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小學各學科教學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優化,但學業壓力一直以來都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整體教學質量提升的難點之一。“雙減”政策于是應運而生,其在小學教學中的貫徹與落實主要圍繞減輕學生作業壓力和創新教學模式來進行。本文結合當前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現狀,從情境作業的構建、趣味作業的制訂、拓展作業的設計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雙減”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作業優化的策略,希望對今后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質量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信息科技 雙減 作業 策略
新課程改革以后,我們的教育教學不僅要求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也要求小學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著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小學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不斷助力。在達成這些目標的過程中,信息科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不僅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拓展到了教育教學中,且在一次次實踐教學中深受師生的青睞,在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信息科技作為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必不可少的學科之一,不僅能提升學生的信息科技能力,還能對學生眼界的開闊、思維能力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依托“雙減”創設減負增效的作業模式,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是當今小學信息科技教師需要思考并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結合實際活動,構建情境作業
信息科技作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之一,一直以來都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學習并掌握信息科技理論知識和實踐要素,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因此,為了優化傳統的作業模式,教師可以結合新課程改革教育理念和“雙減”政策,圍繞小學生生活元素,構建與信息科技課程內容有關的作業情境,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引導學生共同參與其中。這樣一來不僅改變了傳統單一化的作業形式,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信息科技知識的樂趣,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較為有利。
例如,綠化校園、構建美好學習環境是小學生耳熟能詳的校園活動之一。為了構建與信息科技內容有關的作業情境,教師可以校園綠化為主題,組織“綠化校園你我他,保護環境靠大家”的活動。活動開展的過程中需要信息搜索員,其主要作用是搜索綠化校園的各種有效方法,并立足于本校實際情況,從網絡平臺的眾多方法中選出適合本校綠化的有效方法。此外,過程中還需要黑板報創作者,其主要作用是為校園綠化帶設計愛護花草樹木的吊牌。這個活動不僅涉及了《搜索引擎查信息》這節課的知識,也融入了《混排圖文美版面》這節課的內容。這樣一來,不僅能讓學生在實踐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習并掌握信息科技知識,也能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在圍繞生活元素構建的活動情境中,學生不僅在實際活動過程中感受到了活動的樂趣,也進一步體會到了信息科技應用于實踐生活的重要性。這樣的活動形式對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提升和信息科技知識興趣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圍繞多元特色,制訂趣味作業
在小學信息科技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作業內容與模式創新方面較為傳統,更多地采用固化的作業模式,導致信息科技作業缺乏新特色的同時,也無法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作業的樂趣。如此對學生作業質量的提升和作業習慣的培養極為不利。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圍繞多元特色設計趣味作業,在內容與模式方面進行優化,設計學生感興趣且易于完成的作業。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還能對學生作業壓力的減輕和作業質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學科融合理念是新課程改革以后的重要教學理念。貫徹學科融合理念的課堂,不僅富有趣味性,也深受學生喜愛。因此,教師應注重這一理念的實踐。比如,在教學完《編輯音頻出效果》這節課的內容以后,教師可以在信息科技作業的布置中融入音樂元素,讓學生嘗試錄制音樂課堂中學習到的歌曲,然后采用編輯技術對自己的錄制的音頻進行編輯與加工處理,最后展示給全班同學,再由全班同學對其作品進行點評。如此教學一方面能體現信息科技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借助這種方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力。又如,在教學《畫圖軟件初體驗》這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信息科技作業內容中滲透美術元素,讓學生借助畫圖軟件畫出美術課本中的圖形。這種作業模式相比于傳統的作業模式來說,不僅能增進信息科技作業的趣味性,也能在學科融合元素的加持下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感受網絡科技,設計拓展作業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豐富、創新意識強烈,對一切未知的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網絡科技包羅萬象,有著豐富多彩的知識信息,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他們都較少借助網絡搜集、了解與學習有關的信息科技方面的知識。因此,小學信息科技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和網絡科技的便捷優勢,適當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拓展相關知識,從而增進學生對信息科技學科的認識與理解,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感受學習樂趣。
例如,在教學完《組接鏡頭串主題》這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網絡平臺的各類有趣視頻。在學生欣賞視頻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視頻鏡頭切換的形式和效果,引發學生對視頻鏡頭制作過程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圍繞某一主題搜集不同的視頻片段,然后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學生以小組的方式借助信息科技課堂中所學知識,圍繞該主題組接鏡頭,讓其與主題相呼應。這樣一來,不僅能讓學生掌握課堂知識,也能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信息科技的實用價值,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效率有重大作用。
四、制訂評價機制,提升綜合能力
在以往的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往往以答案對錯的方式進行單一評價。這樣的方式在一次次實踐教學中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作業評價模式過于單一化,導致學生缺乏借助作業評價正確認識自我、優化自我的意識與習慣;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單方面的評價方式無法發揮學生在作業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其作業積極性較低的同時,綜合能力也難以得到提升。為了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教師可以采取科學有效的綜合評價機制,在作業評價中融入師生評價、生生評價、自我評價等元素,豐富評價內容的同時,對學生作業能力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教學完《巧用表格做統計》這節課的內容后,教師可以將教學評價融入到實際教學中,以此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能在教學評價的鞭策下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優化與提升。在學生掌握借助表格做統計的方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家庭每月的收入與支出情況進行統計,包括收入來源、開支用途等。通過在表格中對家庭開支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學生能清晰直觀地觀察到每周、每月在生活用品、教育教學、食品、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消費情況,也能明確家庭收入來源。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熟練掌握表格的制作方法和統計技巧,也能培養控制消費、合理消費等良好習慣。待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針對自己所完成的作業質量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引導并鼓勵同桌間進行互評,最后再采取教師評價的方式完善學生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過程中出現的不足之處。這樣的多元評價,讓學生在綜合評價下對自我作業能力有更為全面的認識與理解,對信息科技作業效率和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較為有利。
總而言之,作業作為鞏固課堂內容、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元素之一,對學生信息科技素養的提升和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優化作業模式、創新作業內容的重要性,并結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雙減”政策,設計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作業。這樣一來,才能將作業在促進信息科技整體教學質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才能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揚真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
參考文獻:
[1]霍雁.信息技術與電子作業的有機整合之初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8):36-37.
[2]靳瑞芳.從作業入手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效率[J].學周刊,2011(12):164.
[3]杜君慧.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科技資訊,2020,18(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