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麗,張麗麗,趙好娟
(1.洛陽正骨醫院 河南省骨科醫院 河南洛陽471000;2.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開元院區)
下肢骨折包括關節骨折、骨盆骨折、筋骨骨折等,因下肢部位骨質受外傷,導致骨質的連續性與完整性中斷,多由跌倒、扭轉過度、外力撞擊等因素引起[1]。此類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下肢血液循環受阻,血液易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凝結,靜脈回流障礙,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2-3]。DVT主要表現為下肢紅腫脹痛、皮膚顏色改變、腿部有壓痛感等,多因術后未及時預防導致,因此術后護理重點為避免靜脈回流促使血栓凝結成塊,脫落后阻塞肺動脈,進一步發展為肺栓塞。有研究表明,外科術后DVT發生率為2%~6%,其中骨折手術患者DVT發生率較高,加強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干預、完善干預措施、調節患者恢復過程中的負性情緒、預防DVT是促進患者恢復的關鍵[4]。本研究選取我院126例下肢骨折術后患者,分組研究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聯合踝泵運動對其DVT風險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126例下肢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閉合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年齡18~75歲;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病理原因造成骨折;認知功能、溝通障礙;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康復訓練。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觀察組男31例、女32例,年齡18~72(44.95±7.19)歲;體質量指數(BMI)22~29(25.36±3.23)。對照組男34例、女29例,年齡18~71(43.96±7.14);BMI 21~30(25.58±4.17)。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學要求。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干預。為患者營造干凈、舒適的康復環境,每日講解術后恢復相關知識、康復訓練方法與注意事項,協助患者完成康復訓練。
1.2.2 觀察組 采用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聯合踝泵運動。①認知干預:保持良好的醫患溝通關系,如住院期間小組溝通或個人溝通,其中個人溝通為每日8:00~9:00與患者及家屬溝通1次,每次溝通時間為20~30 min,出院后可采取電話溝通,每周1次,每次10~20 min。以提高患者康復知識知曉度,完善健康教育內容,明確手術效果及后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高其對康復訓練的重視度。②心理干預:干預人員指導患者及家屬記錄患者每日訓練情況及情緒變化,把握患者心理狀態。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干預人員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如心理暗示、勸導,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心理宣泄,樹立康復信心。每周可安排1次患者互助小組溝通,有相似創傷經歷的小組成員可互相鼓勵、傾訴內心想法,增強恢復信心。③行為干預:干預人員在陪伴患者日常行為活動時需積極示范,以樂觀心態對康復中的不良行為進行正向引導。干預人員及患者家屬應為患者營造輕松的訓練氛圍,如正式訓練開始前,患者保持仰臥位,調整呼吸,收縮肌肉群由頭部、肩頸、雙手等從上至下放松全身,每個肌肉群放松10~15 s,1次/d。④具體康復運動措施:每位患者的踝泵運動量表是根據其手術及身體狀況制訂的,每日早餐后30 min開始訓練,訓練內容除放松訓練外,包括背屈、跖屈各10 s為1組,30~50組/d,內旋運動、外旋運動為1組,50組/d。干預人員每日11:00、16:00檢查患者完成情況,同時培養其自主運動能力。兩組患者干預周期均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干預后3 d、4周、12周DVT發生率。②比較兩組下肢腫脹程度:參照軟組織損傷腫脹分級評價標準,分為重度腫脹、中度腫脹、輕度腫脹和無腫脹[5]。③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干預前后采用真空抗凝管抽取兩組外周靜脈血液,采用血黏度分析儀測量血液黏度,檢測指標包括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血漿黏度。④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凝血指標:使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D-二聚體、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活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FBG)、凝血酶時間(TT)。⑤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量表共4個維度,43項條目,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

2.1 兩組不同時間DVT發生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DVT發生率比較[例(%)]
2.2 兩組下肢腫脹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腫脹程度比較[例(%)]
2.3 兩組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2.4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2.5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下肢骨折術后患者的血管壁會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是外科手術常見副反應[6]。術后患者下肢活動受限、肌肉組織無法正常進行收縮,一定時間內處于松弛狀態,因手術麻醉導致靜脈擴張,進一步使血液流速減慢、血液活力不足,易發生下肢DVT[7]。目前臨床多以術中出現的問題作為術后主要干預方向,術后常規康復訓練多以團體健康指導、康復指導等為主。但常規干預在督促患者術后康復過程中效果欠佳,主要原因為患者缺乏術后康復認知及針對性訓練,依從性較差,最終效果不理想。為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對患者的影響,本研究探討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聯合踝泵運動對下肢骨折術后患者DVT風險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DVT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腫脹程度輕于對照組(P<0.05)。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提高患者對自身手術效果的正確認知,緩解其心理壓力,減輕術后壓力[8]。踝泵運動訓練在恢復關節活動、提高行走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促進下肢骨折患者術后血液循環[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聯合踝泵運動干預后患者下肢血液供給更充足,有助于提升康復效果。踝泵運動包括肢體內旋、外旋、跖屈以及踝關節背伸等,通過鍛煉比目魚肌、腓腸肌、脛骨前肌、腓骨長短肌等,以達到血液加速擠壓回流目的,改善患者下肢血液瘀滯和凝血指標,加速修復骨折損傷組織。與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D-二聚體、PT、APTT、FBG、TT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ESCA中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及自護知識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認知行為干預從行為、認知、心理、精神等方面關注患者術后狀態,改正患者不良認知和錯誤行為,確保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進行鍛煉[10]。其中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尤為重要,每周隨訪1次,及時掌握患者訓練過程中的心理狀態,緩解因術后訓練未達到心理預期而造成的心理壓力,糾正患者對康復的錯誤認知,增強其在康復訓練過程中的自我認同感和康復信心,幫助患者建立正向康復理念,規范其日常行為活動,提高自護能力與責任感,更有利于護患關系發展及促進訓練進度。在對患者情況進行評估后,干預人員將制訂個體化踝泵運動量表,同時指導家屬進行有效監督,便于患者出院后保持康復訓練,與常規干預指導相比,患者恢復的持續性與有效性更佳。合適的目標設定,使患者及家屬對恢復程度可視化,更有利于情況反饋和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及心理干預聯合踝泵運動干預從知識掌握、心理干預、行為規范等多方面進行指導,可有效預防并降低DVT發生率,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加快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