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藝,鄧 蕾,潘 慧,張 琦,李 黎,鐘彩虹
(中國科學院獼猴桃產業技術工程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植物種質創新與特色農業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湖北武漢 430074)
安徽省位于華東腹地,氣候溫暖濕潤,自然條件優越,獼猴桃種質資源豐富,蘊藏量大,野生資源分布面積達7萬~8萬hm2,集中分布區有1萬~2萬hm2,產量約1萬t。以綠肉及黃肉獼猴桃資源為主的野生資源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西南的大別山區,皖南的黃山地區、池州地區等,如六安市的金寨、霍山,黃山市的休寧、黟縣,安慶的岳西等地,資源特色明顯[1]。
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岳西一帶曾發展過大面積的紅心獼猴桃,但由于適應性、栽培技術及病害等問題,2014年后改為發展黃肉及綠肉獼猴桃為主。2017年,安徽省栽培面積超過3 330 hm2,但由于大量果園處于幼樹期,產量尚未形成,因此產量僅有2萬t。2018年,安徽省果樹產業技術體系將獼猴桃產業列為未來5年的主推主扶項目,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及安徽農業大學等單位大力扶持獼猴桃產業發展,旨在破解安徽省獼猴桃產業發展中的品種篩選與選育、栽培模式與技術、潰瘍病防控等瓶頸問題。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獼猴桃種植總面積約1萬hm2,栽培品種主要有“皖金”“金瑞”“金桃”“金艷”等黃肉品種,“臍紅”“東紅”及“皖紅”等紅心品種及“徐香”“米良一號”“翠香”“皖翠”“金魁”等綠肉品種,成為大別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水果產業之一[2-3]。
主產區六安市金寨縣位于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該地是獼猴桃的原產地之一,野生獼猴桃分布面積在1.33萬hm2以上,資源豐富。為了將野生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011年該縣開始發展獼猴桃產業,建立了合作社帶領家庭農場和大戶發展的全新模式,先后在古碑鎮、青山鎮等地流轉土地,建設省級獼猴桃標準園,并經由金寨縣獼猴桃聯合社經營了“獼先生”。通過10年的努力,2021年全縣獼猴桃掛果0.1萬hm2,產量1.17萬t,產值1.96億元;“金寨獼猴桃”成功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獲得首批安徽省有影響力的綠色食品區域公用品牌,并順利通過第六批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認證,同時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產品。
然而,在安徽省獼猴桃產業迅猛發展的同時,由于產業發展初期品種選擇不當、建園質量不高、技術儲備不足、風險意識不強等問題,導致各鄉鎮病害問題逐步顯現,因此亟需啟動病害全面調研[4-5]。2021年,筆者對金寨縣10個代表性獼猴桃園區進行了周年采樣及病原鑒定,全面了解該地區病害種類及感病程度,旨在為后期針對性地開展病害預測預報及制定綜合防治方案奠定理論基礎。
1.1 園區感病樣本采集2021年4﹑6和11月,分別對安徽省金寨縣10個代表性獼猴桃園區進行春季﹑夏季及秋冬季病害調查及樣本采集,具體園區見表1。采樣期間觀察疑似獼猴桃細菌性潰瘍病,真菌性軟腐病、褐斑病、黑斑病及炭疽病等病害的癥狀(圖1)。

注:A.疑似褐斑病癥狀;B.疑似炭疽病癥狀;C.疑似黑斑病癥狀; D.疑似潰瘍病癥狀。

表1 各采樣點具體地理位置、分離到的菌株及對應病害
1.2 病原菌鑒定
1.2.1細菌性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及分子鑒定。取病健交界處葉片組織70%乙醇消毒后勻漿、梯度稀釋,取100 μL 10-4CFU/mL菌懸液涂布于KB培養基上27~28 ℃培養2 d后劃線分離。挑選新鮮菌落于無菌水中98 ℃裂解,取2 μL上清液作為DNA模板運用Psa特異引物PsaF1和PsaR2進行分子鑒定。具體操作步驟、PCR體系及程序參照潘慧等[6]進行。利用2%瓊脂糖凝膠檢測PCR擴增產物,觀察是否可檢測到Psa菌株的目的片段條帶(280 bp)[7]。
1.2.2真菌性病原菌的分離培養及分子鑒定。取病健交界處葉片組織或果肉組織于PDA培養基25 ℃培養。挑取菌絲尖端純化,純菌株培養5 d后,取菌餅接入PDA液體培養基中靜置培養、收集菌絲。提取基因組DNA,采用真菌核糖體基因組轉錄間隔區通用引物ITS4/ITS5進行PCR擴增。具體操作步驟、PCR體系及程序參照潘慧等[8]進行。經2%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后,取600 bp的PCR產物目的條帶測序,將結果進行Blast比對及同源性相似差異性分析,確定菌株的分類地位。
2.1 感病癥狀在金寨縣部分獼猴桃栽培園區觀察到與李黎等[9]、龔國淑等[10]描述一致的獼猴桃病害癥狀,分別疑似潰瘍病及軟腐病、褐斑病、黑斑病和炭疽病(圖1)。
2.2 細菌性病原菌的鑒定結果除園區9外,其他園區均分離到細菌菌落。分子鑒定結果顯示金寨縣大部分園區(2、4、5、7、8、10)葉片樣本均攜帶細菌性潰瘍病病原菌(圖2)。

注:1~2.園區1;3~4.園區2;5~6.園區3;7~8.園區4;9~10.園區5;11~12.園區6;13~14.園區7;15~16.園區8;17~18.園區10。
2.3 真菌性病原菌的測序結果及預測病害參照龔國淑等[10]在獼猴桃病害方面發現的病害特征,結合分子鑒定結果,發現各園區感病樣本上均存在多種真菌病菌,夏季及秋冬季的具體菌株種類及各采樣點的預測病害見表1。葡萄座腔菌B.dothidea、擬盤多毛孢菌P.neglecta、擬莖點霉菌Diaporthesp.、鏈格孢菌A.alternata、球黑孢N.sphaerica及小新殼梭孢菌N.parvum等已被鑒定為獼猴桃果實軟腐病的致病菌[11-13];鏈格孢菌A.alternata及棒曲霉菌Corynesporacassiicola會導致獼猴桃褐斑病[10];膠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會引起炭疽病[14];稻黑孢N.oryzae和D.glomerata會導致獼猴桃黑斑病和褐斑病發生[15-16]。
金寨縣是我國獼猴桃原產區之一,野生獼猴桃迄今已有3 000多年歷史,自1980年也逐步開始進行人工栽培。近年來,獼猴桃產業在該地發展迅速,但調查發現當地多數獼猴桃園在建園時未對土壤組分及通透性、起壟方式、土肥水改良及栽培管理等問題引起充分重視,導致栽后苗木根系不旺,枝蔓生長慢,死苗率高,或結果2~3年后即開始樹勢減弱。近幾年,通過加強土壤肥力管理,構建“坡壟+水平架+一干兩蔓”栽培模式,整體栽培情況已有較大改善[17-18]。然而,該調查結果顯示安徽省金寨縣獼猴桃產業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品種配置尚缺乏統一規劃,早中晚品種搭配不合理;多數園區管理水平粗放、落后,缺乏配套的栽培技術,病蟲害問題嚴重;基層技術人才力量較為薄弱,優良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未開展。
從病害角度而言,該研究結果顯示金寨縣獼猴桃春季病害主要為細菌性潰瘍病。張力田等[5]通過觀察岳西山區獼猴桃潰瘍病的發生與硼磷含量之間的關系,發現控制該病需合理深施重施磷混有機肥,合理施硼。柳士勇等[18]對六安市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優勢及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建議以土壤管理為基礎,抓好早春、晚秋2個潰瘍病傳播的關鍵季節進行預防,落實好采果后、修建后和早春發芽前的3次清園工作,降低潰瘍病的發病率及發病程度。建議可利用氨基寡糖素誘導獼猴桃抗性[19],根據秦虎強等[20]在“兩前兩后”的關鍵防治期,選用李黎等[21]開發的三元復配藥劑“中科殺菌劑”等藥劑進行防治。
此外,該調查結果顯示金寨縣部分園區栽植密度過大、濕度大、郁蔽、棚架低矮、冬季修剪及清園不仔細,導致夏季及秋冬季葉部及果實的真菌病害嚴重;主要病害有真菌性軟腐病、褐斑病、炭疽病及黑斑病。其中,多個采樣點均鑒定到軟腐病菌,可見需對當地的軟腐病進行重點防治。獼猴桃真菌性病害的發生類型和程度與園區管理存在緊密聯系。建議通過技術培訓,加強種植戶對園區管理及病蟲害防控方面知識,指導農戶選用優質抗病品種和砧木,注意土壤改良、加強排水設施及修剪、避免栽植過深,降低種植或套作密度,培育樹勢,控制產量,農業防治與化學/生物防治結合,減少病害對安徽省獼猴桃產業的危害。
此外,從整體而言,針對金寨縣及安徽省獼猴桃產業的發展,從產業方面提出以下建議:皖南和大別山區溫度適宜,冬季無嚴寒,雨量較多,適合中華和美味獼猴桃生長,建議在海拔500~1 000 m的無污染源山區選擇適宜的優良品種建設高標準規范的獼猴桃生產基地;充分利用全省獼猴桃資源優勢,建立野生自然資源庫,在此基礎上開展種質的抗性評價、利用及抗性雜交育種,選育適合當地生產的品質優良、抗逆性強、耐貯藏的品種。對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定位,制定合理的產業規劃,以發展黃肉早熟獼猴桃為主,早、中、晚品種按比例搭配發展。通過產學研結合,走“科研+公司(協會)+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構建專家指導技術團隊,提高建園質量,建設高標準園進行技術的集成示范,通過專業指導加強種植管理(選地整地、整形修剪、花果及肥水管理采收、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指導,全面提升果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保障獼猴桃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