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小芹
孕育了華夏文明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古至今都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然而,歷史上的黃河也是一條桀驁不馴的憂患之河,過去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由黃河引發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各代人民的現實問題,從堯舜禹時代至不斷更替的封建王朝,無一不為黃河治理貢獻力量,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逐步在黃河治理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善為國者必善治水”,縱觀黃河治理變遷史,側面反映了各時代社會發展引發的治河政策變化,可以看到中華民族的奮斗底色,更可以以歷史經驗促進現實反思,為當前的黃河治理戰略提供借鑒。為此,本文結合《龍行大地———黃河歷史與文化》一書內容,透過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深刻體悟其為當前黃河治理所提供的現實反思。
由趙煒、方祖輝、葉世忠著,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龍行大地———黃河歷史與文化》一書,是一部圍繞黃河治理進程與黃河文化展開論述的專著,研究貼近現實,對讀者了解黃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即“史海擷英”“長河作證”“龍行天下”。具體來看,“史海擷英” 追根溯源,從相關黃河諺語如“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跳進黃河洗不清”等入手,將黃河的“功與過”娓娓道來,通俗易懂,使讀者從中領悟歷史上黃河治理在探索中前進的不易與艱辛,也通過黃河的桀驁不馴展示前人的智慧,為讀者進行現實反思奠定思想基礎。“ 長河作證”是該書的一大亮點,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及所學所思,當中既有對歷史上黃河治理變遷的研究,如黃河河道變遷、黃河漕運等,也結合當今的治河問題進行探討,如對治河先賢———王化云治河方略演變的研究、對黃河“新常態”下治理開發的闡述等。“龍行天下”則結合歷史與現實,對黃河治理歷史變遷中的關鍵節點進行記錄,如對黃河斷流治理過程的回眸,還有作者的親身實踐,為研究黃河治理歷史與當下現實反思提供了可供溝通的橋梁。
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早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晰地了解歷朝歷代黃河治理的歷史,對于今天的治水工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書中明確闡述了歷史上“工防”與“人防”的演變與作用,結合書中所提及的黃河治理工程,可以梳理出從古至今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過程,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邁入新世紀為兩個歷史節點,將黃河治理分為古代以防洪為主的傳統治水時期、1949—2000 年以水利工程為主的現代治水時期、2000 年以后以多目標及高質量發展為主的綜合治水時期。
在古代以防洪為主的傳統治水時期,人們缺少對黃河洪水的科學認識,常將人力所不能控制的事物賦予神秘色彩,黃河治理常常因盲目迷信而鮮有成效。逐漸顯現出科學方法的黃河治理歷程,則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共工治水和大禹治水,共工以削高就低的方式即“堵”的方式治水,大禹則在鯀以“堵” 失敗的基礎上,靈活變通,采用與以往不同的方法,以“疏”的方式成功解決了當時黃河的洪水泛濫問題,認識到了思路變通的重要性。但這一時期人們面對黃河泛濫往往被動開展工作,缺乏主動防范的意識。直至春秋時期,人們才開始以建筑堤防的方式主動防御黃河洪水,保障沿岸人民的生命安全。秦王嬴政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這時候黃河治理已不再是簡單的治水工程,而是關系到國家統一的基礎建設。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已經在黃河流域實施引水灌溉,為之后的統一天下奠定了重要基礎;秦統一中國后,秦始皇極為看重治河工程,將原先各國修筑的黃河堤防根據黃河河道的變化,連接成為能夠防御黃河泛濫的統一實體,這極大提升了修筑堤防的技術。漢代在前人治理黃河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嘗試,認識到黃河治理需因地制宜,不可將其完全作為一種模式進行模式化治理;在認識到黃河水量的不穩定性、河段水量的不均勻性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具可行性的措施,如賈讓的“ 治河三策”、王景的“筑堤、理渠、絕水、立門”綜合治理方略等,這一時期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成效,史稱“黃河安流八百年”。唐代則采用分洪的方式建立分洪道,最后再由下流回至黃河。宋代在歷史經驗基礎上,重視通過實踐提高黃河治理技術,如當時著名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中對實踐中改良得出的“岸埽”“龍尾埽”“馬頭埽”等多種黃河埽工進行了詳細介紹;同時,這一時期的黃河治理更加受到國家重視,許多朝廷重臣參與了治河方略的制定。元代則開啟了大型治河工程建設,采用疏、浚、塞并舉的措施,對歷史上黃河改道后的古河道加以修治。明清時期,人們逐漸認識到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更為系統科學的治水工程建設,如:明代的治河專家潘季馴深入實際、以“束水攻沙”為理論基礎而總結出一整套治河措施;清代則建立了完備的治河機構,較為高效地處理黃河水患問題。綜上所述,黃河治理問題始終伴隨著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在對黃河水患心存敬畏的基礎上,各朝各代不斷總結經驗,完善黃河治理措施。封建王朝統治者不僅將黃河治理看作防洪的關鍵,而且將黃河治理與政治緊密聯系。封建王朝滅亡后,人們對于黃河治理的探索仍然沒有停止,近代在“ 中體西用” 思想的指導下,出現了一批大力倡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水利專家,如李儀祉、張含英等,但鑒于當時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以西方技術治理黃河最終難有成效。
歷史長河從不停息,黃河始終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新世紀到來之前,這一時期是以水利工程為主的現代治水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工業化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國家高度重視黃河治理工程。縱觀歷朝歷代的黃河治理工程,盡管有所發展,但翻閱史書仍可以看到有關黃河災害的記載不計其數,根本原因在于古代大多單純依靠修筑河堤的方式防洪,久而久之,泥沙淤積,河床抬高,便造成黃河決口改道、洪水泛濫的災害景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認識到黃河治理需要創新防御手段,同時可以充分利用黃河水資源發展現代水利工程,在此基礎上,修建水庫蓄水攔洪成為關鍵。于1957 年開工建設、1961 年基本建成的三門峽水庫大壩被稱為“ 萬里黃河第一壩”,是黃河治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以及新世紀之初建成的小浪底水庫,都是黃河治理開發的重點工程,不僅有效治理了黃河水患,而且充分利用黃河水資源實現了灌溉、發電等綜合效益,開啟了治理黃河的嶄新局面。這一階段在黃河治理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有利于切實保障人民的生活,而且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對于中國的穩步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
隨著對黃河治理方略的不斷探索,人們對于黃河治理逐漸由以往的“治標為主” 轉向了“標本兼治”,極大地提升了流域人民的生活水平。邁入新世紀之后,國家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黃河治理則進入以多目標及高質量發展為主的綜合治水時期。一方面,在水利事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黃河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如新世紀之初,時任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對黃河治理提出了四大目標,即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標。此外,水庫防洪雖然具有顯著成效,但并不能一勞永逸,持續積累的黃河泥沙終會淤滿水庫,經過長期實地調研,新的治理方略———“調水調沙”應運而生,極大促進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中國已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生態文明建設日益重要,黃河治理部門更是肩負重任,在原先保障黃河長治久安與水資源充分利用的目標基礎上,更要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黃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等多元目標的實現。
立足黃河治理的歷史成就與實踐經驗,書中詳細介紹了各時期黃河治理的具體措施與黃河的發展變化,本文據此總結出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帶給我們的現實反思,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明確黃河治理思路,樹立科學治河思維。回顧黃河治理歷史,中國已走過了漫長的探索之路,從防洪為主到水利工程建設,再到今天的生態建設與高質量發展,認識不斷深化,治理思路不斷完善。面對新時代的黃河治理,我們更應從以往的歷史變遷中探尋科學思維,為以戰略眼光進行黃河治理與開發提供思想基礎。一是要樹立系統思維。應當看到黃河治理不單單是治水問題,更關系到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沿岸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不論處于任何時代,黃河治理都應堅持系統化思維,將自然與人文看作生命共同體,在治理時兼顧多方面因素,實現黃河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要樹立特殊性思維。黃河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模式化的系統建設,在明確黃河治理系統性的前提下,更應看到黃河作為龐大的流域體系,因地制宜進行治理的重要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把握黃河流域各段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確定相應的治理思路。
其次,創新黃河治理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黃河治理技術不斷發展,政府應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創新黃河治理機制。一方面,結合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繪制黃河流域實時動態地圖,為治理黃河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支撐。另一方面,有機協調黃河流域各地域的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流域涉及范圍大,生態文明建設關乎黃河治理效果,為避免流域內各地區出現責任推諉現象,應利用現代技術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不斷強化各區域的黃河治理信息交流,加強區域合作,促進黃河流域共建共治。
最后,宣傳生態保護理念,完善黃河治理方式。回顧黃河治理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在其中發揮的主體作用,今天仍是如此。因此,政府需要加大生態保護理念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引導人們認識到黃河治理的重要性,進而吸引社會公眾為黃河治理貢獻力量。如通過“螞蟻森林”引導人們實現線上線下義務植樹等,最終匯集人民的智慧,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促進黃河由“憂患河”變為“幸福河”。
鑒古知今,黃河治理的歷史變遷史就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奮斗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人們對于黃河治理的認識更加科學理性,從早期的單一防洪功能到今天的多目標高質量發展,從單純的被動治理到今天的主動治理,其中蘊含著歷代人民的心血。今天,我們應當在認識黃河治理歷史的基礎上,深入反思,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黃河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