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平
摘要:近幾年來,基于新課標的高考語文命題出現了情境化趨勢,因此日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練習應該在精心設計和指導學生解答情境式習題上下功夫。這既是適應高考改革、提高學生語文高考水平的需要,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路徑。教師可以基于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設計問題或任務,指導學生結合情境材料中的信息、利用情境材料中提供的條件來分析解決問題。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業設計;情境式習題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3)15-0135-0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高中語文新課標”)指出:“測評與考試是語文課程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真實反映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與現有水平,準確判斷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及其原因。”[1]48強調考試命題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考查目標”[1]48,“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學生語文素養”[1]48。近幾年來,基于高中語文新課標的高考語文命題出現了情境化趨勢,大多數試題是“情境材料+問題或任務”的情境式試題,以綜合考查和衡量考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因此,我們日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練習,不能局限于詞語的默寫、釋義、改錯和簡單應用,不能局限于簡單、直白的問答,而應該在精心設計和指導學生解答情境式習題上下功夫。這既是適應高考改革、提高學生語文高考水平的需要,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路徑。
什么是情境式試題、習題?目前還找不到統一的、權威性的概念。研讀高中語文新課標、分析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筆者認為,情境式試題、習題就是一種基于真實情境材料提出問題或任務的試題、習題,在形式上是“情境材料+問題或任務”,在解答上必須結合情境材料中的信息、利用情境材料中提供的條件來分析解決問題。情境材料主要有來自歷史文化的材料,如經典名著美文、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哲理短文、名人名言、經典畫作等;有來自學生生活的材料,如學生在生活、學習和交往中的經歷、活動、感受,以及與學生現實生活和成長發展密切相關的事件、活動等;有來自當今社會生活的材料,如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有較大影響的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等。
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語文實踐活動情境主要包括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1]48這三種情境實際上是指三類能產生問題并激發學生為解決問題而開展積極語言實踐的具體語境,在近年來的高考語文試卷中相應的是三類情境式試題。我們可以參考三類活動情境和高考卷中的三類情境式試題,在語文作業練習中設計具有不同功能的三類情境式習題。
一、個人體驗類情境式習題的設計與指導
在高中語文新課標中,個人體驗情境強調的是激勵學生在語文學習與實踐中自主自覺、創意創新,產生和表達自己的認識見解、思想情感。從試題、習題來講,就是選用一定的情境材料,讓學生根據情境信息和問題要求,聯系自己的經驗、運用所學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或表達對自己生活和成長的思考。這類情境題是開放的,沒有統一的答案,學生可以自由暢想、創意表達。
在高考語文試卷中這類情境式試題并不多,主要用在作文題上。如2022年高考全國語文乙卷的作文題,用了北京“雙奧之城,閃耀世界”的一段材料,要求考生結合材料,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寫出自己的感受與思考。這些都是個人體驗類情境式試題,讓考生對情境材料中的觀點或事情表達自己的理解、感受和見解。
我們在設計此類習題時,必須關注學生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思想情感和成長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能夠開放性理解和個性化表達的情境材料來設計問題或任務,使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經驗來理解和表達。如筆者在統編版語文教材高一必修下冊第四單元“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的教學之后,在布置的課后作業中設計了這樣一道習題:
如今的現代信息媒介較之以前的報紙、廣播、電視有了極大的發展和擴充,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都有各自比較固定的受眾。2022年11月30日,美國OpenAI公司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序ChatGPT發布,它能夠通過理解和學習人類的語言來進行對話,還能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真正像人類一樣來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代碼、論文等任務。
(1)你日常生活、學習、交往中經常使用哪些現代信息媒介?選擇一個分析概括其語言表達特點。
(2)簡要談談你使用現代信息媒介的感受。
設計布置這道習題,既能幫助學生了解不同媒介的傳播功能,認識不同媒介的語言特點;又能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網絡生活,總結自己的個體體驗,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
對這類情境式試題或習題,我們要指導學生理性分析、正確理解情境中的信息;要基于材料中的信息、聯系自己的經驗來形成自己的感悟或見解;要應用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夠有一些獨到見解和創意表達;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能夠追求真善美、傳遞正能量,不能為了追求創意、個性而不講立場和邏輯。
二、社會生活類情境式習題的設計與指導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標,社會生活情境指向校內外具體的社會生活,旨在引導學生在具體生活場域中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強調語言交際活動的對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從高考語文試卷中的社會生活類情境式試題來看,主要是選用情境材料,設計與社會現實生活相關的問題或任務,既考查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分析社會現象的語言運用能力,又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從社會發展的視野來思考人生,聯系自己的成長來觀察社會。
如2022年北京高考語文卷中的“微寫作”第2題:核酸檢測排隊時需要兩米安全距離,一些社區為兩米間隔線設置了安全貼心、形式多樣的標志,有的是撐起的晴雨傘,有的是貼在地上的古詩詞圖片。請你選擇一個檢測點,依據其環境特點,設計兩米間隔線標志,并寫出設計理由。此類試題屬于社會生活類情境式試題,有的以歷史文化情境材料引出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表達,也有的直接應用社會生活中的現象、事件來設計問題或任務。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必須設計布置一些社會生活類情境式習題,以加強對這類情境式試題的指導與訓練,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生活性和實踐性,發揮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育人功能。設計這類習題,應基于教學內容,聯結教材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應指向高中學生所關注的以及應該關注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從而把語文學習與學生成長有機結合起來,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又給學生以正確的價值引領。如筆者在統編版語文教材高一必修上冊第四單元“家鄉文化生活”的教學之后,在單元綜合練習中設計布置了這樣一道微寫作習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情人節、感恩節、平安夜、圣誕節等“洋節”受到我國不少年輕人的青睞,而我國傳統節日的“節味”卻越來越淡。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洋節熱和傳統節日式微的看法。
對這類情境式習題或試題,也要指導學生具體的答題方法。首先,要準確把握問題或任務的關鍵,如本題是要從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來談“對洋節熱和傳統節日式微的看法”;其次,要讀懂情境材料,從中獲取有助于分析問題的有效信息,如情境材料中的中央文件精神,都是引導和支持分析問題的重要信息;最后,要把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聯系起來,聯系自己的經驗、生活和成長來思考問題。
三、學科認知類情境式習題的設計與指導
根據高中語文新課標,學科認知情境旨在引導學生探究語文學科本體相關的問題,并在此過程中發展語文學科認知能力。學科認知類情境式試題、習題,主要是考查或訓練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文學科認知能力。
這類情境式試題是高考語文試卷中常見的、占比最多的試題,主要設置在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等板塊,大多應用經典名著、美文、詩詞等歷史文化情境材料來設計問題或任務,以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等題型出現。如2021年高考全國語文Ⅰ卷中的現代文閱讀試題,選用了朱光潛和錢鐘書著作中的兩段材料,并附有雕塑《拉奧孔》的圖片,設計了討論美學領域中“詩畫異質”的3道選擇題和2道簡答題。其中第5題是: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設計這類情境式習題,首先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確定習題的立意,即要檢測或訓練的知識點和相應的素養。然后根據習題的立意選擇合適的歷史文化情境材料,情境材料必須具有針對性、典型性,能夠引出問題或任務,能夠支持學生正確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同時情境材料本身必須具有教育意義,能給學生以正向的思想啟迪。最后,根據立意和情境材料設計問題或任務,提出的問題或任務既要有一定的靈活性,又必須指向明確、表達清晰,使學生通過讀題能夠準確把握解題的要求。如在統編版語文教材高一必修下冊第八單元課文《答司馬諫議書》的教學之后,筆者在課后作業中設計布置了這樣一道學科認知類情境式習題:
提供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一文中論述拿來主義前先駁斥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和送來主義的片斷(略)。
(1)魯迅在文中采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有沒有采取這種手法?
(2)結合魯迅和王安石兩篇駁論文,概要說明駁論文的結構特點。
本題的立意是要檢測、鞏固學生對駁論文“先破后立”結構特點和寫作技巧的理解,選用的情境材料、設計的問題和任務,不僅能很好體現和落實本題的立意,而且還引導學生復習了課文、了解了魯迅的名作《拿來主義》一文。同時也提示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要學會立靶子、靈活使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從而使對謬論的駁斥或對自己觀點的論證更為有力。
那么,怎樣提高學生解答此類情境式習題、試題的水平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功在平時,在日常語文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準確理解課文的文化內涵和語言藝術,特別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閱讀方法、切實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要結合課文學習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拓展閱讀,通過拓展閱讀促進語言積累、豐富閱讀經驗。其次,要指導學生掌握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如必須正確理解習題提出的問題或任務,明確答題的方向和要求;必須根據題意認真閱讀、深入理解習題提供的情境材料,從中找到與問題或任務相關聯的背景和條件;對問答題還必須根據背景和條件分析問題,列出解答問題的框架和要點,然后組織語言有條理地、用詞準確地書寫表達。學生解答這類習題,難點在于怎樣正確理解習題所提供的歷史文化情境材料,特別是遇到那些未讀過的材料,往往就懵了、抓瞎了。因此要指導學生沉著冷靜,聯想已學過的文本,調動已有的閱讀經驗,努力讀懂情境材料。難點還在于怎樣將問題或任務與情境材料關聯起來,能夠基于情境材料來分析和解答問題,這同樣需要在教學中加強指導和訓練。
高中語文教學中設計情境式習題,難在怎樣依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選擇恰當的情境材料,以及基于情境材料設計合理的問題或任務,這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磨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丁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