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琳芳
□福建省平潭城關中學
然而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初中物理教學時缺乏對教學精準化的考量,采用單一、機械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文章以精準教學展開分析,從課前診斷、創設清理、強化交互、完善總結評價等角度出發,總結精準教學實施的具體流程,旨在構建良好的學習生態環境,使教學更具精準化,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經驗,為后續參與高中階段物理學習奠定基礎。
為了更好地構建初中物理精準教學課堂,教師應對“精準教學”進行深入探究與了解。在漢語詞典中,“精準”意為極其準確、絲毫不差,最初“精準教學”的設計被應用于教學流程和課程實施的精準評估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課程改革的影響,精準教學演變至今已成為一種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主要強調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重要應用價值。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精準教學定義為:借助數據實時分析學生學情,通過多媒體技術完善教學方案,進行精細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
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構建精準教學,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意識,幫助其在具有針對性的目標指引下有目的地開展學習活動,從中獲取知識,逐漸提升自身核心素養;另一方面,精準教學倡導積極反應與及時強化,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開展有效互動,通過精準的教學手段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地位,幫助學生更為精準地了解學習內容,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
精準教學具有學情精準、目標精準、內容精準、方法精準、習題精準、反饋精準等特點,能有效解決學生內驅力不足、教學指向性不強等突出問題。因此,廣大教師需要深入探究精準教學的具體內涵,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價值,結合初中生的思維特點,重新對教學策略進行整合創新,以學生為本開展相關教學活動,凸顯學科的育人價值。
精準課堂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教師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實時監控并預測學生的學習狀況,真正實現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提高教學活動的針對性。下文為筆者多年實踐積累總結而出的經驗,以案例的方式呈現,以供廣大教師參考。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精準預測,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能力進行判斷,是實施精準教學的基礎。在技術手段的支持下,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課前預測習題,突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引導學生利用學習通、騰訊會議等技術軟件進行作答。在學生完成作答提交答案后,教師則利用終端技術及時作出評價與判斷,根據軟件自主批閱和給出的測量分析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于后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開展。
以滬科版八年級全冊“怎樣描述力”一課教學為例,本單元重點知識點為力的三要素,意在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深化對力的作用、效果、影響的理解。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設計前測習題單,引導學生自主或在父母的幫助下在平臺中完成試題填寫,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怎樣描述力”課前檢測清單
教師可以根據前測清單及時了解學生對“力”的知識的掌握情況,結合學情對本章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采取差異化教學,結合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三要素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順利地實現新舊知識的銜接與遷移。
可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測試單,指導學生完成填寫,并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開展教學活動,使教學更具指向性,更為精準,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把李長吉與華君武拉在一起,似乎有點“關公戰秦瓊”,但又不能不拉在一起,因為在藝術創造的某一環節上有著驚人的一致,表明了詩、畫同體。關連到“遷想妙得”,固然“妙得”必須基于“遷想”,但“遷想”未必都能“妙得”。因為從“遷想”到“妙得”正如錢鍾書說的“自眼中至腕下,自腕下至毫顛,距離甚遠,沿途走漏不少”。豈止“走漏不少”,更且歧路交錯。再有對“似與不似”的把握,“不似”,其謬易見,然而為求似,極意形狀之,不亦如《莊子》說渾沌,“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在精準教學中,教師需要能夠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學習中獲得能力的提升與發展。考慮到初中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在導入新課階段,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的直觀性、便捷性優勢,整合教學內容設計相關情境,以真實情境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與此同時,根據精準教學的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情境內容提出相應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或自主進行探究,使學生在精準問題的引導下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提升其自身綜合能力。
以滬科版八年級全冊“認識浮力”一課教學為例,首先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分別展示巨輪在海面上前行以及熱氣球騰空的景象,以直觀的情境喚醒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引發學生對情境現象展開思考與質疑:為什么千噸重的巨輪能夠浮在水面上?熱氣球又是怎樣騰空而起的?根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可以巧妙地在班級內開展“探究液體的浮力”以及“探究空氣的浮力”兩項實驗活動,鼓勵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通過直觀現象得出:液體和氣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都有豎直向上的浮力。
其次,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浮力”設計精準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問題一: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問題二: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嗎?問題三:浮力與重力有哪些關系?問題的提出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與思考能力。
最后,整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播放演示實驗,為學生介紹立方體沉浸在水中不同表面所受到的水的壓力,從而幫助學生借助真實影像,深化對“浮力是由于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這一理論知識的理解,達成本課預期教育目標。
在精準課堂教學中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能夠擺脫傳統生硬的導入模式限制,以真實情境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欲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課堂整體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活動的精準性。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扮演主導者的角色,而學生處于從屬地位,難以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因而導致課堂教學有失精準,難以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與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精準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學生主體的重要作用,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與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借此及時掌握學生在課堂中的知識掌握情況,精準地對教學策略以及方法進行動態調整,從而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中收獲知識,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以滬科版九年級全冊“測量電壓”一課教學為例,本課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電壓表的用途以及測量方法,并且能夠在具體情境中總結串聯與并聯電路中的電壓關系。首先,在課程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分享幾種常見的電壓值,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伏特與千伏、毫伏之間的換算關系:1kV=1000V,1V=1000mV。其次,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演示向學生分享電壓表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深化對本課重點知識的理解。
最后,為了提高課堂的精準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電壓表、紐扣電池、干電池,小燈泡等器材,帶領學生共同進行實驗探究,利用電壓表測物體的電壓。在這一環節中,為掌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需要在其測量的過程中進行巡回指導,與學生開展有效互動。比如,在測量電池時,學生采取直接將電壓表接在電池兩端的做法,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電流表不能直接在電池兩端?”引發學生的思考。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實驗操作提出對串聯電路兩端的電壓與電路兩端電壓之間的關系。針對這一反饋,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并聯電路與串聯電路的電壓是否相同?”由此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更深處,發揮師生交互的優勢作用。
有效的師生互動,可以幫助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同時也能夠使教師在巡回指導中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由此發揮精準教學的優勢,進一步提高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
完善的總結與評價是精準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礎教學任務結束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合理評價,分析并診斷學生在學習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課后練習任務,由此實現課內教學的有效延伸。在課后任務設計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學習通平臺為學生發放試卷,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有選擇性地完成并提交,借助此種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
以滬科版九年級全冊“升華和凝華”一課教學為例,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需針對學生的課中表現進行及時評價,并分享自己在課中所錄制的學習視頻,要求學生觀看大屏幕,觀察自己在學習中的表現,從真實情境中感知自己在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實現自身發展,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自我評價的方式反思學習過程,分享自己在課中的收獲與經驗,總結不足不斷完善自我。在評價結束后,教師利用學習通為學生設計練習題目,指導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完成,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升華和凝華”課后練習
與此同時,教師需兼顧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在評價環節盡量以鼓勵、激勵為主,重新幫助學生點燃學習自信。在任務的布置方面,也要結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合理規劃,以分層的方式保障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有效練習得到鞏固提升。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構建精準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突破現有教學模式的桎梏,落實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因此,廣大教師需要充分關注精準課堂的構建價值,嵌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大數據的方式進行實時監控、調整,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精準課堂中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為后續深度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