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勃
摘 要:色彩是油畫藝術中語言展現的有力途徑,代表了畫家看待某種事物所產生的主觀意識或個體情感。色彩的種類繁多,各式色彩具有專屬的品相和特質,經過畫家恰到好處的點綴、裝飾,使油畫的藝術感染力進一步提升。隨著美術藝術的發展,油畫創作者愈發關注色彩在作品中的運用呈現,鑒于此,本文分析了色彩的概念及藝術特征,探討了油畫創作中色彩的藝術展現和情感內涵。
關鍵詞:色彩;油畫創作;藝術表現力;情感內涵
中圖分類號:J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4-00-03
不同時期的美術創作,在理念、思路、技術等方面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意義,色彩的使用和搭配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色彩是美術界的語言藝術,一方面是指色彩能夠呈現作品的主體內容,另一方面,色彩配合線條可以表達出作品的深層次概念,鑒賞者可直達作者的內心深處探究藝術的源泉。可以試想,當人們在觀看某幅油畫作品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描繪的主體和色彩,鑒賞者在品鑒的同時愈發感受到色彩的作用和功能,它是打動人心、引起共鳴的關鍵因素,因此可以認為,色彩既是油畫的語言藝術,也是油畫創作的真諦,缺乏色彩加工的油畫作品顯然是沒有靈魂的。
一、色彩的三要素及特性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人們對于顏色總是有著某種情懷和向往的,色彩為生活賦予了鮮活感、層次感,同時,色彩也是油畫創作不可缺少的修飾元素。從特性上看,色彩一般分為有彩和無彩兩種類型,有彩指的是人所共知的顏色,如綠、青、藍、橙、黃等,有彩的特性分為以下三種形式:1.純度,它是衡量色彩純凈程度的重要指標,受油畫作品中有色占比影響,如有色占比多,則純度高,反之則純度越低;2.色相,它是油畫作品中人們對某種顏色的稱呼,亦可用來區分各種顏色,專指顏色的品相;3.明度,顧名思義是指色彩的明亮度,各種顏色的特性和展現力各有不同,因此其明亮程度亦有著不小的差異,倘若色彩一致,則明度受光線的強弱影響,強度越大明亮度越大,反之則暗淡無光,體現一種深邃美。無彩指的是白、黑以及各式灰色,它只有明度這一種特質,沒有純度和色相,當明亮程度達到一定標準時,越趨于白色,反之則靠近黑色。通常認為,當色彩的純度保持相同時,明亮程度最高的顏色是黃色,如綠、紅等顏色下降一個等級,紫色最低。美術創作中說的色彩對比,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聚合后形成的對比效果,這個效果會受各式色彩的色相所影響,如紅綠或紅藍這類顏色進行組合后,會產生與眾不同的視覺成效,但同時也造成了視覺層面的不和諧、不協調,長時間觀察容易導致目眩[1]。如果是同類色對比則會產生另一種效果,它是指在色相一致的前提下,純度或明度不同下的色彩對比,其視覺類型更趨近于靜謐、安寧、典雅的風格,但觀察久了同樣會造成視覺疲勞,色彩過于單調,少了那份打破沉寂的激情和動力。
二、色彩語言的藝術特征
色彩語言理念的誕生,是源于對動物領域的研究,人們發現部分動物會變換鱗片顏色用來展現信息。隨著時代的演變、教育的進步,美術藝術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創作人致力于使用色彩提升油畫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內涵層次,也逐漸在其他藝術種類中大放異彩,但鑒于創作思維的局限性,人們僅僅把色彩語言看作一種創作的本能反應,未對其進行系統整理。亦有資料顯示,色彩語言概念的真正形成要追溯到我國的魏晉時期,時值朝局動蕩,在野人士大失所望,將山水景色作為寄托情感的載體。無論如何,色彩如今是油畫創作必不可少的繪制要素,而色彩語言則是突出色彩功能的一種表述形式,其藝術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色彩運用的多樣性。油畫藝術歷經兩個重要的發展時期,分別是古典主義和寫實主義,當時的創作人為了確保畫作景象的真實感,運用混合搭配法將各式色彩融入創作中,勾勒出作品主體、配物以及背景的層次性,用以滿足藝術創作的多樣性需求。我國畫師擅長借助色彩的差異性呈現反差效果,因此對色彩的多樣性及相關應用技巧格外重視,如現代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著有《彩霞》《黃山》《田橫五百士》等傳世作品,其中不乏使用多種顏色元素襯托作品主題,最大程度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張力和立體感。其二,色彩運用的層次感。油畫給人的初體驗是雜亂煩瑣,但細分析后發現,這種感受是基于油畫的層次性所產生的,在這一點上它與水彩畫或版畫等均有不同,油畫在色彩使用上主張層層推進、深淺相間,以此形成獨一無二的視覺沖擊[2]。也正是因為這種創作理念,鑒賞者可根據繪畫的層次感進行相應的情感剖析,為深入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打開了便利的大門。綜合而論,想要提升油畫的藝術感染力,就必須深刻解析色彩及色彩語言對油畫創作的真實意義。
三、油畫創作中不同色彩的藝術展現
(一)紅色
紅色是油畫創作中最為常見的色種之一,多用于表達喜悅、熱情、幸福等感受,也可將其看作戰爭、革命等具有標志性含義的符號。選用紅色的意義在于對油畫作品的可塑性進行豐富、延伸,并對其他色彩要素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作為三原色之一,紅色在中外油畫作品中時常出現,油畫作家通常使用紅色表達作品的深層次內涵,因為紅色與我國的主流文化息息相關,和諧、幸福、美好等是中國社會歷來追求的目標,所以它是美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國外的油畫創作中,紅色通常也被賦予了多種概念。比如布歇的《市場》,借助紅色勾勒背景場面,展現作品人物在情感上的一波三折,揭露了人物關系的復雜性和矛盾性,采用了一種隱喻的創作手法;劉易斯丹的《求婚人士》也是運用紅色描繪故事環境和人物背景,突出了油畫創作的結構性特點。因此人們認為,紅色具有豐富的色彩語言和繪制功能,是美術藝術上升為語言藝術的便捷渠道,紅色也被諸多畫家及愛好者奉為主流色彩。
(二)黃色
黃色與紅色在創作功能方面有些類似,都是以襯托環境或背景為主,但采用黃色展現人物內心情感所帶來的效果要略強于紅色。黃色可以代表人的心情寄托,如希望某件事情塵埃落定、心情歡愉明朗等,亦可用來裝飾人物的著裝、服飾、道具等,體現出高貴典雅之美。歷史上有很多畫家表示,黃色是他們的“信仰之色”,如上文提到的布歇,享有法國“第一畫師”的美譽,就不止一次表達了對黃色的獨愛之情,除此之外,像丹麥畫家卡爾阿加德、瑞士象征派畫家柏林等,都將黃色視為作畫的基礎色。布歇先生有兩幅作品堪稱經典,分別為《戴安娜在休息時》以及《侯爵夫人》,這兩幅畫均采用黃色詮釋主題信息,將洛可可風格用于修飾女性之美的那種華麗精巧、嫵媚嬌柔體現得淋漓盡致,也正是對黃色運用的獨到研究,使得布歇先生一躍成為洛可可藝術領域的代表畫家。
(三)藍色
藍色具有陰冷、沉郁的特質,作為三原色之一,藍色帶來的視覺體驗與紅色、黃色可謂截然不同,它是冷色調的奠基色。心理學認為,同一環境下,人的本能和心情會隨著顏色的變化而變化,如身處于紅色的屋室中,會不自覺地形成亢奮、激動等情緒反應;轉變到藍色的區域內,人的情緒逐漸回落、脈搏放緩,腎上腺素趨于平穩,科學家用腦電波實驗也證實了這一論點。由于藍色具有靜謐、安寧的色彩特點,因此在一些作品中得到廣泛應用。如畢加索在某個時期十分鐘情于藍色,鑒賞者一眼望去,完全可以感受到那份特有的隱晦和淡暗,表現派畫家康定斯基、馬克等,都非常樂于使用藍色表達內心情感[3];莫奈在《日出》這幅作品的創作中,為了讓鑒賞者感受勒費爾港口靜謐祥和的清晨,采用精妙的處理手法打造了一個被藍色縈繞的露天場景,促使鑒賞者沉下心神慢慢品鑒。
(四)綠色
綠色可以用來描繪寧靜、和平、安逸等氛圍,雖然在油畫的背景繪制中多有體現,但其顯著的點題效果往往使作品具有別樣風貌。莫奈的《睡蓮》這幅作品中,綠色多有體現,首先,睡蓮作為大自然的植物要用綠色加以襯托,其次,綠色對背景勾勒的重要意義,它與白、紅、黃等交相輝映,煥發了睡蓮的活力與動力,再加上池中蝴蝶翩翩起舞使畫作意境進一步提升,造就出一幅和諧美妙的自然景象。再如梵高的《咖啡館》這部作品,綠色既有安寧靜謐之意,也突出了“生命可貴”這一主題,咖啡館周邊光線暗淡,內里卻活躍四射、嘈雜紛亂,賓客三兩成群、侃侃而談,與外部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就得益于畫家高超的色彩運用,造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令人大開眼界。
(五)橙色
橙色所具有的色彩語言特點并不如上述顏色那般直接,實際上,橙色多在作品想要表達情感起伏時出現。橙色和綠色在藝術表達方式上有著一定的區別,盡管它同樣可以用來展現愉快、光輝、安寧等積極情緒,但缺乏決定事物客觀特性的影響力和說服力,所以對于橙色的定義以及運用方法,不同流派保持著不同的意見。古典派和寫實派善于從現實角度進行敘事,他們認為橙色可以代表事物激進的思想,而學院派則對這種看法不以為然,比如學院派代表人雷頓在《燃燒的六月》中也用橙色作為主題顏色,但這部作品的核心內容是批判激進思想,否認寫實派及古典派的某些意圖或行為。在這部作品中,橙色起到了良好的傳播語義的作用,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可研究性。
(六)紫色
紫色的色彩語言可解釋為高傲、自信、優雅,在特殊語境下,也可用來表達悲戚之感,其適應性略低于上述幾種顏色,且直接效果不明顯,需要鑒賞者結合畫作其他信息進行深度理解。塔德瑪在《無主見的對手》這幅作品中就使用紫色烘托悲傷的情緒,讓藝術情感得以展現無遺。受政治、信仰等因素的影響,紫色曾被禁止應用,直到十九世紀開始,人類社會步入了新階段,藝術領域逐漸告別了傳統的思想糟粕,越來越多的畫家才開始將紫色應用于油畫創作中。
(七)灰色
灰色普遍應用于立體派、印象派以及巴洛克流派,其色彩語言主要表現為深邃、幽靜、平凡,它與紅色、綠色等呈現出積極情感的色彩有所不同,在油畫中經常表達出事物消極的一面,所以畫家在選用灰色作為基調時會非常謹慎,要避免色彩運用的突兀感,同時還要注意灰色與其他色彩的結合感。美國油畫作家比爾施奈德的《羅林灣之險》以及德國作家安巴赫的《海岸風暴》,都是通過表達自然災害的影響,進而體現出大自然強勢、人類弱勢這一恒定規律,灰色被大量運用到畫作中,帶有明顯的壓抑情緒[4]。
雖然色彩運用頗有講究和難度,但掌握色彩的理論知識后,對大師作品進行分析理解,也不難發現,色彩是油畫釋放藝術張力、呈現藝術魅力的重中之重。
四、三原色、衍生色及其藝術情感
除色相、明度、純度這三要素外,色彩在創作運用中還分為紅、藍、黃三原色,三種顏色任意搭配可以調出創作需要的顏色,比如黃色和藍色可以產生綠色、紅與黃可調制橙色、紅與藍可生成紫色,即三補色,再加上六個副色就形成了常見的十二色色環及衍生而來的二十四色色環,顏色越多色彩越豐富,畫面也就越協調。原色與間接色形成鄰近色、對比色、同類色三大色類。其中,鄰近色是指色環上鄰近的顏色,如紅、橙、黃橙、土黃、黃灰、基黃,與另外兩種色類相比,鄰近色的協調性高、和諧性強;同類色是同一色下的不同色彩,如藍紫灰、鈷藍、藍色、天藍、藍灰、晴朗藍等。
在如此多的色彩中,常用暖色和冷色進行歸納區分:暖色通常指人對色彩的心理感受,紅、橙、黃等顏色作為代表,這類顏色容易讓人聯想到火焰、太陽、火山、陽光等,總之會帶給人一種溫暖的體驗;冷色以藍、紫、綠等顏色為代表,在一幅油畫作品中,冷色調所產生的情感價值正好與暖色相反,它可以讓人想到天空、海洋、冰川、雪地等,帶給人寒冷、寂寞、孤獨等體驗,同時,冷色還象征著不確定的未來,如人類對科技的向往與追求。在實際生活中大家都會感受到冷暖色的真實存在,它是通過不同時機、不同遭遇產生的不同情緒感受演變而來的,如當人們因為遭遇不幸時會因此而憤怒、生氣,此時就可使用暖色來表達這一情緒;如發生家庭矛盾、夫妻之間“冷戰”時,彼此情緒低落、沉悶,就可使用冷色進行表達。在冷暖色認知的基礎上,還提出了有關色調的理論,它是指一幅油畫作品中畫面色彩的傾向性或趨近度,按照“大協調、小對比”的原則保持色彩的對立與統一。
對于三原色、衍生色以及冷暖色調的相關概念,可以通過實例分析驗證以上說明,以荷蘭著名油畫大師梵高先生的經典作品《星月夜》為例進行剖析。先觀察畫作整體的色彩分布,藍色居多即意味著以冷色調為主,但是在將冷色調作為核心色彩的同時,還包含了一些暖色處理,如月亮、星河以及油柏樹都是暖色的具體體現。該部作品以冷暖結合的方式促進了畫作的協調性和統一性。除冷暖色調以外,還運用到了同類色與鄰近色的和諧,在同類色處理過程中,出現了普通藍、天藍色、藍灰色以及淺藍色,把藍色及黃色的同類色運用到一幅畫面[5];鄰近色方面,黃色、橙色、紅色按照“大協調、小對比”的原則進行加工。如梵高等美術大師的作品至今依然被奉為傳世經典,想要鑒賞此類作品并深入分析其情感基因,就要求人們加強對色彩理論實踐的學習,方能從色彩的角度進一步探索其內在要義。
五、結束語
油畫離不開色彩的加工與裝飾,只有保證色彩應用恰如其分、科學合理,方能吃透油畫藝術的創作精髓,繼而完美展現油畫的藝術表現力,鑒于此,還望有關人士不斷加強對色彩理論的認知與學習,靈活應用色彩語言為油畫“添磚加瓦”,為油畫藝術事業的進步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瀚文.現實主義題材美術創作特征分析——以陳逸飛的油畫創作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04):26-28.
[2]杜曉玉,曹辰騰.現實的浪漫雜糅與對于傳統的變革——論劉紹昆油畫創作的轉向[J].東方收藏,2023(01):52-54.
[3]杜珊珊.東方印跡與當代繪畫的融合轉換——化用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進行油畫創作[J].新課程導學,2022(31):4-7.
[4]孫如靜.油畫教學中傳統文化藝術的滲透——評《轉譯:傳統文化元素與油畫創作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22(10):147.
[5]郭美馨,莫德格.由客觀現實到主觀意識——論油畫創作中表現性語言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22(18):16-18.