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中科,王 慧,鄭爽爽,王亞婷,周 銳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膝關節疾病的常用手段,能有效根除晚期膝關節病痛,通過使用人工假體替代已經破壞的關節軟骨,達到接觸關節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糾正關節畸形和獲得關節長期穩定的目的[1]。圍術期護理是促進膝關節置換術后恢復的重要組成部分[2]。目標設置訓練是以有效推動行為為原則,對要達到的結果進行規劃,從而對患者設置合理目標的過程,正確的目標設置是行為的重要推動和指導力量,可以促進骨折術后功能恢復[3]。骨折聯絡服務(FLS)模式是一種高效、規范的管理模式,通過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識別、評估、護理以及隨訪促進患者骨折術后康復[4]。有研究顯示,FLS模式可以提高骨折患者骨質疏松癥的檢出率、治療率及依從性,同時減少二次骨折發生[5]。本研究旨在觀察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在膝關節置換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10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行膝關節置換術的110例患者。納入標準:①診斷為膝骨性關節炎并在本院進行膝關節置換術者;②知曉本研究過程并自愿加入者。排除標準:①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其他病理性骨折者;③既往進行過相關手術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聯合干預組和常規干預組各55例。聯合干預組男25例、女30例,年齡(55.64±5.67)歲,病程(3.12±0.16)年,左膝關節25例、右膝關節30例;常規干預組男26例、女29例,年齡(55.61±5.39)歲,病程(3.29±0.31)年,左膝關節24例、右膝關節3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常規干預組 采用常規基礎護理干預。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術中:時刻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術后:①護理人員保持患者術后創口敷料清潔干燥,定期更換,避免感染;②患者尚未清醒時,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幫助患者擺正體位,避免患者下肢過度外旋、腓總神經受壓;③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早期下床,引導患者主動進行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避免關節粘連;指導患者進行踝泵屈伸功能鍛煉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2.2 聯合干預組 在常規干預組的基礎上采用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干預。①識別:由護理人員對擬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患者進行篩選和識別,并對患者進行檢查,識別出有術后并發癥、再次手術等風險的患者。②評估: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包括檢查骨密度、骨代謝物質等,了解患者身體狀況,分析患者存在的問題,制訂干預方案及訓練目標。③護理:護理人員根據識別和評估結果制訂術后不同階段的康復目標。a.術后第1天,患者處于臥床狀態,設置減少并發癥為目標,護理人員幫助患者經常性翻身防止壓力性損傷和關節感染的發生,翻身時要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出現關節脫位,告知患者家屬術后注意事項。b.術后第2~7天,主要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訓練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為目標。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患者可以通過抗阻訓練完成對大腿前方股四頭肌的訓練,上午、下午均保持1.5 h以上坐位,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屈伸運動,主要目的是防止關節長時間靜止出現關節內粘連。在拔除引流管后,可以坐在床邊,讓患肢盡量自然下垂,但沒有角度要求。股四頭肌訓練主要是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收縮患側大腿肌肉,并協助患者伸直膝關節,要求患者盡力繃直保持5~10 s,如此反復,10次為1組,要求2 min內完成,指導患者持續訓練直到感覺大腿肌肉疲勞方可結束。直腿抬高訓練主要是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在床上伸直膝關節,要求患者盡力繃直,指導患者保持繃直狀態并稍稍抬起患側大腿并保持,直到患者感覺大腿肌肉疲勞方可結束。c.術后1~2周,以恢復膝關節活動度為目標。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膝關節訓練,指導患者用腳后跟在床上滑動的同時使膝關節屈曲,指導患者盡力屈曲膝關節并保持5~10 s,然后伸直,重復訓練。坐位膝關節屈伸練習主要是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坐在床旁,使小腿自然垂下,指導患者慢慢屈曲膝關節到最大屈曲位,并鼓勵患者保持5~10 s。站立位屈膝練習主要是護理人員或家屬協助患者站立,指導患者盡力屈膝,保持5~10 s,隨后伸直膝關節,重復練習直到患者感覺疲勞方可結束。行走練習主要是正確的行走方式有助于促進患者膝關節康復,避免膝關節二次損傷。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利用雙拐行走,首先保持站穩姿態,患者身體重量置于雙拐上,然后指導患者行走,首先將雙拐向前移動,然后保持膝關節繃直狀態邁出患肢,并且足跟首先著地,隨后指導患者彎曲膝關節和踝關節使整個足底平穩地落在地上,最后前足蹬地彎曲患者膝關節和踝關節邁步,如此反復行走。d.患者出院前囑家屬監督患者,但也要避免訓練過度,循序漸進增加訓練強度。護理人員可為患者制訂每日訓練目標,讓患者通過微信群打卡的方式完成,對完成訓練的患者進行鼓勵,對未完成訓練的患者進行督促。④隨訪: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及時對患者隨訪,了解患者用藥情況、意外跌倒情況和膝關節活動情況,對患者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以促進患者恢復。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記錄兩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術后1、3、7 d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估,總分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③測量并記錄兩組術后1、3、7 d膝關節屈曲度[7]。④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3個月膝關節功能,采用膝關節功能(HSS)評分[8]評估,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膝關節功能越好。⑤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狀況,主要包括壓力性損傷、關節脫位、關節感染。

2.1 兩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2.2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術后膝關節屈曲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膝關節屈曲度比較
2.4 兩組手術前后HSS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前后HSS評分比較(分,
2.5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5。

表5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膝關節置換術又稱膝關節表面置換術,通過手術解除關節表面受損的軟骨和骨組織,并用人工材料填充取出的組織。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較成熟的骨科手術[9]。通過手術,相當一部分患者可以恢復日常活動、社會活動和身體活動[10]。置換術后患者疼痛減輕,可以糾正下肢和關節的受力線[11]。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能將患者分成不同階段,對患者進行分階段護理,在不同階段設置不同訓練目標,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聯合干預組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常規干預組(P<0.05),說明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恢復[12]。分析本研究結果變化原因,可能是因為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篩選和評估,并對患者進行檢查,識別出有再次骨折風險的患者,對不同患者采取針對性護理,在術后第1天幫助患者翻身,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出現關節感染[13],縮短患者術后下床時間,在患者下床后各個階段實施不同訓練,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既往研究結果顯示,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可有效提高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手術患者的功能鍛煉依從性和生活質量,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改善自我效能,減輕自我感受負擔,降低再骨折發生率[14]。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7 d,兩組膝關節屈曲度均提高(P<0.05),且聯合干預組高于常規干預組(P<0.05);術后1、3個月,兩組HSS評分均提高(P<0.05),且聯合干預組高于常規干預組(P<0.05);說明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能夠促進患者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分析本研究結果變化原因,可能是聯合干預組對患者進行分階段訓練,術后第2~7天進行促進血液循環訓練和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訓練,術后1~2周進行恢復膝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2周直到出院增強肌肉力量,保持已獲得膝關節活動度,并在出院后繼續督促患者完成每日訓練,從而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既往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目標設置指導下運動處方護理模式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康復訓練依從性、髖關節功能恢復、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5]。
綜上所述,基于FLS模式的康復護理聯合目標設置訓練能縮短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后拔管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