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虎
(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上旋發球技術是發球技術中較難掌握的一項技術,而決定上旋發球技術好壞、能否得分的關鍵在于發球用力的協調性、動作速度、動作銜接等,本研究以費德勒為觀察對象,從技術動作角度,對其上旋發球技術的動作要領進行詳細分析,選取其在比賽中上旋發球技術的運用特征,總結其上旋發球技術的運用規律,同時將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與對手進行比較,找出費德勒上旋發球技術的優點和缺點,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上旋發球技術的訓練方法,為提高網球運動員技術的持久穩定性、運用成功率提供參考和借鑒。
由于本研究針對網球上旋發球技術進行分析,選定男子單打網球運動員費德勒,選取其參加的2020 年澳網(硬地)所有比賽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在對文獻的查找中,采用線下與線上兩種方式查找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其中線下方式為學校圖書館對網球發球技術相關圖書、文獻的查找,線上方式采用專門的學術網站,如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以網球上旋發球技術為關鍵詞,進行相應文獻的檢索,逐篇對每篇文獻資料進行閱讀,摘抄、記錄、整理與本研究密切相關的內容,通過這些工作,為本研究的進行和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1.2.2 錄像觀察法
對費德勒2020 年澳網(硬地)所有比賽的上旋發球技術的具體運用進行錄像分析,將其比賽錄像從網絡上下載后,運用視頻處理軟件,對費德勒及其對手在上旋發球技術的運用視頻進行暫停、慢放等功能,統計出其與對手的上旋發球技術的運用成功率、發球落點、路線等,以數據更加直觀、全面地反映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特征。表1 是費德勒在2020 年澳網的參賽情況,在錄像觀察及分析中,針對費德勒的每一場比賽,以及每一個對手,在比賽中的上旋發球技術進行分別統計,并進行對比分析。

表1 費德勒2020 年澳網參賽情況統計表

表2 費德勒發球技術統計表

表3 費德勒對手的發球技術統計表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錄像觀察法中統計出的相關技術數據,采用求和、求平均值等統計方法,將所得統計數據制作成表格,更直觀得出費德勒及其對手上旋發球技術特點,為本論文提供數據支撐。
1.2.4 邏輯分析法
將通過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數理統計法所獲得的相關資料、數據,綜合運用比較、綜合、分析等邏輯方法,總結費德勒上旋發球技術特點,同時針對性的提出提高上旋發球技術的訓練方法,為網球運動員提供參考和借鑒。
采用上旋發球技術發球過網后,球會出現明顯的下墜現象,在擊地反彈時達到很高的高度,前沖距離長,也有著較高的穩定性,職業網球運動員往往在第二次發球時采用上旋發球技術。在技術運用時,會將球上拋至頭部偏左的位置,在擊球時,身體盡量仰成弓形,利用身體弓形的杠桿力量,促使球拍快速向右上方揮動,擊球瞬間實現球的旋轉,上旋發球技術的成功率主要來源于旋轉快慢,旋轉力可以將球拉回至發球區,同時又可使球在落地后彈起難以預測的路線,使對手接發球時措手不及,成為得分取勝的關鍵(見圖1)。

圖1 上旋發球技術動作示意圖(握拍手為右手)
2.2.1 費德勒上旋發球的穩定性
對于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費德勒來說,其發球技術已經爐火純青,不論是國內外關于費德勒發球的相關研究,還是通過比賽的錄像觀看,都能夠感受到費德勒強大的發球能力。而對發球技術掌握、運用得好,能夠保障運動員在比賽中獲得極佳的上網截擊機會,甚至可以直接發球得分。通常情況下,平擊發球并不是網球運動員發球的首選,而是以上旋發球為主,費德勒在比賽中同樣主要以上旋發球為主。在對費德勒的比賽錄像觀看中,發現費德勒在上旋發球時,會在球拍觸球前使用向左上方向的動作,使得擊球點靠近球的中后部,觸球后立即采用向外動作從而給予球一個旋轉力量,實現快速、大力發球,費德勒在發出上旋發球后,球的過網弧度較高,并且有著極快的下墜速度,不僅不會出界,在落地反彈后,也會彈起更高的高度,同時球的旋轉使得彈起后的球的路線難以預測,對手無法準確判斷造成難以高質量的接發球,這為費德勒的發球成功、得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費德勒有著極高的上旋發球穩定性,幾乎每一個上旋發球均能夠穩定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2.2.2 費德勒上旋發球的得分率
通過對費德勒上旋發球得分率的統計,可以看出在2020 年澳網比賽中,一發時費德勒的平均成功率為64.5%,而二發上旋發球的平均成功率達到了77.1%,其中一發成功率最高是在第三輪對戰米爾曼,達到了66.4%,最低是在四分之一決賽對戰桑格林,為62.5%,二發上旋發球的成功率最高是在次輪對戰克拉吉諾維奇,達到了78.7%,最低是在第三輪對戰米爾曼,為74.1%,說明費德勒在上旋發球的成功率非常高,且具有較高的穩定性,通過上旋發球獲得了非常高的得分機會,也進一步說明費德勒在上旋發球技術的掌握、運用上非常好。
通過對費德勒對手的上旋發球技術統計,可以看出在一發成功率上,半決賽的德約科維奇成功率最高,為66.4%,第三輪對手米爾曼的成功率最低,為63.0%;二發上旋球成功率最高的同樣是德約科維奇,為79.2%,首輪對手約翰森最低,為70.4%。總體來看,雖然不同對手有著不同的成功率,但成功率相差均不大,可見作為參加澳網比賽的世界頂尖網球運動員,其上旋發球技術水平均非常高,其中德約科維奇的技術水平略高。
為更好地了解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水平,對這6 場比賽中費德勒與對手的發球情況進行對比統計,并對成功率進行了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見表4、表5,可以看出在成功率方面,費德勒的一發成功率要略低于對手,而在二發上旋發球的成功率方面,則是費德勒高于對手,不過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并未出現顯著性差異(P 值均大于0.05),由此得出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僅略好于對手。不過在這幾場比賽中,費德勒及其對手均是當前世界頂尖網球運動員,費德勒與對手雖在技術特征上有所差別,但每人的實力和水平均非常高,在上旋發球技術上也不相上下。

表4 費德勒與對手的發球技術對比統計表

表5 費德勒與對手的發球成功率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統計表

表6 費德勒上旋發球路線統計表

表7 費德勒對手的上旋發球路線統計表
在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運用中,其發向一區的上旋發球會明顯出現向內偏移的現象,而發向二區則向外偏移,不論是發向一區還是發向二區,均有效打亂了對手的部署和安排,給予對手極大的心理壓力和回球壓力,并且作為世界頂尖網球運動員,費德勒在上旋發球技術上高穩定性輸出,發出的球旋轉速度極快,路線變換難以預測,使得對手更加難以預測球飛行路線,進而無法高質量的回球。可以看出費德勒在上旋發球上有著極高的成功率,這離不開其技術極高的穩定性,及球高速的旋轉性。
2.2.3 費德勒上旋發球的路線
上旋發球的路線特點在于,球的飛行路線以及落地后彈起的路線會發生明顯的偏轉,而這種偏轉有效增加了路線的判斷難度,并且相比較而言發球路線越長,發球的成功率越大。在對費德勒上旋發球路線的統計中,發現落在一區的上旋發球略多于二區(一區和二區分別為26.2 次、24.2 次),而成功率同樣是一區高(一區和二區分別為82.2%、77.9%),不過兩者之間差別不大,可見費德勒的上旋發球路線較為均衡,但均有著較高的成功率。在進一步觀看費德勒的上旋發球路線時,可以看出費德勒的發球路線較長,有效提高了其發球成功率。
在費德勒對手的上旋發球路線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對手的一區平均成功率為80.1%,二區的平均成功率為75.7%,其中在一區成功率上,第四輪的福切維奇成功率最高,為82.1%,四分之一決賽對手桑格林的成功率最低,為76.9%;在二區成功率上,半決賽的德約科維奇成功率最高,為79.2%,次輪對手克拉吉諾維奇的成功率最低,為70.80%。不過這幾人的上旋發球路線成功率均不低,且相差不大,說明這些優秀選手在上旋發球技術上,不同路線的成功率均較高,表現出均是一區成功率高于二區的特征。
為更好地了解費德勒的上旋發球路線情況,對這兩區比賽中費德勒與其對手的發球路線進行對比統計,并對成功率進行了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見表8、表9,可以看出在成功率方面,費德勒在一區、二區的成功率均略高于對手,不過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顯示并未出現顯著性差異(P 值均大于0.05),由此得出費德勒的上旋發球路線的成功率僅略好于對手。費德勒及其對手,均是當前世界頂尖網球運動員,在上旋發球技術的路線選擇中,不論是選擇哪條路線,均有著非常高的成功率,可見優秀網球運動員在上旋發球路線的選擇與使用效果上,均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表8 費德勒與對手的上旋發球路線統計表

表9 費德勒與對手的上旋發球路線成功率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統計表
上旋發球技術作為一項高得分率發球技術,同時也有著較高的難度,要通過專門性訓練提高網球運動員的上旋發球技術。
2.3.1 拋球練習
運動員在做完準備動作后,握球手握球從同側腿自下而上拋球,在手臂上舉至最高點時,手臂伸直、掌心向上,通過拇指、食指、中指這三指將球平穩托起后拋向空中,為減少球拋出路線的偏移,不能加入勾指、甩動手腕的動作,拋出的球以不旋轉為最好,此外由于拋球高度與揮拍擊球的時機存在密切相關的聯系,在將球拋出后,其高度要超過擊球點的高度,因此拋球練習要保障身體重心的平穩,同時進行拋球與握拍手的揮拍后擺,使整個動作保持協調,提高拋球、擊球的穩定性。
拋球練習可利用圍網或墻壁,采用發球站位姿勢進行拋球練習,在拋球中注重拋球高度及落點的觀察、記錄,同時還要注重拋起的球是否產生旋轉,也可利用高度合適的樹作為練習的道具,運動員先揮拍擊打樹上的某樹葉,以擊打到的該樹葉作為拋球最佳位置,不斷訓練直至拋出的球能夠準確的碰到該樹葉。
2.3.2 揮拍擊球動作練習
揮拍擊球動作的練習往往是與拋球練習同時進行,相比較而言,上旋發球拋球時的球在相對靠后的位置,在保證發球進入規定區域的同時,為保障發球的穩定性和攻擊性,拍面稍向內側保障擊到球的側后部,從而發出上旋球。揮拍動作可以分解為準備動作、引拍反弓、搔背動作、沉拍、揮拍擊球、隨揮完成6 個動作,運動員在初次練習該技術時,可以按照分解動作逐一進行訓練,在非持球狀態下,準確、無誤的練習,最后再連貫起來完成整個揮拍擊球動作。
2.3.3 發球節奏訓練
發球的節奏也是發球成功率高低的決定因素,需要運動員在發球時兩只手臂協調配合,這就要求運動員在熟練掌握拋球、揮拍擊球動作后,反復的對拋球和擊球進行連貫性訓練,整個訓練過程更加強調對手臂的協調配合,以及全身發力的節奏性訓練,從而保障發球的穩定性與成功率。為保障運動員能夠在比賽中發出高質量的上旋球,運動員還需加強發球節奏訓練的強度,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發球訓練,并且可將上旋發球技術訓練與上網戰術、底線戰術等進行結合,可以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3.1.1 費德勒在二發上旋發球的成功率非常高,通過上旋發球獲得了非常高的得分機會;費德勒在發球落點上達到了預期的精準落點,同時也使得球落地反彈后出現難以預測的路線,有效提高了發球的得分率;費德勒的上旋發球路線較為均衡,但均有著較高的成功率,且發球路線較長,有效提高了其發球成功率。
3.1.2 相比于對手,費德勒的上旋發球技術均略好于對手,不過這些運動員在上旋發球技術上相差不大,均具有非常高的上旋發球技術水平。
3.2.1 網球運動員要重視上旋發球技術,在日常的訓練中有意識地訓練和學習上旋發球技術,尤其是要以世界優秀網球運動員為學習對象,不斷觀看、模仿其上旋發球技術,逐漸將上旋發球技術發展成為自己的優勢發球技術,提高發球的成功率。
3.2.2 網球運動員在上旋發球技術的訓練中,要采用多種訓練方法加大對該技術的訓練,同時結合自身的技術特征,形成適合自己的訓練策略,提高訓練效果,此外,運動員可將上旋發球技術與其他技術結合訓練,提高效率的同時,也有效提高運動員對其他技術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