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一些形式多樣的迎新儀式也在網絡上刷屏。對此,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得到很多網友的肯定和支持:開學儀式不該成為家長、老師和孩子的“難以承受之重”。
家長發帖吐槽引共鳴
8月19日,發帖人張女士(化名)在某社交平臺以“孩子她媽,是時候出手了”為題,呼吁整治“開學儀式感”亂象,不要讓老師和家長被所謂的儀式感“綁架”。張女士還曬出了自己向相關部門投訴的內容,“近年來,全國各地區不少大中小學校以及幼兒園在每個學期開學時費盡心思折騰‘儀式感,這些‘儀式感通常是在班級教室用氣球、彩帶、拉花、彩印KT版等一次性用品進行裝飾,再搭配一些小零食進行布置。孩子開學第一天來到教室就像來到派對現場一樣,看著花里胡哨的裝飾、吃著零食,桌上放的新課本基本不看,心思都不在學習上。”
這條帖子發布后,很快引發了網友的圍觀,評論超過了1300條,“一年級新生入學搞個儀式可以理解,其它年級真沒必要”“形式大于內容的東西少搞,讓學校回歸教學本質”……
記者搜索發現,除了比較常規的迎新儀式,有的學校“開學儀式感”用到的道具越來越多——河北保定某小學,孩子們穿過拱門、敲擊準備好的鼓,寓意“一鳴驚人”;走過寫滿老師祝福語的通道,桌子上放著寓意“心想事成”的橙子、“平平安安”的蘋果,以及“聰明伶俐”的大蔥;再從老師手中領取寓意“越來越棒”的棒棒糖。福建福州,一學校在開學首日請了校外舞龍團隊,為每個班級表演舞龍。浙江杭州,一學校校長為了迎接開學,把自己打扮成神仙爺爺站在門口迎接學生……
重點應在開學而非儀式
“開學儀式感”怎么泛濫成災的?有網友進行了總結,“首先,部分家長攀比心理較重,追求所謂的儀式感;其次,有些學校和老師注重這樣的面子工程,還將類似活動發在學校公眾號或者短視頻平臺、美篇等社交平臺上,增加美譽度。另外,不少商家也借此機會營銷,販賣焦慮以銷售商品。”
尚先生(化名)的孩子即將進入三年級,他本人也是班級家委會成員之一,據他介紹,孩子所在班級比較注重“儀式感”,除了新學期開學,像兒童節、國慶節、元旦節等節日,老師也會組織家委會成員和孩子裝扮教室,“沒辦法,我其實并不喜歡這樣的儀式感,但老師說其他班級都在搞,我們如果不參與,感覺就被‘比下去了,所以被迫也要搞,太卷了。”至于具體費用,尚先生介紹,一次活動一般在六、七百元左右,都是從班費里支出。
家長黃先生(化名)則表示,“如果一味追求用金錢堆砌的儀式感,到處可見氣球、彩帶、零食、玩具,把校園整得像個游樂園,孩子們還有多少心思用在學習上呢?”
在張女士的帖子下面,不少自稱老師的網友在評論區留言,也希望能取消這樣的“開學儀式感”,“我是老師,真的極其反感這種開學儀式感!我只想在教學上用心,不想自己掏腰包,更不想家長掏腰包。”
還有網友認為,“開學儀式感”受到追捧,還和商家的推波助瀾分不開。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不少商家賬號也在推廣自家產品,并配以“我不允許我的孩子,羨慕別的小朋友”等文字,吸引老師和家長購買。
中國教育報曾刊發“不宜過度追求開學儀式感”的評論,“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如果脫離了育人的初心,紛亂的形式很可能就淪為形式主義。開學儀式當然應該指向立德樹人,不能脫離開學的本意、教育的坐標。”
(綜合海報新聞、紅星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