霞),而是以美育促進生活方式變革。親子美育是日常的(黃倫燦、劉江南),生存教育以幫助受教育者謀取物質生活資料為目的;而生活教育重視主體性的養成,重視教育過程本身的生活意義。美育在生活方式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現在能夠培養主體對美好生活方式的需要、認知和創造(孫振東、林瑋、李姍澤、熊偉、熊志剛)。
在極其艱苦的環境里,西南聯大培養了諸多國家棟梁或享譽世界的大師、大家。原西南師范學院、西南師范大學與西南聯大有深厚的淵源,吳宓和王鐘山時任西南聯大外語系、地理系教師;劉兆吉、劉又辛、王季超、楊宗干和顏修文等是西南聯大的學生。西南聯大的大學精神、辦學理念和美育導向,對當今中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依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黃劍武、徐碧輝)。研究美育應當了解美育的歷史,如南宋林希逸《鬳齋考工記解》的書籍藝術體現的是數百年前的設計美學與美育價值(張菲云婷)。民國時期學科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歷史概況、新中國“十七年”兒童題材宣傳畫的發展史,使我們在多年之后得以觀察到當時的社會面貌及其主流價值取向(許燦、鐘佳、史欣)。何圣倫從藝術畫作角度分析了在法國的苗族歷經戰爭創傷后在法國的融入與困境,吳帥就中國農民畫和來自普通百姓的日本浮世繪比較,闡釋中日現代化路徑差異及審美的異同,這些屬于教學內容的拓展。在倡導生態文明的當前,審美教育必然提倡人與自然的共生以及發展與環保的雙贏。當代美育的生態轉型從生活方式上是由消費主義轉到簡約生活,思維層面要關注生態倫理的人類終極關懷,敬畏自然,關注自然萬物的生命共同體(曾繁仁)。這些有助于從東方生活美學、用好網絡美育資源、注重頂層設計與全民創造性的結合等方面思考并踐行民族美育與東方美學的價值(邱正倫、李駿、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