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燕
語文是每個學生都要認真學習的學科,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有獨特且豐富的語境。語境教學理念的實施,能夠讓低年級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進入到最佳的學習狀態,教師也能夠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從而達到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使用語境教學法,應對班級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行多方面的了解,并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為學生創造出更加適合的語境,讓學生有如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從而充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本文以低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為例,探討語境教學的意義和實施途徑。
一、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應用語境教學的意義
1.幫助學生深度解析課程。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較為淺顯,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學生了解文章背后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思想上的啟示和情感上的熏陶。教師可以積極采用語境教學方法,與學生展開多方面的交流,引導學生進入到文章所描繪的世界中,深刻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種教學方法具有較高的價值,學生在后續的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學會深度剖析文章的內涵,不斷挖掘自身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習慣。
語境教學方法的實施,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在教師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后,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對文章內容進行挖掘,這樣學生就能夠逐步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因此,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語境教學方法,將學生帶入到適合的交流情境中,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文章內容。這樣,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也能夠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并且可以與同伴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從而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技巧。
二、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應用語境教學的途徑
1.創設課堂問題語境,活躍氣氛引思辨。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重做好問題語境設定,讓學生能夠在適宜的問題探索語境中,實現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活躍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有更好的思考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會逐步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創設問題語境,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優化和提升。
比如,在教學《畫楊桃》一課時,教師可以將一顆楊桃帶到教室,讓學生先對楊桃的外形進行細致觀察,然后畫出自己觀察到的結果。楊桃這種水果的外形較為特殊,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又較為缺乏,所以學生在畫楊桃時,僅能從自己的角度進行繪畫。隨后,教師讓坐在教室中間的學生和坐在教室前排靠邊的學生交換繪畫作品,并讓他們進行交流和討論。學生在交換畫作后發現,彼此手中的楊桃形狀居然不同。有的學生畫出的是中間帶有橫線的橢圓形,有的學生畫出的則是五角星形狀,這令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在教師營造和創設的語境中,學生積極交流和討論,紛紛舉出各種論據證明自己所畫的才是最能夠反映楊桃的真實形狀。當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候,教師要及時中止討論,并讓坐在教室中間的學生和坐在教室前排靠邊的學生交換座位。學生再次觀察楊桃的時候便恍然大悟,原來處于不同的位置,所觀察到的楊桃的形狀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所畫的楊桃形狀都是正確的。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于這件事情的看法和感想。有的學生表示,在針對同一件事物的時候,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樣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事物的全貌。有的學生則意識到,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都要善于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思考,不能急于否定他人的看法,應該辯證地看待問題。這樣,原本較為抽象的道理,通過創設此種語境,學生較為輕松地理解了,并且學生的思辨能力也借此得到了提升。
2.營造生活氛圍語境,趣味橫生增樂趣。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足,在學習語文知識時,會存在一些無法完全理解的內容。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狀,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語文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價值,拉近語文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妙趣橫生。為此,教師要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語境,讓學生擺脫學習壓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
比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定生活化的討論主題,讓學生在更為熟悉的語境中品味文章內容。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問學生:“冬天行走在雪地上會出現什么現象?”用生活化的問題導入,讓學生進入文本所描繪的內容中,順利引出文本所要討論的主題:小動物的腳印都是什么樣子的。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力,給出了各種各樣的答案。有的學生認為,小雞的腳印像樹杈;有的學生認為,小鴨的腳印像扇子;有的學生認為,小貓的腳印像花瓣;等等。這樣,學生在正式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就能夠更加集中注意力,教學氛圍也會變得更為輕松活躍,學生也更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3.動態資源豐富語境,多元感受悟情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懂得利用動態的教學資源來創設語境,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可以利用動態化的教學資源,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充實,促進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雷鋒的感人事跡激勵著一代代的青少年,他們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勇于奉獻的精神。但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原因,對雷鋒的了解及對雷鋒精神的理解都有限,甚至有時還會有所偏差。教師就可以采用動態資源營造出更加適合的學習氛圍,如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視頻資料,為學生營造出動態語境,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雷鋒的生平事跡和感人故事。這樣,學生的情感更容易受到觸動,從而更容易理解雷鋒精神之所以歷久彌新的原因。看完視頻后,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心中的想法說出來,說說自己為何會深受感動。之后,重新再來學習課文內容,學生就會產生共鳴了,今后也會以雷鋒為榜樣,團結友愛、樂于助人。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趣味濃厚的學習內容,更容易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也更容易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語文教學時,教師應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創造出多元化的語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語文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習慣。另外,教師也要善于使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讓學生在情感方面能有更為豐富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侯縣甘蔗瀛洲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