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妞,鄧志珊,馮雁玲
(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廣東佛山528200)
全膝關節置換(TKA)是通過切除病灶、植入假體替代病變關節治療膝骨性關節炎[1]。TKA術后創傷大,出院后若缺乏良好的康復治療易發生關節內出血、腫脹及疼痛等并發癥[2]。TKA術后關節腫脹降低患者膝關節活動范圍,影響術后康復訓練效果,進而影響膝關節功能恢復。雖然TKA能為改善膝骨關節功能提供條件,但其最終治療效果仍與手術技術及術后護理密切相關。臨床護理中,大多采用傳統門診或電話隨訪方式,雖然可以直觀了解患者病情,并給予針對性護理,但是傳統門診流程復雜,需繳納門診費,給患者造成不便,同時增加經濟壓力,而電話隨訪方便、快捷,但是不能根據病情給予針對性護理,且失訪率高[3]。近年來,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醫護人員可通過微信以語言、文字、圖片及視頻等形式與患者交流,因此微信在術后隨訪中被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效果[4]。本研究探討了微信在TKA術后患者出院隨訪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80例初次行單側TKA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行TKA術者;②年齡≥40歲者;③依從性良好者;④患者或家人了解并使用微信App;⑤患者或家人知情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心、肝、腎等臟器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②自身免疫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及慢性嚴重感染者;③意識模糊或溝通障礙者。根據本院微信隨訪管理推行時間,將2019年1月1日~10月31日收治的9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男34例、女56例,年齡(63.86±7.15)歲;住院時間(12.35±2.36)d;手術部位:左側43例,右側47例;關節炎原發病:骨性77例,類風濕性13例。將2019年1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收治的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男41例、女49例,年齡(62.73±6.94)歲;住院時間(11.87±2.23)d;手術部位:左側39例,右側51例;關節炎原發病:骨性81例,類風濕性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康復指導和術后隨訪,并指導患者康復訓練。①踝泵運動:勾腳尖和繃腳尖500次/d。②直腿抬高訓練:直腿抬離床面15 cm,30~60次/d。③屈膝訓練:包括床邊垂腿屈膝訓練,仰臥垂腿屈膝訓練(仰臥在床上,雙手抱住大腿,大腿垂直于床面),坐位抱膝屈膝訓練(屈膝關節到最大角度,雙手抱住腳踝,將膝關節彎曲至最大角度),以上訓練2~3次/d,每次10 min。④伸膝訓練:下肢繃直,踝部墊薄枕,使膝關節貼緊床面,2次/d,每次20 min。⑤冰敷:每次完成康復訓練后冰敷。囑患者術后2周、1個月、3個月復診,如有不適等異常情況及時到醫院就診。
1.2.2 觀察組 在常規隨訪的基礎上給予微信隨訪管理。①成立微信交流小組,小組成員包括骨科主任1名、骨科醫生2名、骨科專業護士4名。成員職責:建立微信群或微信公眾號,編輯并推送康復訓練指導意見、在線解答患者疑問,收集并整理患者回訪信息。微信推送內容包括:疼痛管理(常用鎮痛藥物及使用方法和禁忌),血栓預防(介紹血栓及預防知識、抗血栓藥物及使用等),膝關節保護(列出損傷膝關節的運動及日常生活中易磨損膝關節的活動),術后康復訓練等。②建立微信回訪平臺:出院時,讓患者或家屬關注TKA術后康復訓練微信公眾號并加入微信回訪群。指導其在平臺查閱或咨詢TKA術后康復訓練知識,以文字、語音、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定期更新指導信息,每天推送1次。及時關注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督促患者每天行功能恢復訓練,具體項目包括踝泵運動、直腿抬高訓練、伸屈膝訓練,每周五拍照或錄視頻發至微信群。醫護人員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其進行功能訓練指導,小組成員輪流在每周六下午對出院患者進行回訪,為期3個月,認真記錄患者回訪信息。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疼痛情況,患肢腫脹程度(使用皮尺測量患肢小腿周徑),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膝關節功能評估結果,記錄患者術后3個月內并發癥(感染、麻木、發熱、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發生情況。①疼痛情況:比較兩組手術前(T0)及手術后2周(T1)、1個月(T2)、3個月(T3)時靜息、活動狀態下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以0~10分表示疼痛等級,其中1~3分表示輕微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②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通過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MBI)[6]評估患者T1、T2、T3時活動能力,該量表共包含10個條目,分別為平地行走、如廁、上下樓梯、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修飾、進食、床椅移動、洗澡、穿衣,評分分為5個等級,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活動能力越好。③膝關節功能評估標準:采用關節活度(ROM)、Lysholm膝關節評分[7]評估患者T1、T2、T3時膝關節功能,Lysholm評分包括爬樓梯、跛行、疼痛、下蹲等項目,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

2.1 兩組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不同時間患肢腫脹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患肢腫脹程度比較
2.3 兩組不同時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比較(分,
2.4 兩組不同時間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2.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TKA是指通過人工關節假體植入代替磨損軟骨,使晚期膝關節炎患者膝關節部分功能得以恢復[8]。手術過程中需要截骨、清理滑膜和骨贅及處理軟骨組織,易破壞膝關節微循環,造成出血、腫脹、炎性反應[9]。TKA術后康復訓練在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術后劇烈疼痛會降低患者康復訓練動作幅度、運動積極性及運動頻率,不僅影響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還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0]。如果患者出院后仍能得到康復指導、定期隨訪并進行自我鍛煉,能促進康復,使TKA治療效果達到更高水平。
常規術后隨訪管理主要通過定期復診或出院后電話回訪,電話回訪不能直觀了解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無法準確給予相應康復訓練指導,而且會因各種原因導致回訪短暫或失訪,同時電話交流信息內容不能有效保存[11]。因此,預后效果不理想。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微信回訪管理已經在提高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滿意率、醫護隨訪滿意度中取得滿意效果[12]。王偉等[13]研究結果表明,微信公眾平臺可以促進患者TKA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并有效督促患者門診隨訪。本研究通過建立TKA術后康復微信群及微信公眾號平臺,為醫患搭建交流平臺?;颊呋蚣覍倏赏ㄟ^微信公眾號獲取疾病及康復訓練知識,方便反復查看和學習。此外,還可通過語音、圖片或視頻功能進行溝通,采用拍照或錄視頻等形式反饋,醫護人員給予患者提供專業指導,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VAS評分逐漸降低,T2、T3時,觀察組靜息、活動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T1時,觀察組患肢小腿周徑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信隨訪管理可緩解患者TKA術后疼痛及患肢腫脹程度,與牛莉等[14]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鎮痛藥,了解用藥禁忌,督促患者康復訓練或長時間行走后用冰敷消腫、鎮痛。T2、T3時,兩組患肢腫脹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是因為術后腫脹恢復周期短,1個月內已基本恢復正常。微信延續護理可以提高MBI評分,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15]。本研究結果顯示,T1、T2、T3時,觀察組MBI、ROM、Lyshol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信隨訪管理可以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減少并發癥發生。究其原因是醫護人員通過微信全面了解患者個人情況,并給予患者正確、有效康復訓練指導,一對一指導促進醫患交流,提高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和治療積極性,促進患者TKA術后康復治療。
綜上所述,微信隨訪管理操作簡單、溝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性價比高,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感及患肢腫脹程度,改善膝關節功能,提高生活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