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欣
□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大信中學
新課標是初中教學活動的重要指導,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必須圍繞新課標有關規定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并在確保學科教育科學性與規范性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練掌握與歷史理論學習的技能,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增強對民族、文化、社會的認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并愿意融入歷史的探究活動中辯證看待歷史,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分析歷史,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
新課標要求下,歷史素養是學生在通過歷史理論學習后以自身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形成一種分析、研究歷史本質及判斷歷史的能力。歷史素養所要求的歷史能力,實際上可以分成三部分,即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經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三種能力,才能實現歷史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歷史學習中,并為其參與歷史研究、歷史理論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學生的歷史素養在構成上包含兩個部分,一是歷史知識的基本素養,這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礎,也是參與歷史分析實踐的起點。二是歷史意識或歷史思維素養。學生的意識和思維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學習中養成的。在新課標下,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歷史知識獲取、歷史技能鍛煉,才能夠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思維。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融入歷史素養培育要求十分重要。
在新課標背景下,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都需要結合社會發展與學生個人發展才能開展得更順利、更高效。首先,從歷史學科教學可以看出,其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幫助,是培育學生辯證看待問題的關鍵。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在學生個人的發展中,初中階段是學生思維習慣形成、身心發育、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育歷史素養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能夠讓其在生活中利用這一技能觀察社會、體會生活,提高學生對不良思想的抵抗能力。
其次,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能夠讓其自主地將歷史學科與社會發展結合,從生活實際出發體會我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從而健全學生的思想體系,拓寬學生的個人視野,培養其從社會角度、歷史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初中歷史學科教學必須有明確的側重點,教師需要結合素質教育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對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資源進行優化、升級。初中階段學生的歷史素養培養重構了歷史教學體系,是融合健康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教育為一體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是基于新課標要求、符合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模式。在歷史素養培養的過程中,學生的視野得以拓寬,改變了傳統歷史學習機械式記憶的教學模式,讓教學手段更加靈活,教學目的更加明確,滿足了學生價值觀培育的需求。
歷史教材涉及大量的文化內容,教師在加強歷史素養培養的過程中,立足于學生學習的實際,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幫助學生由淺入深了解歷史,讓其對歷史產生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正確的三觀。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具備了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并將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價值觀,養成深度分析事物的習慣,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學會尊重歷史,客觀描述歷史,提高了歷史課程的核心價值。
首先,歷史學科在中考中所占比重較小,因此家長、學生、學校、教師普遍對歷史學科的關注程度不高,重視程度不足,認為學習歷史就是機械式記憶和背誦,影響了學生歷史素養培養的效果。其次,在課程安排上,學校安排歷史課的時間不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壓縮課時,盡可能地在一堂課中講解更多的內容,導致課時容量增加,學生難以一次性理解過多的知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得不到提升,學生聽課效率低,歷史素養培養無法得到落實。
首先,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稍顯不足,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在歷史學習中,學生普遍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對歷史課程的正確認識,僅將歷史學習作為提高成績的工具,把考試作為學習的根本目標,從而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只是簡單記憶知識點,機械背誦,沒有深入對歷史事件進行思考,缺乏探究精神。其次,許多學生在歷史課上主動性不足,很少針對歷史問題進行提問,只是等著教師將標準答案告訴自己,影響了歷史素養培養的效果。最后,雖然學生在課后反復背誦歷史知識,但其并未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背誦效果大打折扣,既浪費了時間,消耗了自身的耐心,還限制了歷史思維的發展,不利于人文素質的培養。
初中生處于思維活躍的階段,擁有很強的好奇心,喜歡探究未知事物。但是在目前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并未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課堂教學依舊采用傳統的模式,不重視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等,只單純將知識點告知學生,并讓學生課下記憶背誦,不利于學生主動思考能力的培養,也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了限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高,阻礙了學生歷史觀的形成。
新課程標準為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也為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積極落實新課標對歷史學科教學要求,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主要目標,輔以科學的教學方式,積極豐富歷史教學資源,進而將初中歷史課打造成學生提高自身歷史能力、學習歷史知識、掌握歷史技能實現自身成長、培養以史為鑒思想的重要陣地。
歷史教學應該通過情境的創設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更好地理解歷史。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設計歷史游戲、展示歷史文物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歷史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歷史知識講解的效率低,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課堂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教師需要讓課堂導入環節變得富有藝術性,可以通過講解歷史小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內容中,進而創造一種高效的課堂環境,再將歷史知識進行導入,以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貞觀之治”教學時,教師可以講唐太宗李世民與武則天相馬的小故事,以此故事情境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故事中人物的思考,讓學生初步感受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為下一步講解唐代中前期歷史知識做鋪墊。歷史教材作為歷史課堂教學的基礎,教師需要在備課階段認真研究歷史教材的主題思想與發展脈絡,深入挖掘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契合的部分,將這部分內容作為課堂的導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發散思維,聯系不同的知識模塊,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初中歷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實證,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調查、收集數據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歷史事實,通過歷史實踐課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使其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同時,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需要教師積極引入實證,活躍學生的課堂表現,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其動手實踐能力。
例如,在歷史課程實踐中,首先,教師可以布置一項讓學生收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資料的任務,并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在課堂上分享給其他學生,共同對這一歷史問題展開探究。或者,教師可以制定一個時間節點,讓學生在這一時間段內自主設計歷史學習的內容,引導其選擇和歷史教學進度相符合的歷史主題,分成不同的課堂小組進行討論。
其次,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鼓勵的方式讓學生勇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針對其想法開展討論、總結,進而鞏固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掌握。在課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撰寫歷史小論文的相關任務,讓學生總結學習該課程的心得,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啟發,學生在掌握教材相關歷史知識基礎上,形成對人、事的思考,獲得以史為鑒的歷史感悟,進而產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發展軌跡探索欲,并通過思考、總結歷史發展規律,提高自身認識歷史、應用歷史的能力,讓學生能夠以更加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歷史。
歷史學科是以人文為核心、研究人類歷史發展的學科,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鑒于歷史學科的綜合性特點,教師除了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專業的相關知識,還要鼓勵其積極學習不同學科的內容,能夠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與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擴寬視野,提高知識面的覆蓋范圍,彰顯歷史課堂的獨特魅力。在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自身的角色,以實事求是的思想為指導,適應新課標對歷史素質培養的要求,積極涉獵不同專業的知識。
例如,教師可以將語文古詩詞的內容與歷史知識結合,讓學生分析古詩詞作者表達情感的歷史背景,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如此,既實現了教師教學能力持續發展,也能為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提供更多幫助。
歷史不僅是研究過去,還需要面向未來。在新課標要求下,歷史教學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將歷史與現實進行結合,將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愛國主義思想作為教學的出發點,讓學生深刻體會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魅力,并讓學生在了解歷史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歷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價值選擇,更好地理解歷史的重要性。為了引導學生關注現實,教師需要在歷史課堂上科學運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
首先,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可以舉辦一些課堂小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歷史問題的研究當中,自主探究歷史問題,讓學生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教師可以以一個現實的事件為例,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并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我國近代歷史”教學時,教師可以以我國近代思想變革的相關事件為例,讓學生自主探究時代背景與思想變革的關系,幫助其理解思想變革與經濟基礎、政治環境的關系,然后讓學生分享探究的過程和探討結果。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一種寬松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敢說、敢質疑,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真正發揮歷史課對人的教育和影響作用。
其次,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之外,還要主動扮演引導學生、啟發學生的角色,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及時進行答疑解惑,在學生遇到瓶頸時及時推薦歷史問題相關的書籍、網絡資料,讓學生在自身的引導和啟發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讓歷史素養培養目標落地。

新課標要求下,歷史教學應當將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放在重要位置。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存在創新教育的氛圍不足、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的問題,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實踐,動手探究、主導創造能力不足。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教師需要積極挖掘學生的潛力,利用網絡、媒體、書籍等資源,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歷史事件紀錄片、人物傳記等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為學生創造一種良好的創新環境。其次,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勇于嘗試,鼓勵他們要大膽創新,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從而增強其主人翁意識,讓學生養成大膽探究、動手實踐、敢于質疑、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從而將學生的潛力挖掘出來,并轉化為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應該注重課堂情境創設、實證教學、跨學科融合、關注現實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等,將歷史核心素養作為教學工作的出發點,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與新課標的要求,制定科學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以發揮歷史教學對學生能力培養與思想塑造的作用,為學生今后的歷史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