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周媛
摘 要:童聲合唱是孩子們參與面最廣、門檻最低,且最受喜愛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在合唱訓練與表演中大家彼此聆聽,逐步融入集體,感受音樂的和聲之美,感受人與藝術的和諧之美。本文以筆者從事二十多年的童聲合唱實踐經驗,以及多年的調查研究,來談談童聲合唱團在組織與訓練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一些辦法,希望能為我們童聲合唱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童聲合唱;合唱指揮;合唱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03
合唱是聲樂藝術領域中的一種集體多聲部的歌唱表演藝術形式,也是聲樂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隨著我們國家合唱事業的蓬勃發展,童聲合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被人們所喜愛,純凈、優美、靈動、率真的童聲合唱常被冠以“天籟之聲”的美稱,令人心曠神怡。隨著我們國家素質教育的持續深入推進,全國各地的童聲合唱團如春筍般涌現。當然,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也是良莠不齊,有很專業的團體,更多的是非專業團體。那么如何才能組織、訓練出較好的童聲合唱團,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童聲合唱團員的選拔及組織
科學的童聲合唱團員選拔會使合唱團有一個良好工作的基礎,排練的進度和效果會更快、更好,指揮更容易從基礎的音準、節奏、識譜等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專注地打磨合唱作品,從而形成合唱團的整體風格。在團員選拔和組織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合唱團員的基本條件
首先,要求年齡適當。在國際《兒童權利公約》中界定18歲以下為兒童,《兒童權利公約》并于1992年4月1日開始在中國正式生效。但合唱團的兒童不僅是從年齡上進行界定,更主要是從聲音要求上來進行區分。由于童聲合唱獨特的聲音特點,要求團員在發育過程中未變聲之前還保持著童聲特有的音色、音質[1]。
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兒童成長過程中發育變聲期均有差異,根據當前我國兒童成長的一般規律,以及合唱團實踐的經驗,我們認為,一般年齡段在5-12歲之間比較適宜,選拔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一般在五六歲前更適宜進行音樂啟蒙、兒歌演唱的一些基礎訓練,為后面進行真正意義的專業合唱訓練打好基礎。
其次,在選拔時要將嗓音條件、音樂素養作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也可根據合唱團定位有特殊的考量。例如,“五彩呼倫貝爾”草原兒童合唱團定位是一支中國少數民族兒童合唱團體,演唱的歌曲以在草原牧場上代代相傳的童謠和民歌為主,而且所有歌曲都由孩子們用自己本民族語言演唱。為了打造“原生態民族童聲合唱文化”,合唱團員是由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布里亞特蒙古族孩子組成。選拔時必定要求會少數民族的語言,外形甚至要有極具蒙古族特色的特形兒童,所以合唱團風格獨特、特色鮮明,成為非常成功的兒童合唱團。
(二)選拔的內容
在合唱團員選拔時,制定科學、全面的面試內容很重要,一般包含音樂素養與基礎知識和演唱表演兩個大的方面。音樂素養與基礎知識是學生關于音樂藝術的綜合素質體現,主要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等。由于童聲合唱團成員年齡普遍偏小,面試可根據實際情況安排一到兩個升降號的簡單視唱,一到兩條包含常見節奏型的組合,一組單音和旋律音程模唱、和聲音程和三和弦聽音等[2]。
在演唱表演時一般可以要求自選一首難度適中,能充分展現自身聲音特點、歌唱技巧和能力的歌曲。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演唱完畢做一些簡單的聲部測試,標注出學生的音區、音色等,以便在后期進行分組。
(三)合唱團的組織構建
一支成功的合唱團必須有組織完善、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構架體系。最常見的構架體系包括:指揮、排練指揮、聲樂指導、鋼琴藝術指導、音樂素養教師、日常管理教師等。有些專業團體,或具備一定條件的合唱團體構架更科學、更完善,人員配備更豐富。例如,有的專業團體還配備了樂譜制作與管理員、文案與宣傳人員、對外聯絡與演出經紀員、表演形體指導教師、化妝師,有的團體甚至還有簽約作曲家等。這些組織構架有利于建立科學的訓練方法、有利于有效地保障訓練計劃順利實施、有利于團隊總體可持續性地健康發展[3]。
(四)童聲合唱訓練的準備
在進行完合唱團員選拔后,要根據入選團員的各項條件綜合考量進行分組分類,在分組時既要考慮聲音的統一性、音域的趨近性,還要考慮根據年齡進行梯隊分類,這樣可以讓合唱團可持續性發展,防止出現青黃不接的斷代現象。
二、童聲合唱訓練的常見問題
童聲合唱的訓練是一個十分科學、嚴謹,又極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過程。孩子的藝術培養通常是一個循序漸進較長時間的過程,尤其合唱是一個大家集體參與,互相磨合,指揮、伴奏和各聲部之間再配合的表演活動,短期不易有較大的成果,在排練中常常出現急功近利的現象。所以,在童聲合唱訓練的過程和表演中,我們要注意以下這些問題。
(一)作品的選擇
合唱團演唱作品主要由指揮來決定,一個優秀的指揮能在充分了解合唱團成員的音色、音質、歌唱能力等情況下,準確選擇合適的樂曲。在日常排練中有的合唱團在曲目選擇上易求大、求新,當前什么歌火就唱什么;有的合唱團又往往走另一個極端,曲目保守,求簡求易,這都是不利于合唱團發展的。我們日常訓練的曲目可以偏傳統經典,每首曲目都要有針對性訓練的目的。比如,有的歌曲是慢歌長句,比較能訓練團員的呼吸支撐和對聲音的細膩控制;有的快歌則是鍛煉團員快呼快吸,要求呼吸支撐的靈活性等。比賽和正式演出的曲目則要能充分展示合唱團的演唱能力和整體風格,除了比賽的規定要求外,可以遵循快歌與慢歌搭配、古典與現代搭配、有伴奏與無伴奏搭配、歡快與抒情搭配等原則,另外,在作品的版本上一定要充分尊重作曲家意圖,切忌隨意進行聲部簡化等更改[4]。
(二)聲音的訓練
在聲音的訓練上要求指揮與聲樂藝術指導的聲音觀念一致,不能有較大分歧,否則會讓合唱團員無所適從,一般要求聲樂藝術指導要服從指揮。因為指揮是作品演繹最重要的決策者,指揮決定了用什么樣的聲音去詮釋什么樣的作品。在日常訓練中,業余合唱團比較常見的問題有在音量上易求大、在音色上求亮、在音域上求高,一般訓練中要求聲音“純凈、松弛、通透、柔和、有色彩、有穿透力”,能充分保持童聲的獨有特點,而不能過于成人化。
(三)表演的方式
在合唱團的舞臺表演上,我們通常要求恰當適宜,所有的表演都要緊緊圍繞合唱作品的詮釋展開,表演的動作皆有所指,而不是為了表演而表演,表演與演唱兩張皮是絕對不允許的。為了追求孩子們在舞臺上的表現,或想一次引起評委觀眾的注意,非專業的合唱團往往在表演上容易求花樣、求熱鬧,有些加的表演動作很突兀、僵硬,表情僵硬不自然[5]。
為了更好地呈現舞臺效果,合唱團服裝及隊形編排都成為合唱表演的一部分。合唱服裝要莊重雅致、大方得體,可根據合唱團的風格定位進行特殊的安排。例如,少數民族童聲合唱可以讓孩子們著該民族服裝。在合唱隊形上要遵循合唱聲部安排的基本規律和要求,不僅要在舞臺上整齊好看,更要追求不同隊形在合唱聲場上的最佳效果。
總之,所有的舞臺表演都一定是在作品詮釋較好的基礎上,結合作品內容所做的具有烘托作品氣氛、推動作品情感表達的具有美感的、恰如其分的輔助性編排。
(四)作品的詮釋
一個合格的指揮要做好案頭工作,引領孩子們去理解合唱作品的核心要義,并把其藝術作品的內涵情感通過演唱表達給聽眾。在實際情況中詮釋較粗糙,有的甚至沒有處理也比較常見。我們為了更好地詮釋藝術作品,充分按照指揮的意圖去表現樂譜中的速度、強弱等表情術語,通常要求用鋼琴現場伴奏,這樣更便于與指揮配合進行藝術處理。并且為了保證和聲之美,一律倡導用正譜伴奏,堅決不用即興伴奏,正譜可以用更專業的和聲編配去支撐和豐富合唱藝術作品的表達。有些合唱團甚至還用伴奏帶,伴奏帶最大的弊端就是速度節奏是死的,無法按照指揮的要求重新詮釋。總之,要按照專業指揮的要求盡量配合,形成默契,做到處理細致、獨到,充分挖掘作品的背景,尊重作曲家意圖,更好、更準確地詮釋合唱藝術作品[6]。
三、童聲合唱的訓練
由于合唱團員年齡較小,心理還不夠成熟,容易出現沒有耐心、專注力不夠等情況,所以童聲合唱的訓練要由易入難、循序漸進,訓練目的清晰明確,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步驟清晰、科學有趣的訓練計劃。我們可以把握以下幾個方法和原則。
(一)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
一個好的童聲合唱團必定由指揮及教學團隊根據合唱團風格定位,精心制定科學、系統的訓練計劃。訓練計劃大致包括基本音樂素養的提升、視唱練耳訓練、有針對性的發聲練習、進階的演唱樂曲、舞臺表演等很多方面。有的專業合唱團為了增加凝聚力,甚至還制定專門的團建活動和研學交流計劃。
其中,音樂素養提升包括基本樂理知識、和聲知識,還包含柯達伊、奧爾夫、達爾克羅茲的音樂教學訓練。合唱表演藝術不是只有聲音,而是一種融合音樂、舞蹈、語言為一體的有特色的綜合性教學活動。在這些整體的藝術訓練活動中,孩子們通過統一調動其視覺、聽覺、感覺,用歌唱、游戲、合韻腳、跳舞等學會參與團隊工作,鍛煉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耐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訓練不拘泥于練聲這一種單一的形式,而是將歌唱、動作、游戲、表演、即興創作等形式相結合,讓團員獲得全面、豐富、綜合的審美體驗和表現表達的機會[7]。
視唱練耳部分的訓練基本可以融入基本素養的教學中,這樣可以讓看似枯燥且有一定難度的視唱練耳變得生動有趣,在集體的游戲中逐步提高。其中,視唱不僅要從簡單的沒有升降號逐步增加難度到有一定數量升降號的視唱,還要從單聲部視唱逐步增加到多聲部視唱。這些訓練看似費工夫,但對后期樂曲的演唱效率有非常大的影響。
在練聲曲上要針對童聲的特點進行合理安排,訓練強度不宜太大,要照顧到孩子們嬌嫩的嗓子是否能承受,練聲曲要盡量簡單有趣。在樂曲安排上,由易入難,由慢而快。曲目類型盡量豐富,多元搭配。中外曲目要兼顧,快歌慢歌要搭配。平時訓練曲目、音樂會表演曲目、比賽曲目要根據要求有所區別,平時曲目注重以有針對性的訓練為目的,音樂會表演曲目注重藝術性,能全面地展示合唱團的歌唱技能,還能彰顯合唱團的風格特點,而比賽曲目一般要根據比賽規則要求來制定。
(二)對于孩子要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
比如,唱歌的狀態用“聞花”等進行通俗易懂的比喻。越是好的教師越是講得通俗易懂,普及型、應用型教育是將復雜的東西簡單化,學術型、研究型教育則往往是將簡單的東西復雜化。童聲合唱的訓練對象是未成年人,他們無論是知識結構,還是認知能力都不如成年人,所以不宜將合唱的知識講得過于復雜。有些專業詞匯對于孩子較難理解,如“橫膈膜”“丹田”“面罩”“對抗”等,必須用形象生動的比喻進行簡單化的描述,合唱團員才能容易理解。最忌諱的就是有的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專業水準,故作高深,賣弄學問,這是不可取的。
(三)有條理的事情口訣化
這也是緊密結合童聲合唱團特點的教學辦法,口訣或順口溜是孩子們最容易記住的,小時候孩子們學得最快的就是童謠、兒歌,這就符合了孩子們的成長特性。筆者在排練實踐中常將歌唱的姿勢總結為“腰挺、背直、肩開,脖子根兒立,下巴收”的口訣;將歌唱的狀態編排為“牙關開、下巴松;舌頭平、喉嚨通;心曠神怡深吸氣,氣沉丹田力無窮”,或“后背緊,前面松,兩頭拉開中間通”的易記口訣。
(四)枯燥的事情娛樂化,手段多樣化,將內容形象化
歌唱的狀態和作品的處理都是有一個揣摩、鞏固、強化、穩定、自然的過程,需要齊心協力、有耐心、有毅力,不斷用新鮮的東西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例如,筆者常用仿生學的比喻描述不同唱法的區別,美聲就像公雞打鳴,民族唱法就像小百靈等。在給孩子們講述時用語要準確,例如,喉嚨發聲叫“吼、嚎”;嘴巴發聲叫“說”;口腔發聲叫“叫、喊”;腔體發聲叫“鳴”,不能含糊其詞,容易造成孩子們理解上的偏差,從而達不到指揮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要特別注意對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態度要寬容,不僅能駕馭,還要有親和力。要讓孩子們在積極的氛圍中、愉悅的訓練中高效地理解和完成指揮的意圖。在訓練過程中始終高度關注孩子們的反應,從生理到心理,一切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以藝術育人的要求為目標,讓童聲合唱團成為陪伴孩子們快樂成長的藝術搖籃。
參考文獻:
[1]李茉.一場動起來的音樂教學革命——論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之“動”[J].中國音樂,2019(05):126-131+185.
[2]許薇.童聲合唱團員音樂聽想能力測試的實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王燕平.童聲合唱排練中常見問題的解決[J].黃河之聲,2012(09):109-111.
[4]楊薇.童聲合唱團的訓練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5]桂俊杰.學校童聲合唱排練方法探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3.
[6]王燕平.淺談童聲合唱排練中常見的幾個問題[J].大舞臺,2012(11):77-78.
[7]賈蓓蓓.論童聲合唱指揮的特殊性質及素質結構[D].上海音樂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