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日本正式開排核污染水,引發系列連鎖反應,持續攪動東亞政經局勢,周邊各國民眾的精神狀態也深受干擾。最為跳脫的直接后果之一,便是突然爆發的食鹽、藥品和核輻射檢測儀搶購熱潮,引發相關企業緊急發表保供聲明。但有專家表示,關注輻射風險的同時,人們對未知風險的恐慌和焦慮,也值得認真對待。
搶鹽熱潮
8月24日,日本核污染水正式開排,危機感逼近民眾的日常生活。食鹽市場出現巨大波動,8月24日下午開始,多個生鮮平臺的加碘低鈉鹽、加碘深井鹽、雪晶鹽等食用鹽,均顯示為“補貨中”“即將到貨”狀態。山東、江蘇、福建等沿海地區的線下商超,也出現了民眾涌入搶購食鹽,短時間內導致食鹽斷貨的情況。
8月24日晚間,中鹽集團不得不發布保供聲明稱:“我國食鹽來源主要分為三類:井礦鹽、湖鹽、海鹽。當前我國的食鹽產品結構占比為井礦鹽87%、海鹽10%、湖鹽3%,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p>
山東、廣東、安徽、浙江等地的鹽業協會、北京市商務局等機構也紛紛發表聲明,稱食鹽儲備充足,產能穩定,呼吁民眾不要囤鹽。
作為世界上鹽儲量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坐擁自貢井鹽、茶卡鹽湖、淮安鹽礦等知名鹽礦,再加上鹽本身又是可再生的資源,放眼全國任何地方,在事實層面,這一條便不足以構成食鹽恐慌的合理緣由。
雖然有各方權威聲明和諸多媒體緊急科普,呼吁民眾不要盲目搶購,但恐慌性購買的余震,依然還在。
截至8月26日,坐標廣州、上海,一些買菜平臺均顯示,大部分食用鹽商品界面,已連續兩天處在“約后天早上到”或“補貨中”的狀態。
恐慌的不止中國人,在食鹽結構上以海鹽為主的韓國人,應激反應則更強烈。早在一個月前,韓國民眾便開始恐慌性搶購、囤積食鹽。日本開排核污染水前后,受消費者積極尋求儲備海鹽的市場預期影響,韓國鹽業股在本周也表現強勁,出現6月以來最大漲幅。
理解“恐慌性搶購”
雖然日本政府表示,污染水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到了可以忽視的程度,并制定了一個金額巨大的公關計劃。但即便是日本民眾,也難免陷入恐慌。
據韓國《東亞日報》報道,8月23日下午,在日本東京品川區的大型超市的水產品專柜前,宣傳福島水產品的促銷員說:“在當地和超市分別進行了嚴格的檢查。這里賣的魚鮮從來沒有出現過問題,大家可以放心購買?!?/p>
但路過的日本主婦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知道很安全,但說實話,我不太會去買?!?/p>
日本民眾尚且如此,在本世紀最嚴重的核災難面前,真正的問題在于,民眾何以安心?
核污染水排海,影響面甚廣,但各國政府、專業機構和媒體所呈現的信息,并不總是清晰無疑的,甚至存在巨大撕裂,魚龍混雜的信息流,從不同方向沖擊著每一個人,這很容易導致人們對最壞情況的猜測和假設,進而陷入恐慌,強烈的情緒混亂干擾人們的判斷,驅動起短期內近乎瘋狂的消費。
研究切爾諾貝利事故和福島核泄漏事故的科學家們亦表示,人們對輻射的恐懼,以及為了保護自己免受輻射傷害所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超過輻射風險的直接影響。
眼下,搶鹽風波似有平息跡象,但核輻射儀的銷售又搶過“風頭”,異?;鸨T谔詫毶?,核輻射檢測儀最近的搜索熱度上升了232%。對此,已有多位專家出面解釋,對普通的民眾來說,沒有專業的知識,只用單個普通儀器意義不大。
在一輪接一輪的恐慌性購買中,應該看到的是民眾對危機即將到來而資源可能稀缺的感知,對未知的恐懼、對生活的控制感下降的應對行為。
擁有百度百科搜索能力、讀過幾本勒龐、將大量時間花費在互聯網浪尖上,據此就著急對“搶鹽、搶購核輻射檢測儀的人”冷嘲熱諷,未免過于自負。
眼下,重要的是各國政府、科學機構和權威媒體,理解民眾的焦慮和恐慌,不要繼續通過各種代理人瘋狂攪渾水,而應該及時回應民眾關切,本著專業而審慎的態度,釋放盡可能清晰的重要信息,幫助人們正確理解和應對潛在的風險。
(摘自《南風窗》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