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提起詩人卞之琳,可能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這是一位一直活到2000年、進入了新世紀的人物。他似乎被某種魔法永遠定格在了“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的《斷章》之中。
詩人蘆焚曾形容青年卞之琳:15分執拗、25分溫和、25分成人的矜持、35分孩子氣。北大校友陳世驤描述得更加具體:“矮小的個子、單薄的體質,叫人覺得他跟影子那般虛幻;灰色眼珠子隱藏在半球型的凸鏡片后面,柔弱的嗓子和恍惚的神情叫人想起遠天的浮云。他整個外貌內涵、他詩歌迷離的調子,無不使人認為他不堪戰爭驚濤駭浪的一擊?!钡c人們想象的不同,正是這樣的卞之琳,幾次主動選擇隨時代而進。
卞之琳曾回憶,自己在抗戰之前由于方向不明,小處敏感大處茫然,面對歷史事件、時代風云總不知要如何表達自己的悲喜反應,這時期寫詩總像是身在幽谷,雖然是心在巔峰。抗戰時期,沉溺于私人天地的他改變了自由派立場,奔赴延安。他還隨文藝工作團出發,在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游擊支隊里隨軍數月,寫就報告文學《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
1948年底,他在英國訪學,正在山村埋頭寫作長篇小說《山山水水》,聽說了淮海戰役的消息,大受震動,當即乘船回國。
在熱火朝天的氛圍里,他幾乎全然忘記自己手頭還有一部小說,后來想起了,恨自己不寫工農兵而寫知識分子,一把火將創作了七年、耗費無數心血的這部書稿燒成了灰燼。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全國文聯號召文藝工作者們發表作品聲援。他用23天創作了20首詩,次年印行成書,取名《翻一個浪頭》。詩集中有寫農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從鄉村出發》,有寫女青年送夫上前線的《金麗娟三獻寶》。他在詩中反復吟詠:“翻一個浪頭,翻一個浪頭,翻一個浪頭,我們向前涌!”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