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茹
小學第一學段是學生從圖畫書閱讀轉向文字閱讀的過渡時期,教科書中形象、精美的插圖作為課文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搭建了一座學習的橋梁。作為低年級的語文教師,要合理使用課文插圖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使之成為學生理解與感知語言的橋梁,有效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以圖創(chuàng)境,點燃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單純,學習興趣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借助課文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學生的學習期待,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在統編版第一學段的語文教科書中,幾乎每一篇課文都安排了一幅或多幅插圖。這些插圖位置不同,有文前頁插圖、圖文同步插圖、文后頁插圖;類型各異,有水墨、水彩、版畫、照片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充分挖掘這些插圖與教學內容的聯結點,抓住插圖中的主要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氛圍,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課文內容。
如在一年級上冊《a o e》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創(chuàng)設一個“歌唱演員”進行歌唱比賽的活動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的小女孩在唱歌時是怎樣發(fā)出聲音的。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與經驗,便很自然地學會了“a”這個拼音字母的發(fā)音方式。在這個情境的學習中,學生模仿小女孩張大嘴巴,自然地領悟到“a”這個字母的形狀如一個張大嘴巴唱歌的女孩,圓圓的是腦袋,右邊的一豎相當于小辮子。在這種生動有趣的情境下,學生會很好奇地想要去猜測公雞和大白鵝所暗含的拼音字母是什么,這無疑是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如,在一年級上冊《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結合潔白的雪景圖片和歡快的音樂,創(chuàng)設一個“有聲有色”的動物樂園情境,吸引學生“沉浸式”學習。在引導學生猜測“哪些小動物來到動物樂園”“它們來動物樂園干什么”之后,相機出示小動物們在雪地上玩耍的圖片和四張對應的腳印圖片,讓學生借助插圖對課文內容有個初步的感知,并在情境的感染下主動參與學習。
二、圖文結合,厘清課文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第一學段的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方面應能夠“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因此,教師教學時應立足教材,借助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圖文結合的閱讀方法。統編版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中的插圖除了獨立的主圖以外,還有很多能夠展示課文主要脈絡的連環(huán)畫插圖。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連環(huán)畫插圖所具有的連續(xù)性特點,讓學生建立“圖”與“文”之間的聯系,從文到圖,再由圖到文,讓插圖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架構起鏈接的紐帶,幫助學生厘清課文的主要內容。
如一年級下冊《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都是沒有標注拼音的純文字課文,一年級學生在自主閱讀時會有一定的難度。編者為這兩篇課文安排的都是連環(huán)畫插圖,圖畫自然而然成了一年級學生學習課文的重要課程資源。教學《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初讀全文,讀通句子,整體感知課文大意;接著在多媒體屏幕上出示課文的連環(huán)畫插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用一兩句話說說每幅插圖所表現的具體內容;最后指導學生將插圖與課文對應的段落相匹配,并標記出來。在這個整體感知大意、觀察辨別插圖、建立圖文聯系的過程中,學生由易到難地感知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效地提高了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在“對應插圖找段落”之后,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插圖、尋找細節(jié),并結合圖片品讀課文中的關鍵字詞和重點句段,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三、依圖品讀,感受語言魅力
低年級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是循序漸進的,往往先從字詞理解慢慢走向句段品讀,而第一學段語文教科書中的不少插圖也體現了比較難懂的字詞或課文最精彩句段的語義。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文插圖這一重要載體,幫助學生理解重點詞句、品讀優(yōu)美詞句,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魅力。
如教學一年級上冊《四季》一課,在引導學生辨析“草芽”和“小草”的區(qū)別時,可結合課文插圖讓學生觀察,理解草芽就是綠綠的、嫩嫩的、尖尖的,剛剛長出來的小草。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少見的“草芽”,從而感受到課文用詞的準確生動。又如,在二年級上冊《我要的是葫蘆》一課中,作者用“細長的葫蘆藤、長滿、綠葉、幾朵、雪白的小花”幾個巧妙的詞語,形象地描寫了葫蘆最初的生長狀態(tài)。教學時,可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出示不帶顏色的課文插圖;再引導學生找到句子中描寫顏色的詞語,通過多媒體填充顏色的功能,讓學生給課文插圖配上顏色,讓學生感受作者顏色描寫的生動性;然后再讓學生給葫蘆藤貼上綠葉貼畫,體會葫蘆藤茂盛的特點,感受課文中“長滿”一詞的巧妙,更加形象地領悟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拓圖聯想,提升語用能力
教科書中的插圖造型可愛、色彩鮮艷、富有童趣,配上文字容易引發(fā)閱讀者的聯想。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靜止的插圖去想象畫面背后的場景,讓畫面上的人和物活動起來;讓學生利用插圖中所呈現的事物激活思維,讓抽象的思維活動轉化成可視化的語言訓練。
如在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一課中,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都想來給小青蛙的詩當標點符號。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將小蝌蚪、水泡泡和水珠的插圖出示在屏幕上,與逗號、句號、省略號進行直觀的比對聯系,讓學生明白不同標點符號的形狀各不相同。接著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課文中的插圖所呈現的池塘景象,補白插圖沒有出現的事物,想象一下:“除了課文插圖中的事物之外,還有哪些事物也會來給小青蛙的詩歌充當標點符號?”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大膽想象,仿說文中的詩句:“說:我可以當。”又如,在一年級上冊《四季》一課的教學中,在借助課文插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可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還有哪些事物也能代表四季的不同特點。教學時,教師可以先提供幾幅四個季節(jié)的代表性事物的圖片給予提示,讓學生借助教師的提示嘗試表達;接著慢慢放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自主表達;最后仿照文中的句式:“()(),他對()說:‘我是()天。”在模仿、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激發(fā)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提升了語言的表達與運用能力,豐富了語言積累。
綜上所述,第一學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認知思維以形象、直觀為主。教科書中插圖的生動形象、活潑可愛,符合第一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課文插圖,把插圖作為十分重要的教學資源來加以利用,讓精美的課文插圖與優(yōu)美的文字內容融為一體,助力學生感知語言,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翔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