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雅玲
有效的課堂提問,影響著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效率。教師不僅要著眼于每一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還應將教學內容置于整套教材中,要站在整體教學結構的高度,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技能經驗,熟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有目標、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從而讓有效提問為數學課堂增彩,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 了解學生,提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的問題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都是容易確定的,而學生個體是有差異的,體現在認知水平、心理特征等各個方面,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該是多樣的。教師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依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重視提問策略,設計一些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以及能觸動學生心弦、引發學生共鳴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在引導學生了解何為長方體的表面積后,筆者鑒于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勝心強,提出問題:“老師看看誰能把長方體的表面積算出來。”以此引發學生探索長方形表面積的興趣,激發學生產生內在的求知需求。筆者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即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再次提問:“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將長方體展開,會有幾個面?它們又是哪些圖形呢?”接下來,學生以四人小組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筆者在巡視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巡視中發現學生的探究成果大體分成兩種情況:(1)分別算出長方體每個面的面積,再相加;(2)根據長方體六個面兩兩相同,可分成三組,這樣就可以算出三個不同的面的面積和再乘2。接著,筆者請小組代表借助課件中的長方體展開圖充分、形象地表達。最后,面向全班提問:“他們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聯系,哪種方法更加簡便?”通過一系列的問題,由易及難,一步步加深對知識點的剖析,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也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如此,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鍛煉。
二、 聯系前后知識點,提有關聯性的問題
教師要熟悉教材,除了要明確每堂課教學的重、難點,還應關注相關知識點的前后聯系,并設計有關聯性的問題。尤其學生容易區分不清的概念,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有意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點之間的聯想對比,幫助學生在思考中分清知識的異同,弄清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逐漸形成知識體系,構建數學知識結構。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與“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進行因數、倍數等知識的復習。隨后可以設計這樣一組問題:(1)兩個數的公因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嗎?(2)兩個數的公倍數的個數數得清嗎?它們有最大公倍數嗎?為什么?(3)什么叫作互質數,互質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多少?(公因數只有1的兩個數是互質數,互質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是這兩個數的乘積)(4)成倍數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分別有什么特征?(成倍數關系的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是較小的那個數,最小公倍數則是較大的那個數)(5)兩個數的公因數與公倍數有何關系?(成倍數關系)這組問題緊緊圍繞著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來進行,有助于學生深刻地認識公因數和公倍數,并且將幾個有關聯的知識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既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檢驗,又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訓練,同時也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著眼學生實際,提針對性強的問題
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專注于教材,更重要的還要關注學生,備課時要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精心設計針對性強的問題,問題指向要明確,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不盲目、不空洞。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每個人的認知水平、知識基礎、思維能力都不相同,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也不一樣。對于基礎較扎實的學生可以讓他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或介紹不同的解答方法;而對于基礎較薄弱、能力稍欠缺的學生可以準備較簡單的問題。
例如,人教版五下涉及“長方體體積”的一道解決問題:一個長方體玻璃缸,缸內長6分米,寬6分米,高7分米,水深5.6分米,把一個西瓜放入后,西瓜全部浸沒,從玻璃缸里溢出4升水。求這個西瓜的體積是多少?在讀懂題意后,教師不急于讓學生列式計算,而是通過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有意讓基礎較差的學生回答較簡單的問題:“如何計算長方體玻璃缸的體積?請說說計算公式。”而教師提出問題:“西瓜的體積相當于哪一部分水的體積,只是溢出的那部分水嗎?”這個較有難度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讓其帶領大家突破知識的難點,掌握解題的關鍵。通過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有針對性的問題,能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夠順利回答出問題,便增強了其繼續學習的信心;提供有點難度的問題給思維較靈活的學生,讓他們也不至于“吃不飽”,失去探索的興趣。
四、關注教學動態,提有彈性的問題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會遇到拋出一個問題后,全班學生默不作聲的局面,這時教師就該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問題的指向性是否明確,學生的思考過程遇到了什么困難,繼而適時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或改變提問的方式,或將問題更加具體化,即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彈性,要根據教學動態靈活調整,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大膽地作答,從而掌握知識,并使數學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鍛煉。當然,如果能在備課環節就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提前的預設與準備,那么教學也會更有彈性。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下“分數的意義”時,教師應先設計能夠引導學生判定單位“1”的問題:“將10克糖放入90克水中,糖占糖水的幾分之幾?這是把什么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哪個量是單位‘1;糖占水的幾分之幾?這時單位‘1變成了什么?也就是把哪個量看成一個整體?”若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那么可以調整問題為“糖水是糖的幾倍?”“水是糖的幾倍?”降低難度,從另一個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促使學生感悟倍數關系,從而溝通“幾倍”與“幾分之幾”的關系,以更好地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問題。最后,教師再次提問:“這種題有什么解題技巧嗎?”生1總結:“先找出把誰看作一個整體,然后把這個整體作除數,進行除法計算。”生2:“可以從倍數關系入手,通過轉換問題,進行逆思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動態,適時調整問題,讓有彈性的問題為訓練學生的思維服務,也為創建有效教學增彩。
綜上所述,教師在課前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提問,重視提問的策略。在課堂上教師應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巧妙設計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堂提問,讓有效提問成為組織教學的良好開端,也讓問題串聯起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激發學生以活躍的思維投入到學習中,進而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也讓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更出彩。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新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