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碧寧

摘 要:在創作并演繹鋼琴作品的過程中融入民歌元素,不僅能夠豐富鋼琴作品的內涵,提升其音樂表現力,還可以幫助演奏者提高表演技巧,增進跨文化交流。本次以壯族民歌元素作為研究對象,詳細探討其在鋼琴作品中的文化根基以及創作特征,以期為鋼琴作品情景交融彈奏提供幫助。
關鍵詞:壯族民歌;鋼琴作品;情景交融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03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樂風格相互交融,在鋼琴作品中融入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元素成為一種趨勢。近些年來,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壯族民歌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重要傳統文化之一,其以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藝術特點而聞名。鋼琴作品中融入壯族民歌元素,可以帶來強烈的文化內涵和個性化特色,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藝術魅力。因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和藝術家開始關注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運用,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其主要從音樂元素、音樂結構、音樂情感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文化根基、藝術特征以及音樂表現力等內容,進一步推動鋼琴和民族音樂的交融與發展。
一、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文化根基
(一)壯族民歌的基本特征和音樂元素
壯族民歌是中國少數民族壯族的傳統音樂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壯族民歌的基本特征和音樂元素有五聲音階、雙聲部合唱、拍子自由等[1]。
1.五聲音階
五聲音階是指漢族古代音律中將一個八度分為五個音步(或五度),分別為宮、商、角、徵、羽。這種音階基于五度相生的規律構建,因此也被稱為五聲相生音階。壯族的五聲音階和漢族的五聲音階略有不同,在壯族音樂中,五聲音階的排列順序是從低到高依次為“梭-咀-銅-簧-竹”,其中“梭”對應漢族音樂的“宮”。五聲音階是壯族民歌的基本音樂元素之一,它決定了壯族民歌的音高和音調,也為后來的音樂演變提供了基礎。在壯族民歌中,五聲音階被廣泛應用于旋律以及和聲構建等方面。
2.雙聲部合唱
雙聲部合唱是指兩個聲部相互配合,共同演唱一首歌曲的演唱形式。在壯族民歌中,雙聲部合唱是一種常見的演唱方式,通常由男女兩個聲部相互配合演唱。這種演唱方式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變化性,可以通過不同的聲部運用和交替變換,創造出多種樂曲效果。例如,男女兩個聲部可以分別承擔主旋律和和聲的角色,通過相互呼應和交錯奏出動人的音樂畫面。此外,在壯族婚禮、宗教儀式等場合中,經常會使用雙聲部合唱的演唱形式。
3.拍子自由
拍子自由是指在演唱或演奏壯族民歌時,對拍子節奏的處理不受固定規則限制,可以根據歌曲的情感需要隨意處理。這種演唱方式的靈活性非常高,可以使演唱者根據歌曲的情感變化,隨時調整節奏和速度,從而達到更好的音樂效果。拍子自由的靈活性也給演唱者帶來一定的挑戰,需要具備較好的音樂基礎和技巧水平。在壯族民歌中,拍子自由的運用非常普遍,在一些宗教儀式的演唱中尤為突出。
除了以上三種特征和元素,壯族民歌還具有其他獨特的表現方式和風格特點,如使用特定的聲音和咽音來表達情感、使用口頭傳承的方式保持原始性等[2]。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構成了壯族民歌豐富多彩的音樂形式,也為后來的音樂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
(二)壯族民歌在文化背景、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和傳承
壯族民歌是中國少數民族壯族的傳統音樂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價值。在壯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民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各種場合都能聽到民歌的聲音。
1.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對人的身心發展和個性形成產生影響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們所創造、積累、發展起來的文化彼此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壯族人的文化背景中,壯族民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自然也受到了文化背景的影響。
第一,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壯族人的歷史長河中,民族文化傳統一直是其生產與生活的主導因素。壯族民歌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孕育而生的,它傳承了壯族人自古以來的音樂文化和表達方式,成為壯族人自我認同的重要標志之一。
第二,壯族民歌的演唱方式、歌曲內容、樂器使用等都受到了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比如,壯族民歌中經常會用到特定的咽音,這種演唱風格正是源于壯族人在傳統文化中對音樂的理解和表達。同時,壯族民歌還包含著豐富的意境和情感表達,在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場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意義。
第三,文化多元性的影響。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相互交織、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多元性。在這種背景下,壯族民歌的文化傳承也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例如,壯族民歌中經常會使用類似五聲音階的音階體系,這與漢族音樂有著相似之處。而在壯族民歌和其他少數民族音樂的接觸中,也會發生文化融合和影響。例如,云南省境內的壯族民歌和傣族音樂、景頗族音樂等形成了共同的地域文化特點,這些特點也反過來影響了壯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
2.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壯族民歌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社會環境下,壯族民歌得到了不同的關注和支持,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逐漸發展壯大。
第一,宗教信仰的影響。壯族民歌與宗教信仰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壯族人的宗教信仰中,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壯族民歌中的許多主題和歌詞都與這些信仰有關。比如,在壯族人舉行婚禮過程中,壯族民歌會不斷地伴隨著新郎新娘的步入、獻酒等環節,反映出了壯族人對婚姻和家庭幸福的祝福與期望[3]。同時,宗教信仰對壯族民歌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經濟發展的影響。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對壯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挑戰和機遇。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使得壯族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壯族民歌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消失或被淘汰。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也為壯族民歌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發展空間,許多音樂人和愛好者開始嘗試將壯族民歌與現代音樂、流行元素相結合,創新出了許多新的音樂作品和表演形式。
二、中西合璧的鋼琴作品創作特征
民族鋼琴作品是將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與西方鋼琴演奏技巧相融合,創造出的一種新型鋼琴音樂作品。其不僅具有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和情感表達方式,同時也在音樂形式、結構和曲式上具有現代音樂的特征。在創作過程中,作曲家不斷地嘗試各種創新手段,創作出富有個性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其創作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
民族鋼琴作品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將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引入鋼琴作品的創作中。這些民族音樂元素既包括旋律、節奏、和聲等基本音樂要素,也包括與民族文化、歷史和生活相關的意象和主題。作曲家能夠將壯族民歌中的旋律和特定的節奏、咽音等元素,運用到鋼琴作品中,創造出新穎而獨特的音樂效果。此外,作曲家也會通過音樂語言和形式,抒發出對祖國、親人、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表達。
(二)鋼琴演奏技巧的創新
民族鋼琴作品的創作不僅充分運用了傳統民族音樂元素,也大量采用了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和效果。比如,作曲家可以使用撥弦、掐弦等技巧來模擬民族樂器的演奏效果,同時也可以使用長按、滑音、顫音等技巧來表現音樂的情感和氛圍。此外,在節奏、和聲、音色等方面,作曲家也進行了各種創新嘗試,以達到更加豐富、多樣的音樂表現效果。
(三)立體感和空間感的表現
與傳統的鋼琴作品相比,民族鋼琴作品更加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的表現。作曲家可以通過左右手的分離、重疊、交錯等手法,創造出層次分明、飽滿豐富的音樂效果。同時,作曲家還可以使用延音踏板、音量控制等手段來表現出空間感的變化,使音樂更具有沉浸性和情感表現力。
(四)取材廣泛,主題多樣
民族鋼琴作品的創作取材廣泛、主題多樣。除了傳統的民族音樂元素外,作曲家還可以從生活、自然、歷史等方面汲取靈感,挖掘出豐富而獨特的創作主題。例如,在壯族民歌中,婚姻、愛情、親情等主題是非常普遍的,作曲家可以從這些主題出發,創作出各種婚禮進行曲、愛情小品、親情舒緩曲等[4]。這些作品既體現了音樂的美感與藝術價值,同時也反映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關注和追求。
(五)案例分析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民族鋼琴作品之一,《二泉映月》憑借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和情感表達,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一。從創作特征來看,《二泉映月》融合了中國古典音樂、壯族民歌等多種音樂元素,同時也采用了現代鋼琴演奏技巧和效果。作曲家阿炳使用了特定的咽音和弓法,使曲子充滿了濃郁的中國古典音樂氣息。同時,《二泉映月》中的旋律和和聲也充分體現了壯族傳統音樂的特色。
三、情景交融的彈奏演繹
在民族鋼琴作品的創作中,不僅需要運用傳統民族音樂元素和現代鋼琴演奏技巧,還需要注重情景交融的彈奏演繹。這種情景交融的彈奏演繹體現在鋼琴作品的節奏、觸鍵變化等多個方面。
(一)壯族民歌的節奏演繹
壯族民歌的節奏特點十分獨特,其中最為典型的特征是“重復旋律,變化節奏”。因此,在民族鋼琴作品中,也需要充分考慮節奏的變換和演繹。例如,在演奏《山歌》等壯族民歌時,需要注意到節奏的輕重緩急,以表現出歌曲的情感和韻味。此外,在快速節奏的部分,也需要注意到手指的技巧和力度的掌控,以保證演奏的準確性和感染力。
(二)融入民歌元素的鋼琴作品觸鍵變化
融入民歌元素的鋼琴作品需要注意到手指、腕力、前臂和大臂等不同觸鍵方式的選擇和運用。
1.手指觸鍵
在民族鋼琴作品的演奏中,手指觸鍵能夠幫助演奏者表現出鋼琴曲中的精準節奏和音符韻律。此外,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還可以根據曲子的情感和氛圍,適當地加大或減緩手指的力度和速度,以達到更好的音樂表現效果。
例如,鋼琴曲《鑒河之歌》是一首非常具有技術性的曲目,它采用了左手五聲性琶音伴奏和右手單音主旋律,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譜例1《鑒河之歌》節選
在這首曲子中,左手五聲性琶音伴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這種伴奏模式在鋼琴演奏中非常常見,它可以為曲子提供一個非常平穩的節奏和和諧的色彩。在演奏這種伴奏的時候,演奏者需要用手指發力去觸鍵,保證每個音符都能夠被清晰、干凈地演奏出來。同時,在這首曲子中還需要使用到右手單音主旋律的演奏技巧。在演奏這種主旋律的時候,演奏者需要保持手臂和手腕的松弛狀態,并且把手指的三個關節作為發力點,而不是手臂或者手腕。這種演奏方法可以讓演奏者更加靈活自如地進行演奏,并且能夠發揮出鋼琴的最大潛力。
此外,在演奏全曲所使用的五聲性琶音伴奏織體的時候,演奏者還需要注意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在演奏時要求手指干脆、直接地下鍵,不要猶豫。這可以讓演奏更加流暢,避免出現拖沓、延誤等情況。
2.腕力觸鍵
腕力觸鍵是指通過手腕的旋轉和抬升,達到一定的音符壓強和動態變化。在民族鋼琴作品中,腕力觸鍵通常被運用于長音部分或較為抒情的旋律段落,以表現出音樂的情感和情緒變化。此外,腕力觸鍵還可以幫助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放松手腕和手指,避免過度用力和疲勞。
3.前臂觸鍵
前臂觸鍵是指通過前臂的升降和移動,達到一定的音符壓強和音色變化。在民族鋼琴作品中,前臂觸鍵通常被運用于多聲部和大跨度的音符演奏中,以表現出音樂的層次感和深度感。此外,在演奏過程中,前臂觸鍵還可以有效地保護手腕和手指的健康,減少演奏過程中的損傷和疼痛。
4.大臂觸鍵
大臂觸鍵是指通過大臂的移動和拍打,達到一定的音符壓強和音量變化。在民族鋼琴作品中,大臂觸鍵通常被運用于重音和高亢的音符演奏中,以表現出音樂的強烈情感和氣勢。此外,在演奏過程中,大臂觸鍵還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控曲子的韻律和氛圍,提高演奏的表現力和感染力[5]。
四、結束語
通過對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文化根基與特征進行研究可以發現,其獨具特色的旋律節奏和音樂表現手法體現了壯族民歌的獨特文化氣息,同時也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鋼琴演奏藝術中,將壯族民歌元素融入鋼琴作品中,可以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能夠為古典音樂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具體實踐中,希望更多的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能夠深入挖掘壯族民歌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獨特魅力,推動其更好地融入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當中,不斷創新和發展,促進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晶.鋼琴教學中的民族文化魅力——廣西民族特色的鍵盤音樂教育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22(06):71-76.
[2]唐瑾.楊立青鋼琴作品初探[J].人民音樂,2020(12):30-33.
[3]王姣娜.民族元素在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應用[J].四川戲劇,2019(06):106-109.
[4]孫紅丹.少數民族鋼琴作品的內在邏輯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06):108-111.
[5]倪曉云.陸華柏鋼琴作品民族化風格透視[J].中國音樂,2019(03):16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