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玲,王 瑤,解 潔
(常州市兒童醫院 江蘇常州213000)
脛腓骨骨折主要是指由外力撞擊、骨質發育不全等原因所致的脛腓骨至踝關節以上部位的骨折[1],在兒童群體中較為常見。有調查顯示,目前脛腓骨骨折發病率為13.73%~44.71%,遠高于其他類型的下肢骨折[2-3]。而斷端吻合術后,保證治療依從、促進患兒功能恢復以及改善生活質量已成為臨床護理亟待解決的問題[4]。目前常規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基礎健康教育、肢體功能鍛煉等方式促進患兒恢復,但易忽視患兒因自身依從水平低而引發的抗拒行為[5-6],從而嚴重限制臨床干預效果。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模式主要是指利用相關激勵教育方法,引導患兒積極參與功能鍛煉。本研究采用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對脛腓骨骨折患兒開展系統干預,旨在明確其對脛腓骨骨折患兒功能恢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1日~2022年4月30日收治的90例脛腓骨骨折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受試患兒入組前均已出現患肢腫脹、疼痛、活動障礙等癥狀,另經下肢X線斷層掃描(CT)等檢查發現,脛腓骨至踝關節以上部位存在明顯骨折病灶,可確診為脛腓骨骨折;②患兒年齡2~12歲;③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障礙;②合并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③近3個月內參與過相關臨床研究。根據入院順序奇偶數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男34例(75.56%)、女11例(24.44%),年齡(6.37±1.02)歲;致病原因:車禍10例(22.22%),高處墜落10例(22.22%),其他25例(55.56%);骨折部位:脛骨骨干單骨折11例(24.44%),腓骨骨干單骨折10例(22.22%),脛腓骨干雙骨折24例(53.33%)。觀察組男35例(77.78%)、女10例(22.22%),年齡(6.29±1.38)歲;致病原因:車禍8例(17.78%),高處墜落13例(28.89%),其他24例(53.33%);骨折部位:脛骨骨干單骨折10例(22.22%),腓骨骨干單骨折13例(28.89%),脛腓骨干雙骨折22例(48.89%)。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方法 設置明確病區分界線,禁止兩組患兒及其家長互相探討以及出現跨區域行為,防止因管理措施的不同而影響主觀判斷。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干預時間為2周。①基礎檢查:術后24 h對患兒進行常規身體檢查,明確不同患兒的實際病情狀況,主治醫生結合患兒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案。②健康教育:利用多媒體技術將相關知識制成短視頻、PPT等,以課程培訓的方式開展健康教育,由護士長向患兒家長詳細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③心理干預:對存在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患兒家長進行心理干預,使其配合相關治療措施的順利進行。④日常管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責任護士每天對患者病房進行清潔消毒,給予用藥或其他治療措施。⑤功能鍛煉:待患兒病情穩定后,主治醫生為其制訂相應的被動功能鍛煉計劃。內容包括:a.肌肉收縮訓練。術后1 d,由責任護士協助患兒在病床上開展肌肉收縮訓練,通過按摩保證患兒肌肉完全放松,持續3 min后,幫助患兒完成腳趾伸屈運動及股四頭肌長收縮活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持續20 min。b.關節訓練。術后3 d,按照踝關節-髖關節-膝關節順序開展關節運動訓練,責任護士幫助患兒完成屈伸及內外收展運動,反復6次為1組,每日完成3組。c.生活訓練。術后1周,在上述訓練基礎上,責任護士幫助患兒完成被動下床活動,例如可通過慢走的方式提升患兒身體協調性與耐力水平,30 min/d,直至患兒能夠主動完成相應訓練內容。⑥出院后干預:叮囑患兒家長出院后的生活注意事項,并留取電話、微信等聯系方式,每隔1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兒個體情況,若患兒出現其他反應,需叮囑其家長及時返院檢查并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①護理準備:責任護士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全面了解患兒的愛好、性格等基礎情況,并結合患兒身體狀況、年齡、性別等因素,選擇適合患兒自身的賞識教育方法。②護理實施:a.環境管理。重新布置患兒病房,可通過張貼患兒喜歡的動畫海報或播放患兒喜歡的兒童視頻、音樂等轉移注意力,囑家長密切關注患兒情緒變化,給予充分的心理安慰。b.言語鼓勵。功能訓練前,責任護士對患兒給予充分的肯定與鼓勵;訓練過程中,責任護士再次進行言語表揚。③訓練獎勵:待患兒病情好轉需增加訓練強度時,為患兒設立挑戰目標,利用訓練獎勵培養患兒參與功能鍛煉的積極性。責任護士提前告知患兒,積極配合治療會得到相應的獎勵,患兒完成訓練內容時,再次予以肯定表揚。④家長引導:責任護士向患兒家長詳細講解相關注意事項,同時對其進行功能訓練指導,確?;純杭议L能夠協助患兒完成相應的訓練內容。
1.3 觀察指標 ①功能鍛煉依從水平:術后24 h、出院30 d時,采用本院主治醫師與護士長共同制訂的功能鍛煉依從評定量表對兩組患兒依從水平進行綜合評估。內容包括主觀態度、積極行動、默契關系3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別包含5個條目,條目分值為1~3分,滿分為15~45分。分數越高代表依從水平越好。該量表各維度Cronbach′s α為0.7961~0.8960。②運動功能:術后24 h、出院30 d時,使用兒童功能獨立性評定量表(WeeFIM量表)[7]對兩組患兒生命質量進行綜合評定。內容包括自理活動(6個條目)、括約肌控制(2個條目)、轉移(3個條目)、行走(2個條目)、交流(2個條目)、社會認知(3個條目)6個維度,共18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為1~7分,滿分18~126分,分數越高代表運動功能越好。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7571~0.9340。③生活質量:術后24 h、出院30 d時,使用兒童生活質量普通適用核心量表(PedsQL4.0量表)[8]評估兩組患兒生活質量。內容包括生理功能(5個條目)、情感功能(5個條目)、社交功能(5個條目)、學校表現(5個條目)4個維度,共20個條目,各條目分值為1~5分,總分為5~100分,分數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為0.8024~0.9145。

2.1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功能鍛煉依從水平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不同時間功能鍛煉依從水平比較(分,
2.2 兩組不同時間WeeFIM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間WeeFIM量表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間PedsQL4.0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間PedsQL4.0量表評分比較(分,
脛腓骨骨折作為兒童常見疾病,其預后恢復時間較長,對患兒家長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降低患兒日常生活質量。結合姚偉等[9]關于對唇腭裂患兒采用賞識教育的前瞻性隨機試驗結果可以發現,觀察組患兒依從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本研究將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應用于脛腓骨骨折患兒,分析其對依從水平與功能恢復的影響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30 d時,觀察組功能鍛煉依從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與王嫻等[10]研究結果相似。由此可見,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對提升脛腓骨骨折患兒依從水平具有良好效果。分析原因:常規護理措施雖能夠有效利用綜合護理措施及功能鍛煉推動患兒康復進程,但其缺乏患兒依從性培養的細節措施,無法全面保證相關治療護理措施順利進行。與其相比,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能夠通過將夸獎、肯定、激勵、挑戰以及物質獎勵等教育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促使患兒全面感受被賞識與認可的滿足感,進一步調動其自身主動性,為相關功能訓練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進而全面提高患兒功能恢復速度。出院30 d時,觀察組WeeFIM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陳婉敏等[11]研究結果一致。出院30 d時,觀察組PedsQL4.0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牛敏[12]研究結果一致。表明在患兒依從水平與功能恢復速度提高的聯合作用下,脛腓骨骨折患兒的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賞識教育引導功能鍛煉路徑護理應用于脛腓骨骨折患兒,能夠改善其依從水平,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患兒生活質量。但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相對較少,今后將擴充樣本來源,進行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