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貴
【摘 要】教師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積極踐行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理念,以教材中的語文核心知識為中心組建不同主題的任務群,增強學生語言文字和閱讀寫作知識積累,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從而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本文從明確語文教學目標,開展單元學習活動;創設真實教學情境,增加任務學習趣味;明確任務學習重點,提升閱讀分析能力這三個角度,對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設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實踐進行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 教學實踐
新課程教育方案逐漸落地,更多教師開始思考創新語文教學模式的方向和途徑,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它是指由任務學習活動和探究情境組合而成的學習集群,是對傳統單篇教學形式的有效創新,能幫助學生更快理解文本的主旨思想。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習任務群活動的開展,有機整合各類教學資源,重點調整閱讀和寫作環節的教學形式,使學生能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具備良好的語言交流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提升教師教學設計的科學性,還能增強學生對教材不同文本之間聯系的理解,有利于在對比閱讀中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一、明確語文教學目標,開展單元學習活動
在圍繞單元人文主題開展任務群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統整單元各部分內容來設計不同的子任務,融合不同的語文資源展開教學,以此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探索學習活動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學生能在正確學習方法的引導下達成學習目標,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雄偉、美觀和設計的巧妙之處,學習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如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寫“趙州橋非常美觀”,作者通過對橋面上的石欄圖案如何的精美以及不同形態的龍的描寫等,寫出了趙州橋美觀的特點,讓讀者體會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另一篇課文《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學習任務群教學。這兩篇課文都是通過對某一事物或場景的特征描繪,表達不同時期我國人民的智慧,因此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兩篇文章如何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描寫清楚的方式進行深入分析。
學習任務一:招募解說員,明確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招募“小小解說員”為任務,以分別招募趙州橋的解說員和清明上河圖的解說員為引導,讓學生將兩篇課文的第三自然段進行對比學習。教師對解說員的要求應是要把事物或者畫面的特點講清楚。學習任務二:小組合作學,厘清寫法。分別出示《趙州橋》和《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第三自然段,四人為一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并體會這兩段話分別抓住“美觀”和“熱鬧”這兩個關鍵詞來寫,在寫法上都是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通過趙州橋介紹組和清明上河圖介紹組,讓學生分別采用畫表格、畫思維導圖、圈畫關鍵詞句等方式來學習作者是如何把“美觀”和“熱鬧”寫清楚的。學習任務三:對比引思考,總結提升。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開展“小小解說員”比賽,各小組分別派代表上臺解說。其他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讓學生明白趙州橋的作者是圍繞“美觀”對橋面上形態各異的龍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而《清明上河圖》中街市的“熱鬧”,則是從各種店鋪、各式形態的人來寫熱鬧,重點描寫人不同的活動動態,而且人物刻畫得詳略得當。學生體會趙州橋的美觀、設計巧妙和《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后,教師應讓學生思考兩篇課文在敘述視角方面有什么不同,借助問題完善學生在任務群學習活動中的分析視角。這樣通過對文章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對作者寫作方法的感悟,能有效達成單元語文要素的目標,也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程度。
二、創設真實教學情境,增加任務學習趣味
在現階段語文課堂教學中,為落實新課改中提出的相關教學目標,更多教師開始將情境教學法引入語文課堂,以提高語文學科教育價值。情境具體是指課文內容中隱含的敘述語境,教師應通過語言轉化和舉例子的方式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不同類型文章的語境。因此,在基于學習任務群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加強對文章內涵和主題的探究,引入不同的教育工具創設真實的任務群學習情境,這樣不僅能有效開發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思維潛力,還能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掌握,有利于降低理解教材文本的難度。同時由于小學生在學習經驗和思維方式方面的限制,其接觸的文章類型有限,因此教師在創建任務群學習情境的過程中應合理選擇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開展閱讀分析活動,以便提高任務群教學質量。
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選)》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雨來在面對鬼子時敢于抗爭并保護村民的故事,掌握在敘事文本中插入景色描寫的作用,在語句“雨來沒有接他的糖,也沒有回答他”中體會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面對列強所展現出來的抗爭到底的決心,分析雨來機智勇敢的優秀品質。在分析本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可聯系《蘆花鞋》這篇課文開展教學,組織以“榜樣少年成長”為主題的任務群學習活動。在導入環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烈士英勇斗爭的視頻,激發學生視、聽的感知方式參與學習;還可以播放學生身邊同學助人為樂的事跡視頻,營造“榜樣少年成長”學習主題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對任務群文本的初步印象。
教師可根據單元主題設置學習任務情景:講講心中小英雄們的故事。引導學生從“兩篇文章中是通過描寫哪些事來突出人物精神品質的”入手,以問題促進學生語文分析思維的發散與延伸。在學生得出人物遇到困難時表現出“機智、聰明、勇敢”的品質時,教師因勢利導布置“探究文章其他部分與塑造人物形象之間的關系”“對段落進行劃分梳理和給段落加小標題”的學習任務。借助任務群的學習,幫助學生科學總結兩篇文章的發展方向,即游泳—掩護—斗爭—脫險,做蘆花鞋—賣蘆花鞋—買蘆花鞋—送蘆花鞋,從而增強學生對敘事類文本的分析能力,積累更多分析長文章的技巧。最后,教師可設置題為“我身邊的榜樣”的習作任務,引導學生依據課文的學習感受完成主題寫作,用語言文字概括自己對榜樣的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三、明確任務學習重點,提升閱讀分析能力
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學習經驗的限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且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學習任務群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多角度觀察和記錄,以便結合學情調整任務群活動的開展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在學習任務群中突出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圍繞培養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組織相應的學習活動,借助學習任務群的教學形式增強語文教學的連貫性,使學生能逐漸掌握獨立閱讀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的教學為例,本課主要介紹父親從分析花生的價值延伸到個人生命價值的故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借助不同生活事物傳遞個人情感的寫作方法。教師可先在課前發布“給許地山家里的花生寫一則文創文案”的任務,引導學生挖掘花生的特點和品質。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從課文“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一句體會父親教給“我”的人生道理。然后,教師可開展閱讀拓展教學,引導學生解答“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人,你對父親的這句話有什么理解”。
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本篇文章的人生觀教育作為學習任務群的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在分析詞匯、劃分段落和體會情感的過程中完成對本篇文章的閱讀分析。隨后,應鼓勵學生將本篇文章的分析方法應用于本單元其他文章(如《白鷺》《桂花雨》),通過對本單元其他文章的學習來鞏固落實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掌握如何分析不同文本的寫作技巧和情感走向的方法。具體來說,教師應在備課環節深入分析三篇文章的異同點,明確三篇文章中體現的不同的人生觀教育主題,結合閱讀文本內容擬定“劃分文章各段詳寫和略寫的具體部分”“歸納文章中‘成熟一詞的引申意義”“總結三篇文章如何借助物品突顯人生道理”等幾個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內容,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問題,并結合三篇文章的具體語句進行說明,鍛煉其總結歸納和語言表達等多方面能力。隨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著重分析幾篇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對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以便能將課文的主旨從文本中延伸出來,實現對學生思想認知和學習品質的有效培養,借此鞏固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模式能推動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有利于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有效利用,便于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和學習習慣。教師應對組織學習任務群的不同方法進行探索,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發散思維,拓展分析視角,從而提升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東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