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麗,何秋嬋,李倩瑩
(中山市板芙醫院 廣東中山528459)
助產士是為新生兒和產婦提供保健服務、協助其進行順利分娩的醫療保健人員[1]。具有分娩所需用物準備、指導并協助孕產婦進行無痛分娩、清潔病室內環境及孕期健康知識教育等任務職責,在提高新生兒及孕產婦存活率、降低產婦在胎兒娩出過程中疼痛感知體驗等方面充分發揮人道主義精神。WHO將2020年定為“助產士和護士年”,全世界范圍內對助產士和護士的關注漸趨提高[2]。作為院內較特殊的服務群體,助產士承擔著為新生兒與孕產婦健康保駕護航的雙重壓力,日常工作常需對待產、分娩、產后等過程中出現的特殊情況進行處理,增加了與母嬰體液血液暴露、醫療器械損傷等多種職業風險事件接觸率,助產士職業前景不明和角色沖突,導致助產士人員流失現象加劇[3]。為保證婦產科護理工作可持續性發展,本研究分析助產士生理及心理壓力的影響因素,并探討高效率、高質量的解決對策。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將本院2017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婦產科62名助產士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護士資格證、執業證者;具有助產士證且工齡>1年者;于本院注冊且在職者;無外傷、同意接受本研究者。排除標準:研究期間產假、病假或事假者;調離婦產科或離職者;外出進修者:調查問卷填寫空缺者。通過工作壓力單項測量表使用5分量尺,對助產士所感知的壓力進行綜合評估,得分在0~1分歸入無壓力組,得分為2~4分歸入有壓力組,有壓力組和無壓力組各為31名。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與助產士工作壓力相關的參考文獻或借助以往臨床管理經驗,使用資料收集方法調取62名婦產科在職助產士臨床基礎資料與工作環境等,主要包括助產士工作年限、職稱、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聘用方式、人際關系、是否參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平均每周夜班頻次、抑郁、焦慮、工作護理專業等。
1.2.2 資料收集方法 一般資料包括工作年限、職稱、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情況、聘用方式、是否參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等,均在其信息資料檔案中記錄。采用護士工作壓力源量表,主要包括工作量與時間分配(5項條目)、護理專業及工作(7項條目)、人際關系及管理(9項條目)、患者護理(11項條目)、工作環境及設備(3項條目),共35項條目,每項條目滿分為4分,量表Cronbach′s α為0.84,分數越高說明患者壓力自我感知程度越重[4]。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綜合評估,以53分為分界值,量表Cronbach′s α為0.83,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抑郁程度越重[5]。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整體評估,以50分為分界值,量表Cronbach′s α為0.86,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焦慮程度越重[6]。

2.1 兩組助產士壓力單因素分析 見表1。

表1 兩組助產士壓力單因素分析[例(%)]
2.2 獨立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表 見表2。

表2 獨立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表
2.3 兩組助產士壓力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3。

表3 兩組助產士壓力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全球化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技術也呈現出良好發展趨勢,母嬰健康問題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7-8]。助產士作為醫院內部護理專業團隊中相對特殊的群體,在孕產婦生產分娩中承擔著圍生期照護、分娩期指導及產后保健預防等職能[9]。但由于孕產婦分娩突發事件較多、產婦病情變化快,在與家屬進行溝通時易發生糾紛,助產士從旁協助時需保持高度警惕狀態,精神長期處于亞健康,導致其自身壓力與負擔激增,不僅對身心健康發展產生影響,還會阻礙護理工作順利開展,增加醫療事故發生率[10-11]。因此,從根源處著手,深入分析助產士壓力產生的原因與影響因素,采取系統全面、可行性較強的管理對策尤為重要。
3.1 抑郁與焦慮 本研究發現,有壓力組抑郁(50.39±3.26)分、焦慮(48.43±2.43)分,高于無壓力組(P<0.05)。分析原因:由于生產分娩屬于動態發展過程,術前、術中、術后等不同階段中,并發癥無法預估,助產士從旁協助時需時刻保持警惕狀態,精神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12-13]。為延緩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緒,可采取正念心理疏導,選取環境較幽靜、陽光較充足、場地較空曠的會議室作為助產士心理疏導的場所。告知助產士于床墊上以半坐臥位或平臥位的姿勢,跟隨節奏舒緩的背景音樂,進行肌肉、神經的完全放松,囑助產士跟隨口令展開聯想,分散自身注意力。引導助產士將海風作為注意對象,感知自身處于陽光充足的沙灘,海風徐徐,注意力跟隨海風的吹拂進行流轉,對軀體從下到上依次掃描,并對各部位的感知加以熟記。告知助產士,在此過程中對產生的焦慮、強迫或痛苦等不良心理情緒,秉持著不接受、不排斥、不評判的態度,體會和感知其產生與消散的過程,1~2次/d,每次20~30 min。促使助產士在音樂的協助下,對顱腦內部神經元系統進行良性刺激,激發迷走神經興奮,調動機體內潛藏的積極、樂觀情緒,督促助產士反復訓練,提高其護理工作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促使護理工作順利開展[14]。
3.2 平均每周夜班頻次與人際關系 本研究發現,有壓力組助產士每周夜班頻次為4~6個,約占總助產護士的61.29%,高于無壓力組的19.35%(P<0.05)。分析原因: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發展與國家政策不斷推行,醫院婦產科分娩孕產婦數量增多,助產人員處于相對緊缺狀態,護理工作繁重,工作時間延長,導致助產士出現職業壓力與負擔[15-16]。因此,管理人員對人力資源應進行合理管控,為降低助產士密集工作任務量,可采取彈性排班制度,科學安排助產士夜班頻次及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適當開放科室助產士在崗量,各崗位職能依照輪班上崗制度,將崗位職能的壓力分散化,避免部分助產士長期在護理工作繁重的崗位,保證助產士勞動與收獲成正比,滿足其自我實現的需求。同時,科室還可定期組織助產士及科室工作人員團建,鼓勵其參與小游戲,促使助產士在游戲過程中培養團體合作意識,增加熟悉度與信任度,營造良好的同事關系氛圍。在日常工作中配合默契,保障護理工作順利銜接與完成,避免因交接班或物品傳遞不當造成醫療事故,為助產士營造輕松、和諧的工作環境[17]。
3.3 工作護理專業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壓力組專業素養評分為(18.48±3.24)分,高于對照組(16.29±3.16)分(P<0.05)。究其原因:部分助產士在開展各項護理干預措施時,仍遵循以往護理理念,自身對分娩、助產等知識了解淺表,護理過程中專業性與規范性遭到了孕產婦及家屬的質疑,且日常自我防護意識較低,易發生職業暴露等,增加了自身心理及生理負擔[18]。因此,應定期組織助產士進行孕產婦分娩、產后風險因素、相關護理流程注意事項等知識集中培訓,并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學術網站進行助產護理相關內容的專刊與論文搜索,實時更新培訓教學內容,促使助產士對自身專業知識的掌握符合社會整體趨勢的發展,加強日常護理流程的訓練,保證助產士臨床操作的規范性、專業性。護理管理者應不斷學習更新助產士管理體系,引進先進的管理制度與理念,為助產士提供深造學習的機會,促使其不斷學習新技術、新技能,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及能力水平,增強對自身責任的認知與自我職業責任感。助產士應采用心理疏導放松技巧,將自身在臨床護理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壓力、負擔與問題進行自我調節,轉化為持續努力工作的動力,保證在崗期間,始終處于積極、專業的狀態,及時解決孕產婦遇到的問題,為孕產婦及新生兒生命安全提供保障[19]。
綜上所述,影響助產士工作負擔與壓力的因素眾多,應遵從根源處入手原則,給予其相適應的干預對策,以提高助產士日常護理工作質量、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