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建華,劉彥彥,武 毅
(宜春市婦幼保健院 江西宜春336000)
新生兒黃疸屬于常見病癥,通常是由于患兒機體內膽紅素出現異常增高所誘導的疾病,若呈持續(xù)上升趨勢,則會對新生兒機體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常規(guī)干預手段為接受母嬰同室、母嬰皮膚早接觸、藍光照射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新生兒黃疸,但效果緩慢,部分新生兒可能因為黃疸未及時消退而影響首次排便,甚至導致黃疸癥狀惡性循環(huán)[2]。撫觸是通過簡單的手部操作,觸覺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加強胃腸活動,改善癥狀,早期游泳可促進患兒腸道蠕動和盡早排便[3]。本研究將撫觸結合早期游泳應用于新生兒黃疸患兒,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82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4];出生后1 min新生兒評分均>8分;新生兒日齡<28 d;足月兒膽紅素異常范圍>12.9 mg/dl,早產兒膽紅素異常范圍>15 mg/dl。排除標準:排除ABO,RH血型不合等溶血;有健康問題如出生時有窒息史、極低體重、新生兒缺陷等的新生兒;發(fā)生感染的新生兒。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聯(lián)合組各41例。常規(guī)組男23例、女18例;日齡2~20(12.12±3.91)d;足月兒29例,早產兒12例;出現黃疸時間3~7(4.41±0.48)d。聯(lián)合組男21例、女20例,日齡2~20(12.32±4.01)d;足月兒24例,早產兒17例;出現黃疸時間3~7(4.51±0.34)d。兩組患兒性別、體重、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要求,且遵循知情同意原則。
1.2 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1周。新生兒接受按需母乳喂養(yǎng)、早期母嬰皮膚接觸等,確保充足的水分和營養(yǎng)。藍光照射治療時,設置波長為425~475 nm,每次12 h。照射藍光過程中遮蓋患兒眼睛和生殖器,上下燈管距床面的距離分別是40 cm和20 cm,照射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
1.2.2 聯(lián)合組 在常規(guī)組護理基礎上予以撫觸結合早期游泳干預1周。①游泳護理:評估患兒生命體征,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醫(yī)護人員對新生兒進行游泳訓練,在新生兒喂養(yǎng)后1 h進行,水溫保持在37~40 ℃,游泳專區(qū)的室內溫度維持在26~28 ℃。患兒下水前,需要將小兒頸部游泳圈套在患兒的脖頸處,撐起頭部,臍部貼上防水護臍貼。下水后,醫(yī)護人員輔助患兒進行肢體活動,游泳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協(xié)助新生兒始終保持頭部露出水面,同時密切觀察患兒面色與呼吸情況,結束后及時擦干身體并對臍帶周圍進行消毒處理,判斷新生兒精神狀況。游泳訓練1次/d,每次10 min。②撫觸護理:對患兒家長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撫觸護理的重要性。由經過培訓的醫(yī)護人員對患兒進行全身撫觸按摩,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1次/d,每次15 min,撫觸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逐漸增加撫觸時間,最高可延長至30 min。③排便護理:對于部分24 h仍未排便的新生兒,護理人員需要按摩肛門協(xié)助其排便。將直徑為0.5 cm的塑料肛管輕柔旋轉插入患兒肛門,期間觀察患兒呼吸狀況,肛管深度約為3 cm。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5]:治愈:患兒皮膚黃染現象基本消失,血清膽紅素下降,低于119.7 μmol/L,相關不良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患兒皮膚黃染現象基本消失,血清膽紅素下降,范圍136~171 μmol/L,相關不良臨床癥狀均明顯好轉;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205 μmol/L。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臨床指標:首次排便時間、首次糞便變黃時間、黃疸持續(xù)時間。③黃疸指數:干預前、干預3 d、干預結束時,采用經皮黃疸儀(HP-HD800)置于患兒前額正中上方,測量3次,取平均值,數值越高表示患兒黃疸越嚴重。④血清膽紅素:干預前、干預3 d、干預結束時抽取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儀運用比色法檢測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

2.1 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新生兒臨床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臨床指標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黃疸指數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黃疸指數比較
2.4 兩組干預前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比較
新生兒黃疸是由于出生時膽紅素生成過多,超過機體代謝的能力,從而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的一種常見疾病,該疾病發(fā)病率高、預后差,嚴重時會導致神經系統(tǒng)受損,甚至發(fā)生患兒死亡的嚴重后果[6]。藍光照射為臨床常見治療方式,但照射治療過程中,患兒需單獨裸睡于光療箱內,易出現哭鬧和躁動等表現,影響治療效果,同時黃疸指數持續(xù)時間較長。常規(guī)護理方法內容較為籠統(tǒng),缺乏針對性,難以達到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的目的[7]。有研究發(fā)現,越早接觸水基運動,新生兒黃疸指數下降越明顯,游泳能夠使患兒呼吸加快,一方面能夠增加肺活量,提高心機耗氧量,另一方面能夠提高新陳代謝[8]。水壓及水波對機體有一定的按摩作用,能夠刺激交感神經。聯(lián)合撫觸療法能夠提高新生兒脊髓興奮性,促進盡快排出糞便,改善生理特征,促進膽紅素的吸收[9]。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聯(lián)合組首次排便時間、首次糞便變黃時間、黃疸持續(xù)時間均短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撫觸結合早期游泳能夠提高患兒黃疸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游泳干預可以使患兒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活量和心肌耗氧量,促使胸廓發(fā)育,刺激新生兒胃腸道激素及胰島素的分泌,撫觸療法可刺激體表神經同時誘導排便中樞,減少膽紅素在體內的聚集,提高護理干預效果[10]。
血清膽紅素及黃疸指數異常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特征。本研究中,干預3 d及干預結束時,兩組新生兒黃疸指數均有所下降,聯(lián)合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兩組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水平均下降(P<0.05),且聯(lián)合組低于常規(guī)組(P<0.05),表明撫觸結合早期游泳能夠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促進膽紅素水平恢復。早期游泳通過設定好的水溫使新生兒能夠感受到接近母體子宮羊水的環(huán)境,從而進行全身運動,可以達到提高機體代謝、減少疾病發(fā)生的目的。新生兒游泳時通過肌肉、四肢關節(jié)在水中的拍打而加強靈活度,促進皮膚毛細血管的擴張以及血液循環(huán),加快患兒新陳代謝,減少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11]。其次,撫觸護理通過刺激患兒體表神經,加強早期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量,通過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機體內胃泌素及胰島素的分泌,提高食物的消化能力,降低黃疸指數,提升尿膽原水平,加快膽紅素的排出。撫觸能夠促進生長激素和胃腸道良性激素的生成,改善胃腸道功能,減少患兒膽紅素的重吸收,改善黃疸狀況[12]。
綜上所述,撫觸結合早期游泳應用于新生兒黃疸患兒,有利于提高干預效果,降低新生兒黃疸指數,促進膽紅素水平恢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