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惠斯勒作為一位視角獨特的藝術家,對于美的發展有著獨具慧眼的洞察力,能夠敏銳地把握藝術發展的潮流,從而為英國美術界引入了歐洲大陸前衛的藝術觀念。此外,惠斯勒的繪畫方式多樣,既注重法國現實主義畫派造型的嚴謹和堅實,同時又能熟練地運用色調關系,使其藝術作品呈現出一種無限的優美。在惠斯勒不斷地探索努力下,他的作品不僅深受英國美術界的推崇,而且對當時歐洲藝術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關鍵詞:惠斯勒;傳統;再現;繪畫;藝術
中圖分類號:J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03
詹姆斯·邁克尼爾·惠斯勒是在十八世紀之后聞名于大洋彼岸的第一位美國杰出的印象派藝術家。惠斯勒的創作風格與英國的傳統敘事繪畫不同,他更多地受到歐洲大陸形式美的影響。其創作手法在該時代十分陌生,完全不同于傳統古典繪畫的審美方式,因此一度受到時代藝術家的批評。原因在于他用繪畫的“形式意味”沖突取代了情節沖突,從而顛覆了傳統繪畫對情感“應有的”程式化的表現。[1]
再從構圖的角度來看,惠斯勒通過對畫面的主觀重構,將陌生的視角與理性的形式安排相結合,組成了現代主義繪畫的形式語言。他更多地追求畫面的視覺感受,這便使得惠斯勒的構圖手法更具有獨特性和新穎性,并通過陌生化的構圖達到了非功利主義的“形式意味”。[1]在色彩方面,他更加注重音樂感,并將繪畫和音樂感的表達力相結合,甚至在作品的題目中使用音樂術語。惠斯勒通過對形式和色彩的安排,將古典傳統繪畫色調的永恒追求發展到了色彩的形式構成中。
一、惠斯勒的思想對英國畫壇的影響
(一)十九世紀后半葉英國的藝術思潮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和文藝復興的影響,十九世紀后半葉出現了一批更為年輕的新型藝術家,他們開始質疑和挑戰歐洲傳統古典藝術繪畫,這標志著藝術史進入了一個過渡轉型期,這一時期也被后世稱為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思想誕生的萌芽時期。這批藝術家放棄了繪畫的敘事性,轉而迷戀單純的視覺感受。從而賦予了藝術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展示了藝術的獨立性,不僅能表現具象現實,也有著它自身的表現力。
但是,在十九世紀這些新型畫家的思想和藝術作品并沒有得到大眾普遍的認可,所以這也是該時期后半葉現代主義藝術家受到痛苦遭遇的原因,而惠斯勒的到來無疑是這一轉型時期眾多的重要人物之一。并且在過渡轉型時期因惠斯勒本人獨特的個性風格和特殊的經歷,使其在眾多藝術家中成為繪畫風格最獨特的那個。
惠斯勒的作品代表了一種與傳統藝術觀念截然不同的獨特觀念,不僅使自己成為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也為現代主義藝術的崛起鋪平了道路。他對作品的色彩和音樂感的把握是無可匹敵的,由此使得惠斯勒成為十九世紀后半葉歐洲藝術家的主要代表。
(二) 惠斯勒在英國的藝術經歷
詹姆斯·邁克尼爾·惠斯勒于1834年7月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的羅厄耳,此后在英國倫敦建立事業,并且從此未曾返回過美國,直至1903年7月17日逝世于倫敦。[2]惠斯勒的性格和他的創作有很大的反差,他的性格怪誕孤僻、劍拔弩張,但他的藝術作品深受唯美主義的影響,強調藝術與音樂間跨媒介的和諧,給人以靜謐、清新、和諧的美感,就像旋律優美的樂曲那樣使人心醉神迷。[3]在筆者看來正因詹姆斯·惠斯勒的這種性格使得他的藝術創作上拔新領異,使得惠斯勒在十九世紀的美術史上被稱為前衛的畫家之一。
(三)惠斯勒把東方文化傳入英國畫壇
西歐封建統治解體以后,畫家都希望從貴族和宗教的桎梏中擺脫出來,尋求自由創作的天地。于是一些畫家轉而向東方尋找靈感,惠斯勒最早就是從中國和日本的繪畫中受到了啟示,開始畫異國情調的題材,從技法上追求色彩的和諧、結構和運筆的韻律。
惠斯勒是曾在不同國家生活的藝術家,因此他得以跨越不同的藝術流派和文化,脫離了古典藝術的束縛。惠斯勒受到東方藝術的啟發,他以獨特的視角在現實生活中發現了美。而對浮世繪和中國青花瓷圖案的研究,使惠斯勒探索出了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語言。其代表作品《從陶瓷王國來的公主》就展現了惠斯勒在藝術形式上的革新。
《從陶瓷王國來的公主》創作于1864年,是一幅以瑪麗為模特的肖像畫。這幅油畫吸收了日本浮世繪版畫的線條之美和色彩分割的特點,并且充分展現了裝飾性繪畫的手法。惠斯勒在接觸日本浮世繪和東方藝術審美觀后,徹底擺脫了西方古典傳統藝術風格的束縛。他在創作中摒棄了傳統繪畫的焦點透視法,同時對人物的細節刻畫也有意弱化,削減了作品的敘事性。在光源布置上,他更加強調了主體,同時概括了陰影和次要物體,從而展現了作品的獨特美感。
惠斯勒致力于探索西方油畫藝術中融合東方寫意性和裝飾性表達的可能性,這種探索不僅反映了他對東方藝術美學的理解,而且體現了他對東方寫意精神的追求。
二、惠斯勒的藝術作品賞析
(一)惠斯勒作品中的音樂美
惠斯勒曾經說過:“藝術家的天職就是要選擇并用科學的方法分解圖像中色彩與形式的元素,從而得出美妙的結果,就像音樂家收集各種音符寫出和弦,把它們混合成美妙的音樂”。
藝術家的“音樂美感”主要體現在畫面的色彩上,是由視覺和聽覺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產生的感覺,采用了色彩的冷暖、明暗等對比變化,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舒緩、激昂的節奏或刺激等不同的音效,所以不同的色彩交織能表現出不一樣的音樂美感[4]。例如,惠斯勒的經典作品《藍色與金色的夜曲:巴西特老橋》是以泰晤士河邊的夜晚為主題創作的“夜曲”系列作品之一。他通過真實色彩的光感和空間感來營造出了夜晚的神秘,同時也運用冷暖對比來表現出色彩節奏的音樂美感。而且,畫面中運用大面積的深藍色天空作為畫面主色調,與其中心位置星星點點的暖黃色燈火形成了強烈對比,以此烘托了畫面的氛圍。在畫面的最下方河岸上的人影和最上面巴西特老橋上模糊的背影給畫面帶來一種界限,讓人沉浸在作品當中。
(二)惠斯勒和諧構圖的美感
在《灰與黑的協奏曲:畫家母親的肖像》創作時,他開始思考:“對我來說,畫中的內容是母親,但對大眾來說,他們又怎么關心我母親的肖像呢?”為此,他開始設計畫面的內容,像描繪一朵花一樣繪畫這位母親的形象,通過技法、標題、隱藏自身的主體,有意識地規避觀者與作者之間的功利性,讓繪畫的美逐漸從其本身滲透出來。讓畫中的母親不再單純是一位母親,而是一個抽象的形象,如同千千萬萬個樸素的母親一樣。作品中并未突出傳統繪畫對母親慈愛和安詳的畫面形象,反而多了更多冷漠的情感。畫中母親的坐姿、空間的色彩、相框的排布都經過有意識的設計。這幅畫采用了最為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老婦人的頭部、椅子腿和腳底下踩的墊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三角形,并且規整有序。畫面中惠斯勒運用橫平豎直的黑灰色塊分割出了幾個前后不同的空間,而老婦人一襲黑色長裙占據了近二分之一的畫面,仿佛空氣凝固了一般,極具吸引力。再從色彩的構圖上來看,精心構思的暖灰色調和格局使畫面周圍“密不透風”,令人感受到一種靜謐而深沉的情感。此外,惠斯勒在窗簾上巧妙地加入了波浪花紋,為畫面注入一股流動感,仿佛一陣微風吹拂過來。而頭紗與手腕上的飾紗、窗簾與長裙、膚色與腳下的坐墊的顏色相呼應,猶如韻律般點綴,正如它的名字而言,是視覺上的“音樂”。另外,在作品的構圖中惠斯勒用理性的直線削弱了人物曲線的自然屬性,拉開了畫面與現實的距離,并且與和諧的感性色調相融合,營造出靜默的氛圍給欣賞者更多的思考和感受的時間。
(三)惠斯勒心醉神迷的藝術美
惠斯勒在巴黎居住期間,認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他將印象派的觀念與自己對藝術的認識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也就是唯美主義風格。惠斯勒作為早期唯美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對現代生活和色彩帶給人們的強烈視覺沖擊十分感興趣。他的代表作品《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焰火》中通過借助黑暗的夜晚襯托中間璀璨的焰火來表達他對這個城市夜景的喜愛。《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焰火》是惠斯勒在晚間散步時感知夜中景象構建出的作品。《黑色和金色的夜曲:降落的焰火》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幅充滿感性的大膽作品,該作品充分展現了惠斯勒的獨特創作方式,并且惠斯勒通過這種方式創作的《夜曲》系列作品,都很具有想象力和藝術性。在構圖和色彩方面,惠斯勒巧妙地將重要的色彩和元素放置在畫面中心,細致地刻畫了絢爛的煙花和燦爛的夜空。煙花的爆裂和煙霧的繚繞,賦予了畫面一種朦朧而略帶憂郁的氛圍。同時,惠斯勒運用有規律的曲線將畫面分為多個層次,遠處的煙花光點和近處的河岸曲線相呼應,統領了整個畫面,讓觀眾的視線聚焦于畫面的中心。整幅畫面被由曲線構成的“網絡”緊密包裹,組成了幾條直線,使畫面既曲中見直,又舒緩而熱烈。
三、惠斯勒追求的繪畫藝術
(一)惠斯勒繪畫藝術的形式意味和審美情趣
英國形式主義藝術家貝爾對形式意味和審美有著這樣的見解:藝術的本質則是線條和色彩構成兩者之間的關系和結合,而這些審美感的形式被稱為“有意義的形式”,同時它也能喚起審美情趣。[5]
惠斯勒的繪畫藝術特點與當時英國傳統敘事性的繪畫形式有所不同,他的繪畫藝術有著歐洲大陸追求形式美的特點。他的創作手法與距離感的形式美學完全不同于當代人們對傳統古典形式繪畫的審美,尤其是惠斯勒強調把藝術作品與音樂感相互聯系在一起,這一點成為許多藝術家所爭論的焦點。這是因為惠斯勒把繪畫的“形式意味”取代了傳統的畫面情節,使之完全顛覆了傳統繪畫藝術的情感以及傳統形式主義美學的重要特點。
(二)惠斯勒藝術的形式美學逐步走向多元化
早期英國的繪畫藝術風格受傳統構圖和技法的影響逐漸僵化,阻礙了英國藝術畫壇的發展。然而,惠斯勒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局面。惠斯勒因其身世和遭遇結識了庫爾貝、莫奈等知名畫家,并深受他們的影響。[4]他不滿足于傳統的繪畫形式和封建繪畫主義思想,更傾向于以唯美主義的形式和直觀感受作為他藝術表達的第一要素。因此,惠斯勒的出現不僅為英國藝術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對當時的藝術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惠斯勒所追求的形式美學和純粹藝術,不同于傳統繪畫的表面層次。他所追求的不僅是在繪畫的構圖和色彩感官上給大眾帶來的審美情趣,并且他把畫面中“形式美學”的多元化向大眾展示出來。他通過“形式美學”多元化的思想激起了人們對理想生活的思考,從而表現出超越生活的審美情趣,就像一股清流的泉水沖破了傳統藝術的泥沙,使人們的生活更加“多元化和藝術化”[6]。
(三)形式美學與感受詩意的交錯
如果說惠斯勒繪畫作品中的構圖和色彩是他生命的體現,那么充滿詩意形式的意境則是他身上奔涌的血液,也正是因為注滿了血液才讓畫面充滿了生命力。
惠斯勒對畫面的整體直觀感受非常重視,為了給畫面營造出柔和并且帶有詩意性的畫面效果,他經常讓人們主觀來表達作品中的物象,以此弱化細節,模糊輪廓線,增強畫面的朦朧詩意。惠斯勒的作品《藍與銀的夜曲:切爾西》從整體上看,該作品在整體上仿佛被一層夜幕籠罩,畫面中的物體都以模糊的形象呈現。藍灰色調給了畫面統一的感覺,而背景的幾點燈光則使遠景的城市成為畫面的視覺中心,讓觀者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吸引過去。畫面下半部分是平靜的水面,將城市推向遠方,這種安靜的氛圍使夜色變得更加寧靜,這種朦朧的畫面效果完美地再現了夜景的真實情景[7]。
總而言之,惠斯勒的繪畫風格與他追求主觀上的審美和畫面的形式美學有著極大的關聯。他通過運用不同的繪畫形式更好地表現出作品畫面的效果,同時更好地表達出藝術家內心的真實情感,讓自己的作品內涵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結束語
當今社會,文化思想、社會意識形態與藝術理念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重新探索惠斯勒的繪畫藝術思想和他對純粹藝術的追求,將為當代油畫創作帶來更多靈感,對未來的藝術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惠斯勒的藝術作品表現出了新型形式美學,這是他受到英國當時社會現狀和東方藝術思想的影響所致。雖然惠斯勒的現代主義思想和藝術作品在19世紀得不到大眾認可,但他的藝術成就為歐洲形式主義美學的浪潮和英國傳統繪畫思想帶來了影響。惠斯勒的畫面整體構圖方式新穎,色彩典雅,畫面情調愉悅、恬靜,風格獨具一格。他對畫面形式的研究和追求為歐洲新的美學思想產生打下了基礎,也讓越來越多的畫家學習和借鑒他的藝術思想和多元化形式美學的表達形式[8]。
參考文獻:
[1]郭偉.論惠斯勒繪畫的“形式意味”[D].曲阜師范大學,2018.
[2]費拉里.世界藝術百科全書[M].倫敦:倫敦出版社,1967.
[3]劉佳.對具象繪畫中“形”的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7.
[4]趙海振.惠斯勒繪畫中的形式美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5]張麗華.創作與構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6]費拉里,齊春曉.惠斯勒的生平[J].世界美術,1979(02):58-59.
[7]張玉磊.現代主義的前奏[D].南京師范大學,2006.
[8]張玉磊.惠斯勒的唯美主義藝術[J].青年文學家,2011(11):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